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5.17-21 | 散落在甘肅陸上絲綢之路兩邊的石窟精華

【甘肅】5.17-21 | 散落在甘肅陸上絲綢之路兩邊的石窟精華
守護國寶 傳承文化

在喜歡歷史的人心中
絲綢之路是一條真正的聖路
它串聯了東西方文明的交匯
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這條路迷人的
不僅僅是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更有豐富多彩壯麗動人的大好山河

尤其是在甘肅
中國石窟史上
甘肅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不僅是壁畫遺存最豐富
全國最美的泥塑
也在甘肅


絲綢之路沿線人流如織
而參觀石窟
需要安安靜靜的慢慢的欣賞
五一過後,天氣漸暖
是遊人少,氣候宜人的季節
讓我們走進探索
散落在陸上絲綢之路兩邊的
石窟精華


///

1

行程亮點

1. 從甘肅天水到青海西寧,絲綢之路上5處國保單位深度遊

2. 麥積山,甘谷大象山、拉梢寺,炳靈寺石窟,系統瞭解甘肅地區石窟造像藝術特點!

3. 絕對值得一去的古建經典——明代皇家建制所造的高原故宮瞿曇寺!

4. 串起一個個單獨難以到達的經典專業文化講師全程深度講

2

文化講師


黎冷老師

詩人、作家、編劇、導演、大學講師、漢文化復興者

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四川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四川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

四川漢服(專委會)會長

四川文化產業學院特聘講師

原四川博物院學術聯盟講師

成都明昌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黎老師在海內外發表作品數百萬字、著作出版有文學歷史及翻譯作品等二十餘部,編劇、拍攝影視作品數十部,影視作品包括紀錄片、電影、連續劇等多類。各類作品在海內外多次獲獎。近年來致力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研究。曾多次前往國內外乃至環球行遊進行各類歷史考察研究和拍攝。

3

行程概要

D1

5月17日

星期三

天水指定酒店集合

D2

5月18日

星期四

麥積山石窟(國1)

D3

5月19日

星期五

天水市博物館,拉梢寺(國5)

D4

5月20日

星期六

瞿曇寺(國2)

D5

5月21日

星期日

劉家峽,炳靈寺石窟(國1)

預計 18:00 送達蘭州機場

4

費用詳情

5880 元/位
【單房差:950元/人】
識別二維碼報名

費用包含:

講師:全程文化講師深度講解
服務:全程領隊貼心服務
門票:行程內所有景點門票(不含特窟費)及景區內交通車
交通:全程舒適大巴
住宿:四晚四星標準酒店
餐食:四頓自助早餐、六頓正餐(一頓麥積山石窟內自熱簡餐)
設備:無線講解器
保險:旅行意外險

費用不含:
1. 往返大交通費用
2. 特窟任選,推薦:43窟(西魏寂陵);44窟(西魏乙弗氏,麥積山最美塑像);74窟78窟(北魏麥積山最早雙窟);102窟(西魏文殊問疾維摩詰);121窟(北魏竊竊私語);123窟(西魏童男童女);127窟(西魏皇家壁畫窟);133窟(北魏碑洞、微笑小沙彌、釋加會子)。

3. 未提及的其他費用

特窟價格參考(實際以現場價格為準):

180元 人/次/每窟 :

127窟;133窟;135窟;

160元 人/次/每窟 :

43窟;121窟;123窟;

100元 人/次/每窟 :

44窟;74窟;78窟;102窟;115窟;

報名後有事退出怎麼辦?

1.集合日前3天及以上取消,可退實際未產生費用(有可能包含門票、餐費、住宿等);

2.集合日前3天以內,所有費用將無法退款。

5

行前預習

麥積山

甘肅天水,連綿的秦嶺山脈之中,一座鬼斧神工的佛教石窟,神秘、優美地獨立在深山的懷抱之中。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人們譽為“東方雕塑館”。
她——就是麥積山石窟。最高的洞窟離地面近百米,而在密如蜂房的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連接,驚險陡峻極為罕見。風雨飄搖的歷史時空中,麥積山隱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127號窟   <北魏>

此窟是麥積山石窟最為恢宏,最多精美的壁畫,而且保存最多,約99平方米,裝飾了三個佛龕以外的全部壁畫。內容豐富,形式完美,多為精品,雖然因為牆壁潮溼保存的不太好,但是西魏真正皇家畫匠的作品。除了精彩的壁畫,還有石刻雕塑是從山下雕刻好後搬運上來的。

133號窟   <北魏晚期>

北魏晚期所建造,後世重修。它是麥積山現存造像最多,為內容最豐富的洞窟之一。洞窟有泥塑、石雕、石刻造像三種類型,泥塑27尊,千佛像共3400餘身,現存石刻造像碑18通,故有“碑洞”之稱。洞窟迎門的前堂中部是一組大型宋代重雕佛像,講述釋迦牟尼與兒子羅侯羅會見的情景。塑像高3米多,造型優美,是一組充滿著慈愛與人間親情的具有人情味的優秀佳作。

前堂頂部右側壁畫,留有各種飛天數十身,有的乘龍、有的騎風、以及騎魚的天人飛天,其中大部分壁畫早已隨岩石風化,內容無法辨認清楚。

前堂左邊即為十八通“佛傳碑”,是麥積山的鎮山之寶。在這十八通石刻造像中,以第一、第十(最著名佛傳碑)、第十一、第十六號碑最完整。著名的小沙彌,也在133窟。

135號窟   <北魏晚期>

北魏晚期,橫長方形平頂窟,其獨特之處是前壁上部開三個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龕泥塑一佛二菩薩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薩,都是形神兼備的優秀作品。壁畫約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繪涅槃變,其右側的八王爭舍利,構圖準確,描繪真切,表現了激烈的爭戰場景。

