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像一道陽光,帶來溫暖和希望
“支援時間有限,如何能夠持續幫助青海提高罕見病診療水平?” 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王軼援青期間對當地醫生傾囊相授,幫助當地醫院接連診斷出“黏多糖貯積症”“聲帶竹節病”等罕見病,填補了當地病例診斷的空白。但王軼想做的更多。她主編了《罕見疑難病集錦》《走進藏醫》並牽頭編寫了205萬字的《高原醫學》,為急慢性高原病、高原相關疾病的準確高效診治提供了方案。在此期間,她還組織當地醫務工作者開展科研攻關,刊發多篇論文,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誓言。
2018年,安慶市立醫院兒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陳斌被選派參加中國(安徽)第七批援南蘇丹醫療隊。針對南蘇丹兒童瘧疾、傷寒、肺炎、腹瀉等患病率高的實際情況,陳斌和當地醫護人員幾乎是從零開始對新生兒病房環境進行改造,自費購買消殺器具、清潔用水等基本設施,制定新生兒病房手衛生管理規範、傳染病隔離管理規範,使新生兒病房裡烈性傳染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當地醫院新生兒住院死亡率從18%降至12%。2020年,陳斌被南蘇丹衛生部授予“優秀援外醫療專家”稱號。
他行走山野、躬耕行醫,每年為轄區及周邊村民進行門診和出診服務達兩千人次,最多一日奔波200公里救治患者,累計騎壞了6輛摩托車。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下莊河村衛生室鄉村醫生辛平就是這樣,在村裡從醫近30年。有次村民半夜打電話需要緊急出診,辛平著了風寒,腦袋暈乎乎,騎摩托摔在了路上,可想到高燒的老人急等用藥,他繼續爬起來一瘸一拐地連夜趕路。辛平說:“我將把我的全部交付給生我養我的故土,用我多年的醫學知識和經驗,去救治更多的父老鄉親。”
攻克臨床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科主任左秀麗一直堅持的目標。早期的小腸鏡手術需要雙人甚至三人操作,由此帶來操作協調性差、難以完成精細動作的缺點讓左秀麗卯上了一股勁。最終,她實現了單人單氣囊小腸鏡操作,並把這項技術推廣到全國。目前,左秀麗又投身“消化內鏡微創手術機器人關鍵技術及系統”研究項目,在科研求索之路上,繼續大步向前。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餘斌,帶領團隊經過近十年努力,自主研發了創傷信息平臺,實現了車內、院內信息共享,做到“上車即入院”。參與建立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制定省、市、地、縣四級創傷中心標準,建立覆蓋中國華南地區的創傷網絡體系。
徐進康是江蘇省崑山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專業)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鑽研,貫穿著他的職業生涯。崑山曾經是血吸蟲病流行地區,年輕的徐進康跟隨老主任開設了胃腸專科門診,通過中西醫結合等方法進行診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徐進康不僅拜師名中醫,還學習現代醫學技術,先後赴上海、日本、美國研修,總結研製出了10多種院內製劑,並廣泛應用於臨床,為無數患者緩解病痛。
衝鋒在前的重症醫生,他們是生命的守門員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孫旭日,長期致力於重症醫學的臨床與科研工作。2020年2月,孫旭日成為福建省第十一批援鄂醫療隊員,奮戰在金銀潭醫院。2022年3月在泉州新冠疫情中,孫旭日製定南安方艙醫院醫療管理制度,細化相關流程。南安方艙醫院順利休艙後,他馬不停蹄隨隊馳援上海,和隊員們迎難而上,開展床旁血液淨化、經皮氣管切開等多項技術,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2008年參與汶川地震傷員救治,2014年參加魯甸地震傷員救治,2015年參與H7N9禽流感患者救治,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釧麗波總是在四處作戰。新冠疫情暴發後,她主動請戰奔赴湖北咸寧。2021年,她作為國家抗疫專家組成員赴老撾指導。2022年春天,她報名參加雲南省援滬醫療隊。年底,她又作為省內救治專家組成員,奔赴多地指導。未來也許還會有各種挑戰,對釧麗波來說,選擇永遠只有一個:衝鋒在前。
浙江省台州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徐有祖長期從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他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積極學習和開展了多項新技術。2020年大年初一,徐有祖帶領檯州12名醫護人員抵達武漢,援漢期間他所主管的病區共收治患者293人,絕大部分為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武漢的每一天,都是和生命賽跑。”2022年底,台州地區患者驟增,徐有祖帶領團隊積極參與醫院資源整合,不僅管理好自身病區,還指導各臨時病區規範開展救治,有序應對了疫情高峰,守護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