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作者簡介
張思超,醫學博士、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名中醫藥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健康管理學”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專家,高等學校中醫學類專業核心課程《溫病學》課程聯盟副理事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學系主任、溫病教研室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課題9項。出版著作及教材30餘部,發表論文120餘篇。
【原文】
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溫毒、暑溫、溼溫、溫瘧,不在此例。
【評註】
1.溫病用桂枝湯評
《溫病條辨》開篇提到了桂枝湯,有五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桂枝湯中桂枝有解肌作用,溫病忌辛溫發汗,但可以解肌,而桂枝又芳香化濁,芍藥收陰斂液,甘草敗毒,溫病初起原可用之。
二是伏氣溫病的發病,常常有風寒引動,初起多呈外寒裡熱證,針對外寒者,可用桂枝解肌。
三是初春餘寒未消,溫病初起惡寒之證尚多。
四是“猶時文之領上文來脈也”(《溫病條辨•雜說•本論起銀翹散論》)。吳氏撰文很有整體觀和邏輯性,中焦篇第一條先寫上焦篇白虎湯證,繼而引入承氣湯證。下焦篇第一條先寫中焦篇承氣湯證,進而引入下焦陰傷證。上焦篇第一方銀翹散方證,以寒引熱,與傷寒桂枝湯證做對比。
五是溫病治療選藥,不可只用涼藥,也可選用辛溫藥。吳氏在銀翹散中用少量辛而微溫的荊芥穗、淡豆豉,與辛涼藥物相伍,起到寒溫並用,發散表邪,透熱外出的作用。
2.配伍體現四法則
銀翹散四組藥物配伍,體現了溫病四種治則。第一組:金銀花、連翹、竹葉,三味清熱,使熱邪從外、從下、從內而解,體現“治熱找出路”。第二組:荊芥穗、淡豆豉、薄荷,三味寒溫並用,既可透散邪熱又可避寒涼遏伏,體現溫病“治熱需寒溫”。第三組:桔梗、牛蒡子、甘草,三味利咽止痛,宣肺止咳,體現“治表重視宣”,肺氣宣,則氣化熱散。第四組:蘆根一味甘寒清潤,體現“養陰貫始終”,反映了“本論始終以救陰精為主”(《溫病條辨•雜說•汗論》)的治療思想。
3.銀翹散量非一日
銀翹散全方用量共五十六錢,按照吳氏服法,每次六錢,病重者每日服四次,即二十四錢,輕者服三次,即十八錢,可見方中劑量為2~3日,不可認為是一日的劑量。但方內藥味量的多少及比例關係需要掌握,臨證才能有的放矢。
4.“香氣大出,即取服”(略)
5. 服用“時時輕揚法”(略)
6. 清解熱邪三部曲(略)
7.“病溫者,精氣先虛”(略)
8.有“輕以去實”之能(略)
9.無“開門揖盜”之弊(略)
10.宗喻氏芳香逐穢(略)
11.用東垣清心涼膈(略)
12.銀翹散運用體會
銀翹散藥物共10味,其中有9味為藥食同源或百姓平日餐食之品,故該方部分藥物合理配伍,水煎或代茶飲,可用於亞健康調理或平時自我健康管理。如咽部不適者,可用桔梗10g,甘草3g,代茶飲;疼痛甚者,加竹葉3g,或加金銀花9g;小便赤澀熱痛者,金銀花10g,蘆根10g,竹葉3g,水煎或代茶飲等。
筆者常用此方加減治療以下疾病:
一是上呼吸道感染屬風熱者。以咽痛、鼻塞為基本症狀,沒有發熱或發熱不高時使用。如發熱伴有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者,為衛表鬱滯,方中辛溫藥荊芥、淡豆豉不可舍。淡豆豉筆者常用麻黃,或蘇葉,或防風代替。如患者因感受風寒溼致頭身疼痛較重,可換成羌活。
二是用於外感發熱。溫熱、溼熱性質邪氣引起的發熱均可。若發熱時舌苔黃膩,為溫夾溼邪,可合蒿芩清膽湯方;若舌紅,苔不膩者,可合小柴胡湯。此時青蒿或柴胡用量可大些,兒童用10~15g,成人可用20~30g。
三是用於皮膚病屬於風熱者。表現為瘙癢,撓則起疹而發紅,舌尖紅等,可合用刺蒺藜、苦參、白鮮皮、丹參、瓜蔞皮、丹皮、玄參、生地黃等。另外,筆者在運用銀翹散時,通常加入楊慄山《傷寒瘟疫條辨》殭蠶、蟬蛻藥對,既能疏利咽喉,又可祛風止癢,且退熱療效亦佳。
【醫案選錄】
上呼吸道感染髮熱案
鹿某,女,4歲,因發熱3日,於2021年6月8日初診。
患者3日前因調攝不慎致發熱,最高時38.6℃,伴有咳嗽,咽痛,咯吐白痰。曾用西藥退熱藥,體溫降而復升,反覆3日。診時體溫37.6℃,午後熱甚,咳嗽,少量白痰,咽部不適,無鼻塞、流涕,納呆,二便可,舌邊尖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深紅。
處方:
連翹8g,金銀花10g,淡竹葉6g,荊芥8g,蘆根9g,桔梗9g,炒牛蒡子8g,炒杏仁6g,前胡9g,炒枳殼6g,炙百部6g,炙甘草3g,蟬蛻6g,炒殭蠶6g,炙紫菀8g,青蒿12g,黃芩6g,清半夏6g,茯苓9g,炒枳實6g,姜竹茹6g,炒谷芽6g,木蝴蝶6g。3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2021年6月11日,複診:第1劑服完三分之一,發熱即退。3劑服完,未再發熱,咳嗽也明顯減輕。初診方去辛涼疏衛、清熱之品,後從肺之宣降調治咳嗽,3劑而咳嗽愈。囑其飲食清淡,日後調理肺脾以防其復發。
按語:患者發熱、咳嗽、舌邊尖紅等症,可判斷為溫病風熱邪襲肺衛證,故用銀翹散辛涼解表,宣肺洩熱。患兒舌苔黃膩,為內有溼熱積滯。
筆者每遇此,必用蒿芩清膽湯。此證外有肺衛證,內有氣分溼熱證,為衛氣同病。葉天士說“幼科亦有伏邪”(《臨證指南醫案•幼科要略•春溫風溫》),兒童外感,雖然六淫因素明確,但體內的溼熱或傷食因素早已內伏,故起病即現裡溼熱,或裡熱證。因此,辨治兒童外感,不可只考慮單純的衛表證。
銀翹散與蒿芩清膽湯合用,是筆者治療此類兒童外感發熱的基本思路。金銀花、連翹、竹葉清熱,使熱邪從外、從下、從內而解,體現了“治熱找出路”的原則。蒿芩清膽湯清洩溼熱,和解少陽,調和脾胃。杏仁、桔梗、前胡、枳殼是筆者治咳嗽藥對,與方中他藥配伍,體現肺之宣降生理。辛溫荊芥,溫而不燥,配合辛涼之藥的目的在於透邪解表,芳香散熱。炒谷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為兒童發熱常用胃腸之藥。
此類兒童發熱案治療體會有三:一是表、半表半里、裡三個部位兩兩或同時用藥,如荊芥、青蒿或柴胡、石膏相配;二是苔膩發熱,一定注意飲食清淡,勿食“甘脆肥濃”之品;三是發熱或咳嗽發作頻繁者,待熱、咳痊癒後,需要調理肺脾2~3周。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溫病條辨〉評註》,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張思超。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