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東亞的泱泱大國,處於上升和繁榮期,與周邊一些國家維持著朝貢往來。明朝嘉靖和萬曆年間,海外貿易突破朝貢貿易體系限制,民間貿易興起,中國海商足跡幾乎遍佈東南亞各國。中國瓷器、茶葉、絲綢銷往世界各地,美洲白銀和農作物流入中國。
鄭和下西洋是封建朝廷對外宣示天朝國威的重要舉措。從1405年起,明朝派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探訪亞非國家,前後歷時20餘年,到達30餘國。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比哥倫布第一次遠航美洲早80多年。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體現了明朝政府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和海洋意識的增強,強化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這是中國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麗篇章。
明朝皇帝注重開展重大文化工程,15世紀初纂修《永樂大典》時,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是當時世界級的宏大百科全書,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11095冊,合計3.7億多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這項工程展現了明朝的文化繁榮。
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