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胃癌”的名家臨證經驗

胃癌,病位在胃脘,但與脾、肝、膽及腸有密切聯繫。

早期正氣尚強,邪氣較弱;中期邪實而正亦不衰;晩期則邪氣獨盛,正氣大衰。本病起病或緩或急,多數病人無特異性臨床表現。至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明顯的消瘦等症狀。亦有少數病人可突然發生吐血及便血等急症。

本病之病因為正氣內虛,邪毒外侵。病機特徵為本虛標實。

其證候的自然演變過程中往往虛實夾雜,錯綜複雜。有正虛的神疲、乏力、納呆等表現,亦有邪實瘀毒內阻的腹部包塊,疼痛、噯氣、反胃等症狀。晚期多見消瘦、肌膚甲錯等惡病質表現。

早期主要為肝失疏洩條達,乘脾克胃,肝胃不和,肝脾不調,而出現胃脘脹痛、噁心、噯氣或嘔吐反胃等症狀;

中期則為瘀毒內阻,脾胃虛寒為主,可見吐血便血,上腹包塊,疼痛拒按;

晚期則氣血雙虧,耗精傷氣,臟腑功能嚴重障礙,而出現貧血,面色蒼白無華,乏力氣短,頭暈目眩,自汗盜汗,虛煩不寐,甚則脾腎陽氣虛衰而見面目虛腫,畏寒肢冷等證候。

治療上宜釆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方法,養正而消積,攻邪而扶正。

在胃癌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時時固護胃氣。“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無論中醫的祛邪、攻逐治療還是化療、手術後,都應考慮到調補脾胃,固護中土的重要性。

現介紹幾家名醫經驗如下。

01
 孫桂芝 

強調胃癌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是長期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內傷或感受外來邪毒,引起機體陰陽平衡失調,臟腑經絡功能失常,出現食滯、氣滯、血瘀、痰結、邪毒內壅等一系列病理性改變,最終導致胃脘疼痛、反胃、痞積而形成腫瘤。

認為病之初期多由情志鬱悶,肝氣不舒,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致肝胃不和;隨著病情遷延發展,久則氣陰耗損,氣血虧虛,病情加重,進入晚期。

總結出胃癌的病理基礎是氣滯、血瘀、痰結,病機為本虛標實為主。氣滯、血瘀、痰結是標,脾、胃、腎虛是本。治療本病亦始終貫徹健脾益腎、扶正祛邪的指導思想。

其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針對不同胃癌分期及證型,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術後或失去手術機會的中晚期病人,採用健脾益腎法,佐以抗癌中藥,取得了較理想的療效。

常用藥有太子參、炒白朮、茯苓、炒陳皮、生黃芪、當歸、桑椹、炒何首烏、雞內金、生麥芽、血餘炭、白芷、虎杖、藤梨根等。

若屬肝胃不和者,加白芍、柴胡、佛手、香櫞、八月札、白梅花、炒枳殼以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屬胃熱傷陰者,加麥冬、石斛、天花粉、生石膏、知母以滋陰清熱,益胃和中;

痰溼凝結者,加半夏、竹茹、枳實、石菖蒲、藿香、砂仁、生薏仁、白蔻仁化痰散結,溫化中焦;

屬脾胃虛寒者,加人參、乾薑、桂枝、小茴香、炙甘草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氣陰雙虧者加,黃芪、肉桂、白芍、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山藥、山萸肉、阿膠以健脾益腎,養血安神。

——石懷芝.孫桂芝辨證治療中晚期胃癌的經驗.北京中醫雜誌,2003,22(2):13-14

02
李建生 

從臨床觀察胃癌病理可分三階段:

初起多由情志不遂,肝氣不舒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致肝胃不和,脾胃氣滯,這一階段病情較輕;

繼則肝鬱氣滯,氣機失宜,阻於血絡,氣滯血瘀,日漸成積,此為第二階段;

在此階段如果失治誤治,病情遷延,日久耗傷氣血,脾胃受損,氣血生化無源,可致氣血雙虧,“新血不生,惡血不去”,久則癥瘕形成,病情加重。

來診患者多屬此階段,病人機體既有氣滯、血瘀等邪實的一面,又有正氣不足,脾胃虛弱等本虛的一面,屬於本虛標實之證候。治宜攻補兼施,以補為主,重在補養氣血,健脾和胃;以攻為輔,重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根據胃癌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辨證分為六型,以基本方隨證加減。

其基本方為人參、生黃芪、白朮、茯苓、半夏、靈芝、天龍、蜂房、藤梨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生麥芽、雞內金、枸杞子、女貞子、菟絲子、甘草。

肝胃不和型加陳皮、柴胡、白芍、枳殼等;脾胃虛寒型加制附子、肉桂、乾薑、吳茱萸等;

瘀毒內阻型加三稜、莪術、水蛭、土鱉蟲、金蕎麥等;胃熱傷陰型加天花粉、冬凌草、黃連、竹茹、石斛、玄參、麥冬等;