43號窟   <西魏>

西魏皇后墓的“寂陵”,崖閣單簷廡殿頂,外鑿三間四柱式窟廊,前鑿八角簷柱四根,上承大斗,下作圓礎;簷柱後鑿窟廊是為拜廊;廊後正中開一平面馬蹄形穹窿頂大龕是為享堂;後壁鑿盝頂龕是為柩室。門前兩側各立一尊紅臉赤發造型的金剛塑像,佛龕正中塑著一尊彌勒佛,兩旁供養菩薩,宋代補塑遺存。

44號窟   <西魏>

西魏,整個造像比例協調,線條簡練,造型優美,代表了麥積山石窟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窟內正壁是一尊1.56米的女性泥塑坐佛。五官清秀、雙眉細長、俊鼻小嘴、豐頰玉頜,肌膚細膩光潔,散發出溫暖、柔美的笑意;袈裟下襬處,衣紋流暢,且衣褶起伏飽滿,質感厚重。很多人認為她是麥積山造像中最美的一尊,恬靜中,給人力量。

74號窟    <北魏>

麥積山現存最早的造像,敞口形大龕,凹字形高壇基,三壁三佛,正壁佛兩側脅侍二菩薩。正壁左右各開一小龕,龕內分別塑半跏思惟菩薩及交腳菩薩,並各脅侍二菩薩。正壁佛頭後重塑,左壁佛頭不存。

78號窟   <北魏>

雙窟。主佛高3米,高肉髻,漩渦紋或水波紋髮髻,面形方圓,高鼻闊目,穿偏袒右肩袈裟,衣紋為凸起泥條加陰刻線。造像具有典型的早期外來風格。袈裟邊緣刻連續弧形折帶紋以及衣紋勾連狀的做法受到了雲岡造像的影響。這個窟,原來一直被認為是後秦的洞窟,其樣式的確跟涼州模式的造像類似。

115號窟   <北魏中期>

方頂小型窟。窟內正壁前須彌座正面有一方墨書發願文,是麥積山石窟中唯一有確切紀年的開窟題記。本窟造像均為泥塑,其內容取材於阿彌陀經。除主塑一佛(阿彌陀佛)二菩薩(觀世音和大勢至)外,尚有許多影塑千佛。洞窟雖然不大,但相當重要。因時代較早,所以造像的藝術風格常常被眾多學者作為分期斷代的重要標尺而加以利用。其壁畫也很有代表性。

121號窟   <北魏晚期>

左右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他們彷彿在佛陀說法的循循誘導之下互相發出會心的微笑,又彷彿是生活中的親姐弟一般,充滿著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倍感自然與親切。(洞窟太小,不能進入,只能在洞窟門口觀察)

123窟   <西魏>

正壁塑一佛二菩薩,造像生動秀美,菩薩清秀、苗條。左右二壁方形壇座上維摩詰居士和文殊師利菩薩均作結跏趺坐,對坐論辨。此窟維摩詰高1.22米,頭梳小髻,造型清瘦,宛如封建士大夫形象,機智、從容安詳,不同於壁畫和浮雕中通常所見似病容的老者,文殊高1.20米,服飾華麗,表現出沉靜無畏,瀟灑大度之風範,童男、童女造型天真、稚氣、純樸、活潑、生活氣息很濃。著少數民族裝束,塑像著力於刻劃人物的面部,對於軀體和動態則作相對靜止和簡練的整體處理,從而突出了人物 神情和內心世界的表現。(洞窟太小,不能進入,只能在洞窟門口觀察)


拉梢寺

拉梢寺坐落在武山。所在的鐘樓山峽谷,風景優美。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的釋迦佛高達40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大佛之一。佛座屬仰俯蓮座,蓮瓣間層列有獅、鹿、象等,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態生動,造型藝術水平較高。簷下施高大斗拱,遮簷望板做成方格藻井,耍頭上懸掛風鐸,清脆悅耳的風鐸聲,有時迴盪在峽谷之中。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559)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剌史尉遲迥與比丘釋道成合建,《拉梢寺摩崖石刻》(北周·明皇帝三年)記述了修建過程。由於長期受風雨剝蝕,大都脫落,現存壁畫更為珍貴。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於臨夏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於西秦建弘元年(420),上下四層。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


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佈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  開鑿在大佛頭頂天然洞窟中的169窟,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是國內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標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瞿曇寺


瞿曇寺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宣德二年(1427)寺內隆國殿落成,歷時35年。之後,瞿曇寺成了氣勢恢宏,聲望遠播的河湟(黃河、湟水河)名剎。永樂皇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熾、宣德皇帝朱瞻基等先後下過七道敕喻,永樂年間曾派遣御用太監孟繼等四人奉旨修寺,調集宮廷匠師專司建造。用現在的話說,瞿曇寺與故宮是同一主子、同一時代、同一批匠師建造出來的“兄弟產品”。從形制看,瞿曇寺就是簡化版的小版本故宮。


瞿曇寺,依山榜水,依形就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中軸對稱,東西配殿左右分列,極為嚴整。寺院仿故宮三大殿形制,從南向北,用圍牆和廂廊,圍成前、中、後三個院落。由前至後,沿中軸分別有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各殿建築體量依次擴大,後院則是宏偉的重簷廡殿頂的隆國殿。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