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二婚的比找頭婚的難。因為二婚女大概率會權衡利弊,頭婚女可能真的有點頭昏。”
暫且不論這些留言的對錯,但從側面上,其實反映出一個現實問題——
當部分男性還停留在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觀念中時,很多女性已經在思考婚姻的價值:
這些年,網上一直有個聲音:女人過了三十,就嫁不出去了。
身處大城市,身邊大都是碩士畢業後,立志打拼出一番事業的獨立女性。
我曾以為,針對女性的年齡束縛早已成為歷史,沒想到,它卻真真切切發生在了我的身邊。
我的朋友露娜,25歲碩士畢業後,曾在一線城市打拼過幾年。
31歲,因為母親身患重病需要照顧,被媽媽獨自帶大的她,不得不請了長假,回家照顧母親。
沒想到,因為未婚的身份,從她一回到家,周圍的指責與歧視就迎面而來。
一到週末,親戚來看望她們時,總會有人苦口婆心地勸她:
“趁著現在還能挑,趕緊嫁了吧,再大兩歲更難嫁了!”
更有人天天“熱情”地張羅著給她介紹對象,可見了面才發現:
不是性格有缺陷的人,就是離異,想給孩子找個後媽的人。
“你回了家就會發現,你在那個小地方所能找到的,都是不如你的男性。
工作雖然更穩定,但你的情感問題,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如今看著自己在婚戀市場的境遇,看著身邊親戚帶有一絲嘲諷的眼神。
即使我們嘴上喊著“男女平權”喊了很多年,但在大部分婚戀市場上,女性就是要被審視和歧視的。
她們只是不想匆忙步入婚姻,去過被家務和孩子侷限的一生;
她們只是主動、勇敢地結束了不幸的婚姻,想要重新開始。
是你是不是賢惠聽話,能不能在婚後照顧好他的一大家子。
不是為了在20多歲,人生最好的年紀,去給人家當老媽子的!”
沒有哪個女性,願意在大好的年紀,被年齡綁架,被婚姻桎梏。
醫學上界定的最佳生育期是真實存在的,錯過之後,無論是對身體的損傷,還是生育後的恢復,都會成為一個影響許久的問題。
最佳生育期,往往也是一個女性事業展露頭角、人生向上發展的時期。
關於這個問題,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明確的答案。
但不可忽視的是,整個社會所在意的“最佳生育期”,正越來越多的成為限制女性的枷鎖。
男方大自己3歲,家裡催得急,想快點要孩子,擔心之後自己年齡偏大不好生育。
因此,博主迅速進入了備孕模式,並在32歲之前,順利生育了兩個孩子。
沒想到,生完孩子後,隨之帶來的經濟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
因為休了兩次產假,工作效率低下,加之看護兩個孩子所耗費的時間精力太多。
公司明裡暗裡打壓博主,並以調崗為由,將她派去了邊緣的崗位。
工資上的縮水,孩子開支的增大,成了這個家經常爆發矛盾的導火索。
其實不光是她,太多育齡女性,如今都不得不面臨工作和家庭之間的衝突。
有數據顯示:女性每生育一個子女,就會造成女性長期工資率下降大約7%。
而且這一負面影響持續存在,並且隨著生育子女數量的增多而變大。
不少男性工作起來格外賣力,面對996的加班不敢有怨言,生怕沒了工作、失去經濟來源。
還有的人,下班了兼職去開網約車,只望著能多創收,讓老婆孩子過得好一些。
當女性因為繁衍價值,喪失了經濟來源後,所帶來的並非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問題。
怪不得越來越多的人,不願在年輕身體最好時生育寶寶。
沒有人會確保自己的愛情之樹常青,當婚姻面臨誘惑時,才是這場婚姻能否繼續下去的最大挑戰。
那時候剛從大學畢業,象牙塔裡的生活讓她誤以為婚姻生活有多麼美好。
老公求婚時,捧著花對她說:往後我來賺錢養家,你只負責貌美如花。
她信了,並聽從家裡的安排,找了份錢少、清閒的工作。
萬萬沒想到,婚後第八年,丈夫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冷漠了下來。
他開始有意無意地晚回家,逐漸進入了電話不接、消息少回的狀態。
子佳偷偷去公司找過他幾次,從過往的蛛絲馬跡裡發現,丈夫有了新的意中人。
她想起了張愛玲的那句話,知道自己成了丈夫衣服上的一粒飯,而對方,是丈夫心口的硃砂痣。
雖有不滿,有一種青春餵了狗的憤懣,但她還是勸自己冷靜下來。
那一年,她30歲,孩子6歲,走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
回溯自己的過往,她發現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將所有情感盡數奉獻給面前這個男人,變得沒那麼獨立了。
當她發現一旦離婚,自己連撫養孩子的錢都無法支付時,突然就想開了。
兩年後,她拿到了行業內的中級資格證,工資也提升不少。
拒絕庸碌的、和依靠男人的生活,她雖然身體疲憊,但精神卻富足了。
她不會在患得患失於情感的流逝,也不會憂愁下個月的花銷是否夠用。
“步入婚姻,不是讓渡自己的權益依附別人,而是讓兩個人都在其中變得更好。
她也會告訴和她一樣的女孩,愛情固然令人陶醉,但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喪失朝前走的底氣。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一個人在尋求伴侶時,通常會去看對方的價值:
你將哪一點擺在第一位,就意味著你對這個人有什麼訴求,以及你對自己的婚後生活有什麼規劃。
最大的可能,是一種價值到達巔峰時,其他的價值隨之跌落谷底,比如:
若想要尋求利益最大化,少不了兩個人的互相補充,和彼此幫扶。
“在婚姻中,每個人都要付出代價,同時也要收回點什麼,這是供求規律。”
點亮【在看】,願我們都能遇到對的人,攜手打造自己的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