痰溼凝結型加瓜蔞、陳皮、黃藥子、山慈菇、蒼朮、生薏苡仁、黃柏等;氣血雙虧型加鹿角片、紫河車、黃精、阿膠、當歸、熟地黃等。

此外,胃脘痛,常選加延胡索、白芍、生蒲黃、川楝子、九香蟲、白芷、蜈蚣等;嘔吐,常選加淡竹茹、佩蘭、生薑、柿蒂、旋覆花、代赭石等;出血,常選加血餘炭、白及、三七、茜草、仙鶴草等;腹水,常選加豬苓、澤瀉、車前子、大腹皮等。

——崔永玲.李建生治療胃癌的經驗.北京中醫,2005,24(6):330—340

03
 劉嘉湘 

劉嘉湘教授認為胃癌的病機,多為憂思過度,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痰溼內生,氣結痰凝所致。

病久常可因氣機鬱滯,血行失暢,而致瘀血內結;脾胃損傷,宿谷不化,積而化熱,耗傷胃陰,亦可因氣鬱日久化火傷陰;脾虛日久則可耗氣傷陽,以致脾胃陽氣虛,日久損傷腎陽,故產生噎膈反胃之證,有氣結、瘀血、熱結、食積及脾胃虛寒之證。

但氣滯可出現在胃癌的任何階段,痰氣交阻大多出現在胃癌的中晚期,熱結傷陰多見於胃癌晚期。

劉氏根據患者臨床症狀,將本病分為六個證型:

肝胃不和型,證見胃脘脹滿不適,或脘脅疼痛,噯氣陳腐,嘔吐心煩胸悶,納谷不香,脈弦細,舌苔薄白,多見於胃癌早期。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瘀毒內阻型,證見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處,觸及腫物,質硬,脘脹納呆,嘔血便血,肌膚甲錯,脈細弦或澀,舌質紫黯或有瘀點,治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

脾虛痰溼型,證見脘腹脹痛泛吐痰涎,口淡無味,腹脹便溏,脈弦滑或濡滑,舌苔白膩,舌淡紅,此型可見於胃癌各期或胃底癌累及賁門。治以健脾理氣,化痰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胃虛寒型,證見胃脘隱痛,喜按喜溫,或朝食暮吐,面色蒼白,肢冷神疲,便澹,下肢浮腫,脈沉細或濡細,舌質淡胖,苔白滑潤。治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方用理中湯合吳茱萸湯加減。

胃熱傷陰型,證見胃脘灼熱嘈雜疼痛,納少口乾,大便乾結,形體消瘦,脈細數,舌紅少苔或苔剝少津。治以養陰清火,解毒消積,方用益胃湯加減。

氣血兩虛型,證見面色無華,全身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虛煩不寐,自汗盜汗,納少乏味,或有面浮肢腫,脈細弱,舌淡苔少。治以補氣養血,健脾補腎,方用歸脾湯化裁。

加減變化:

噯氣嘔吐加旋覆花、代赭石;呃逆加刀豆殼;疼痛加金鈴子、延胡索、木香、佛手;口乾加生地黃、麥冬;大便乾結加生大黃;大便溏薄加煨益智仁、菟絲子、補骨脂;

腹部包塊加夏枯草、海藻、生牡蠣;嘔血、便血加地榆、側柏葉;盜汗加糯稻根、浮小麥;心悸不寐加淮小麥、大棗、珍珠母、柏子仁;血虛加阿膠(烊衝);納谷不香加炒麥芽、雞內金。

——李和根.劉嘉湘治療胃癌經驗述要.遼寧中醫雜誌,2005,32(7):642

04
 李修伍 

李氏對傳統上的胃癌六型分法如肝胃不和、胃熱傷陰、瘀毒內阻、痰溼凝結、脾胃虛寒、氣血雙虧不以為然,認為這種分型而選方論治的方法機械、煩瑣。

其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根據胃以通、降為順的生理特點以及胃癌病人多為正虛兼痰、瘀、毒而虛實夾雜的病機變化,治療上喜用自擬驗方虎七散合旋覆代赭湯為基本方,辨證加減治療胃癌病人,收效較為滿意。

旋覆代赭湯補虛降逆,化痰安胃,調節氣機之升降;虎七散軟堅散結,活血祛瘀而消積,方藥配伍謹嚴,補而不滯,伐不傷正,以冀達瘤消正復之效

方藥組成及服法:虎七散由壁虎、三七粉配製而成,製法為取壁虎70條焙乾研面,加三七粉50g,拌勻,空腹每次服3-4g,日2次,黃酒或開水送服。

湯劑基本組成為黨參、茯苓、黃芪、夏枯草、姜竹茹、姜半夏、旋覆花、白花蛇舌草、代赭石、丹參、半枝蓮、蜂房、炙甘草。

加減法:

消食導滯,選加山楂曲、谷麥芽、雞內金、枳殼等;軟堅散結酌加牡蠣、山慈菇、莪術、三稜、石見穿、徐長卿等;清熱解毒加蜀羊泉、七葉一枝花、八月札、菝葜、鐵樹葉等;

化瘀止痛加全蠍、當歸、延胡索、香附、水蛭等;痰溼者加薏苡仁、膽南星、青礞石、威靈仙等;陰虛者加韭汁、石斛、生地黃、梨汁等;脾胃虛寒者加乾薑、吳茱萸、附子、小茴香等。

——蔣士卿,李永紅.李修五教授診治胃癌經驗.河南中醫,2000,20(3):26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腫瘤病經方論治》,齊元富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7.6。轉載請註明出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