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1—
辛開苦降法
辛開苦降,又名辛苦通降,是臨床治療的法則,歷代醫書中均有記載。
但直到清代葉天士才明確提出“辛苦通降,斯熱氣痞結可開”,把它作為一個治療法則而提出,葉氏的辛苦通降法則的藥物組成共計五味。
黃連、黃芩:性味苦寒,一治鬱熱在上,一療胃中熱結除內陷之熱邪。
半夏、乾薑:性味辛溫辛熱,一去胸中痞滿,一療痰水氣滯,宣通內鬱之痰濁。
枳實:逐痰水破結實,直搗胸中之滯,使裡結客邪無所依附而自解。
用以治療虛熱痞結證,因痞症具有胃中不和發熱之氣逆嘔吐、心下痞滿不痛、口苦、腸鳴腹脹等寒熱互結的現象。
所以,採用苦寒洩熱的芩連與辛溫散結的半夏、乾薑配伍,解除胃中寒熱結、降逆散痞嘔,寒熱並調,脾胃得和升降如常,痞證隨之可解;
半夏辛苦溫燥,是陽明經藥,即能辛以散積又能祛痰燥溼散結,更能和胃,和胃就是降逆氣。本身以辛開為主,又具有苦降的作用。
而這裡之所以用乾薑,是因為既有嘔,又有腸鳴,還有腹痛、下利,而心下痞還要散,用乾薑,乾薑為守而不走之藥,是脾經的藥,因腹中寒,腸鳴下利,這樣的情況用溫脾的藥;
芩連合而治療裡熱,黃連的用量很小,用黃連是因為邪已入裡了,必須與黃芩合用,所謂洩胸中之熱。
可見,苦辛開降就是應用苦味的芩連與辛味的姜夏並伍,《內經》雲:“辛甘發散為陽,酸苦通洩為陰。”
所謂辛藥則適其升,以散其閉,達邪於外,苦藥則適其降,以平其亢,洩邪於裡,因此苦辛合用,可以升清降濁,調理陰陽的作用。
《內經》雲:“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氣血運行的流通,而且辛先入肺,肺主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凡肺氣鬱制氣化不利,以致臟腑不和,必用辛藥以通其痺暢其氣,開其毛竅祛邪外出,所謂辛能疏通,宣導而行之,正合葉氏“辛通其痺”之旨。
苦先入心,心主血,統管一身之火,又主一身之氣化,凡邪火有餘,火性炎上,必用苦藥以降其火,平其亢盛,洩邪於內,所謂葉氏“苦降其內”。由於“辛通其痺,苦降其逆。”則邪火無以逗留,氣血運行自然通暢。
—2—
辛開苦降法在兒科中的運用
小兒機體和功能均較脆弱,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加之幼兒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知自節,故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往往蘊生痰熱,阻塞氣機,升降失司,清濁失調,從而百病滋生,變幻莫測。
一、痰熱上壅,肺氣失宣,輕則咳嗽頻作,重則氣逆喘息。
二、痰熱胃中,陽明通降失司,則嘔吐呃逆,大腸傳導失司,或便秘或洩瀉,甚則上吐下瀉。
見於此情況,我在臨床治療時,總的指導思想不外“外邪易辛勝,裡邪易苦勝”、“鬱非辛不開,火非苦不降”之旨,運用苦辛開降,疏其邪,除其痰,洩其熱,降其氣,則氣機暢通,升降自如,而諸證自解,現將臨床歸納如下。
外邪侵犯於肺,肺氣被鬱,日久生熱,蒸津液成痰,痰熱閉阻氣逆,不能宣通,往往發熱較高,咳逆喘息,呼吸困難,喉中痰鳴,胸中脹滿,舌苔白膩,脈象弦滑,這種外感非時之氣,膈有大量之痰,以至熱毒壅盛,痰閉肺竅的病證。
在治療上,應用苦辛開降,豁痰宣閉,可用黃連1~3克,黃芩10克,乾薑1.5克,半夏5克加枳殼5克,鬱金5克,寬中降氣逐痰,開中焦之痰實,以通宣肺氣之閉,最獲良效。
但是,臨床時必須掌握痰熱內羈,肺胃同病咳逆痰壅,胸滿腹脹,舌苔白膩,脈弦滑才可應用。
但如果喘咳痰鳴,面清,泛吐痰沫,脈象沉細的虛痰上泛之症,又宜溫振胃陽,那就不適於苦辛開降了。
小兒體質嬌嫩,胃腸功能薄弱,易飢易飽,調理不當,過寒過熱,生活起居和天氣四時變化等,造成胃腸功能紊亂,產生嘔吐洩瀉的症狀,其中以乳食不當為主要原因。
如秦景明雲:“飲食自備,膏粱縱口,損傷脾胃,不能消化,則成食積洩瀉之證。”脾胃參與飲食的消化吸收,其中胃的生理功能是消化食物,又稱胃氣,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然而胃為水穀之海,而散經輸布,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還要依靠脾的功能,脾不僅助消化,而且吸收食物中的精華,以營養全身,濡布四肢百骸。
所以,沈金鰲《幼科釋迷》雲:“太陰脾臟奠定一身,論其執掌,化宿除陳,滋榮臟腑,灌液布津,上承胃納,表裡相循,下輔大腸,傳導頻頻,土為物母,乃見其真。”
脾胃為後天之本,胃喜清惡熱,脾喜燥惡溼,胃清脾燥則健,胃熱脾溼必病。脾為溼困失燥而熱,灼熱叢生則胃納水谷必積,所以臨證之時,需進行除溼導滯,升清降濁,恢復脾胃功能,降嘔止瀉。
運用辛開苦降法,辛開其閉,升其清,則姜夏勢必用苦降其濁,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葉天士:“但取苦味堅陰燥溼”,則芩連勢所必用,苦降辛通暢氣機,則吐瀉自解,正如吳鞠通所云:“中焦如漚,疏而逐之”,達到“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目的。
—3—
辛開苦降法的個人認識
(1) 葉氏所提“苦辛開降”實質是由張仲景五個瀉心湯衍化而來的。
(2) 中醫治療原則,不外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
苦辛開降能夠升清降濁,調理陰陽,葉氏所謂“微辛以宣通”,應屬於和法範疇,不可列為清法。
(3) 苦辛開降除上述作用外,尚有反佐從治作用,可以根據病情,苦寒的芩連和辛溫的姜夏,適當調整用量,可以治療格拒。
如用少量黃連,以制乾薑燥熱;用少量乾薑,以防黃連過於清熱而維護胃陽。
(4) 根據苦辛開降組成的原則,則不應侷限苦寒的芩、連和辛溫的姜、夏。舉凡發散表邪的辛味藥,和燥溼洩熱的苦味藥配伍,均應屬於苦辛開降的範疇。例如桑菊飲中,桑葉、菊花辛涼透表和連翹苦瀉並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