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選用經方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好多經方的主治看似一樣,難以細緻區分準確選用。比如“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太陽病共同的症狀,具體該選麻黃湯還是桂枝湯呢?今天就帶大家從《傷寒論》原文中探索答案。
1.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
5.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6.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8.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
12.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
16.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條文第1條的“寸口脈弦”、第5條的“脈浮弱”、第6條的“陽浮而陰弱”、第8條和第16條的“脈浮”、第12條的“平脈,陰脈小弱”,這些都是指桂枝湯證的脈象是脈浮緩,而這裡的脈浮緩與麻黃湯證的脈浮緊是一個明顯的對比。
大部分的註解書給出的答案是風主疏洩,所以脈浮緩。
個人認為脈浮緩的原因更多是胃腸虛寒導致表虛,所以脈管的張力不夠才會出現脈緩。
張山雷先生說:“脈之應病,所以徵氣血之虛實盛衰,病機之溫涼寒熱,有是證當有是脈。”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脈象表現來源於體內的病理,就是說,每種脈象都有其背後深層的原因,診出脈象後,必須找出導致這種脈象的病因,才能找出問題的所在,而不能機械地界定說某某脈象就是某某病,那樣是不正確的。
在這裡,陽浮是指寸脈浮,陰弱是指尺脈稍弱,太陽病會出現脈浮的現象,但有時候這種脈浮並不是寸關尺三部都是浮的。
因病屬太陽中風,病在表、在上,故關前的陽脈,就是寸脈,它的脈象必浮;病不在裡、在下,所以關後的陰脈,就是尺脈,脈象則稍弱,這裡“弱”的意思,是指不盛,不是陰虛所說的那個“弱”。
所以,陽浮而陰弱,是指表病而裡未受邪,尺脈不與寸脈同浮,就是前面所說的“表病而裡未見”的意思。
快速入門學《傷寒》
《傷寒六病講稿.第一冊》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為作者研究《傷寒論》的心得,尤其是在用現代醫學定論來解說古人觀點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本書的重點是在研讀《傷寒論》上進行了一些突破,以六十二講的形式,用現代人的視角,明確定義了一些基本概念,並從整體上對《傷寒論》六經病證特點,方藥相關條文,進行梳理歸類,且詳加解說,從各個側面把每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講清、講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