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將頭盔上,為什麼插著“雞毛”?難道真的是拿雞毛當令箭?

古代武將頭盔上,為什麼插著“雞毛”?難道真的是拿雞毛當令箭?

古代武將的頭盔上,為什麼插著“雞毛”?最近有粉絲向我提出了一個這樣奇怪的問題。古代武將的頭上插著的真的是“雞毛”嗎?

這一時半會,我還真沒聽懂他的意思,後來反應過來才想明白:哦!原來他說的應該是“羽毛”,而不是什麼“雞毛”!你說誰會在頭頂上插雞毛呢?對吧。

武將

雖然有句話叫“拿著雞毛當令箭”,但那也不是真的把雞毛插在頭上,而是在重要的密函上貼上某種羽毛,貼的羽毛越多,說明密函的內容越緊急越重要,或許正是受這句俗語的影響,這位網友才把古代武官頭盔上的羽毛當成了“雞毛”。

其實,不只是武將的頭盔上有羽毛,文官的官帽上,也有插羽毛的現象,比如清代的官員,他們的官帽上就有類似的羽毛,分為藍翎和花翎,官員佩戴的帽頂,叫頂戴,頂戴上插著的裝飾羽毛,叫花翎,合起來就叫“頂戴花翎”,根據不同的羽毛,可以辨識官員的級別和地位。

武將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並非所有官員都有資格佩戴,花翎是由皇帝特賜,只有對朝廷做出過重要功勞和貢獻的官員,才有資格獲得賞賜。

花翎的翎枝分為兩種,一種是藍翎,用鶡鳥的羽毛染成藍色;一種是花翎,採用的是孔雀羽,孔雀的羽毛上有一個個的圓圈圖案,稱之為眼,分為一眼二眼三眼,三眼的頂級的最高,屬於王公貴族專屬的冠飾。

武將

藍翎一般賞賜給有功的武將,比如皇室的侍衛,這種藍翎,就是粉絲提問“古代武將頭上”插著的那種羽毛裝飾。

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用鶡鳥的羽毛作為武將頭盔裝飾的禮制,清代武士的藍翎就是這種鶡羽,只不過染成了藍色,所以叫藍翎。

那麼為什麼武將的頭上要插鶡鳥的羽毛?咱們先來,認識一下鶡鳥。鶡鳥又叫褐雞或者褐馬雞,三國時期的曹植對這種鳥類是這樣描述的,他說“ 鶡之為禽,猛氣,其鬥終無勝負,期於必死”。

武將

什麼意思呢?就說鶡這種動物,好勇善鬥悍不畏死,有英勇剛烈的品質,只要開始戰鬥,就會至死方休。所以從戰國時代開始,君王就用鶡的羽毛作為武將的頭飾,以嘉獎其英勇,激勵他們忠勇無畏。

武將頭盔上插著的不是雞毛,而是鶡羽,因為鶡鳥不僅是一種好勇善鬥英勇剛烈的鳥類,它還長得非常帥氣、非常漂亮,看上去就是威風凜凜英姿勃發的模樣。

武將

更重要的是,鶡鳥還是種很有家庭責任感的動物,它們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雌鳥負責養育後代,雄鳥負責保衛家庭,當雌鳥孵蛋或者外出覓食的時候,雄鳥就會在巢穴周圍時刻警戒,一旦遇到危險,就會用生命來捍衛鶡鳥母子的安全。

正因為鶡鳥有英勇剛烈,誓死保衛家園的優秀品質,所以才被古人崇拜,將它的羽毛作為武將功勳的象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