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直被視作頭等大事,而怎麼吃得健康更是大家十分關注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被譽為中國人的膳食寶典,其中詳盡闡述了符合國人營養健康狀況和基本需求的飲食指導建議,能幫大家解決每天吃什麼、怎麼吃的難題。
01
著重合理搭配
一餐之中除了主食,還要有富含蛋白質的蛋、奶、豆、魚、肉,以及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的蔬菜水果。
通過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顏色和口味搭配等多種方式,來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
具體怎麼做?
-
堅持穀類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
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和豆類食物。
-
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25種以上,合理搭配。
-
每天攝入穀類食物200~300g,其中包括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g;薯類50~100g。
02
強調全穀物
和精米、白麵等精製穀物相比,全穀物外層的粗糙部分和胚芽被保留了下來,因而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等成分含量更高,同時還含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合物。
許多研究表明,適當食用全穀物能幫助降低2型糖尿病、冠心病、腸癌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在控制體重、改善疲勞等方面也有益處。
具體怎麼做?
-
燕麥、蕎麥、糙米、玉米、小米等都是常見的全穀物,可以考慮將一天中的至少一餐換成它們做主食,或者也可以將每餐主食的1/3替換成全穀物。
-
除了保證每天吃夠50~150g全穀物和雜豆之外,還需注意品種多樣。
03
規律進餐
足量飲水
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居民每日三餐規律的人群比例有所下降。
三餐不規律,胃酸分泌就沒有固定的時間,極容易打破正常的平衡狀態,造成胃酸分泌過多或過少,長期如此會增加膽結石、胃潰瘍、糖尿病等的發生風險。
除了食物之外,水也是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很容易被忽略。
據統計,我國有2/3的居民存在飲水不足的情況,可見這個問題相當普遍。
具體怎麼做?
-
建議大家三餐定時,比如定在每天早7~8點吃早餐,中午12點左右吃午餐,下午6點左右吃晚餐,這樣腸胃消化時間剛剛好。
-
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偏食挑食、過度節食。
-
成年男性每天應喝水1700ml,女性每天飲用1500ml,做到足量飲水、主動喝水、少量多次。大家可通過排尿量和尿液顏色判斷自己是否缺水:一般來說,尿液顏色越深,體內缺水情況越嚴重。
-
推薦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不用飲料代替白水。
04
會烹會選
會看標籤
很多年輕人每天都靠著外賣“過活”,根據2018年的一項調查,中國在外點餐率佔全世界第一,而且油炸、肉類、辣味、鹽多的食物更受人們青睞,長期這樣飲食,勢必會危害身體健康。
學習烹飪,可以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一日三餐,食品安全更放心;會選食材,會看標籤,則能幫助自己挑到新鮮的、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
具體怎麼做?
-
自己烹調,方式建議以白灼、清蒸、水煮、涼拌等為主,少煎炸燻烤重口味。
-
挑選新鮮、衛生的食材,並儘量選擇雞蛋、芥藍等營養密度高的食物。
-
除了生產日期和價格之外,注意食品包裝上的配料表和營養標籤。食材在配料表的位置越靠前,說明含量越高;看營養標籤時,儘量選脂肪、鈉含量較低的產品。
05
突出公筷分餐
堅持公筷分餐,可以減少食源性疾病的傳播,對保障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分餐、公筷制對於控制飲食量、減少食物浪費也有積極作用。
具體怎麼做?
-
準備飯菜時,可以根據各人的食量將食物分裝在各個餐盤中,每人一份。
-
覺得分餐實踐起來困難的家庭,可以準備公筷、公勺。公筷、公勺的顏色或款式應與私筷、私勺有明顯區分,夾菜時用公筷、公勺,入口時換成私筷、私勺,養成習慣,避免用錯。
-
老人、小孩等抵抗力較弱的人群,可以固定各自的餐具,專人專用。
-
食物製備時要生熟分開,隔夜飯菜吃時要徹底熱透,碗筷要定期消毒。
點擊下方預約 直播開始前將提醒你↓↓↓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