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國駐日大使與沖繩縣副知事展開閉門會談,雙方約定棄用“沖繩”稱呼,恢復原有名稱“琉球”。照此發展下去,琉球有望脫離日本掌控,恢復主權國家地位嗎?可能性的確存在,但過程要比想象中艱難得多,因為經過百餘年的同化,琉球各方面受到日本控制,琉球土著人口也不多了,何況還有大把美軍駐守,琉球第一步謀求高度自治可能更為現實。
沖繩縣所處的位置,就是古代的琉球國,曾是我國的藩屬,範圍比現在的沖繩要大得多。琉球群島由三大島群組成,自北向南依次是奄美諸島、沖繩諸島和先島諸島,如今的沖繩縣只包括中部的沖繩諸島和南部的先島諸島,至於北部的奄美諸島則劃給了九州南端的鹿兒島縣。換句話說,日本佔領琉球之後將其一分為二,如果琉球恢復國家地位,已經劃入鹿兒島的奄美諸島要不要跟著一起來?
這是一個很棘手的現實問題,如果拋棄奄美諸島,琉球的主權完整無從談起;如果堅持帶上奄美諸島,這些島嶼併入薩摩藩(鹿兒島的前身)的時間比琉球被全面侵佔的時間還早,因此日本必然不會放棄。
如果琉球恢復國家地位,日本覬覦的我國釣魚島,就不存在爭議了。釣魚島位於東亞大陸架上,是我國固有領土,我國釣魚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就隔著狹長的琉球群島,如果琉球復國,日本和我國之間就隔著一個琉球國,日本就不用再妄想釣魚島了。
琉球群島這張牌很重要,是時候跟日本探討一下歸屬問題了,日本就這麼不露聲色吃進去是不可能的。不過琉球恢復主權地位的過程中,第一步可能是謀取高度自治,促成美軍撤離,這可能是琉球居民最現實的目標。
琉球王國位於日本薩摩藩以南,靠著與大明的朝貢貿易賺得盆滿缽滿,薩摩早就對這位鄰居心生嫉妒,於是在1609年糾集三千軍隊入侵琉球王國。琉球人以貿易見長,打仗則非其所專,尤其面對剛剛從戰國亂世中拼殺出來的日本軍隊,更是不堪一擊,最終琉球王被俘虜至日本,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此後琉球與中國進行朝貢貿易所得之利潤,多數被薩摩藩攫取,這也是薩摩能夠在後來的倒幕戰爭中成為主力的經濟基礎。
又過幾十年之後,琉球被迫將北部的奄美諸島割讓給薩摩,琉球王國只剩中部的沖繩諸島和南部的先島諸島。時間進入晚清之後,東亞格局因歐美入侵而產生深刻變化,日本推翻了幕府卻無從安置舊時代的武士,為轉嫁危機而對外擴張迫在眉睫。1872年,也就是明治天皇剛剛奪回全國統治權不久,日本單方面宣佈琉球為日本的一個藩,七年之後又對其“廢藩置縣”,成立所謂“沖繩縣”,直至二戰結束。
二戰日本投降之後,依據《波次坦公告》,日本的領土主權限定於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及其附屬小島,琉球被認為主權未定而被聯合國託管。不過隨著冷戰的開啟,美軍愈加認識到琉球的戰略地位,因而從打壓日本轉為拉攏日本,於是在1972年通過一紙《舊金山和約》將琉球移交日本。不過從法理上說,美國移交的僅僅是行政權,而不是主權,而且其他二戰的戰勝國蘇聯、中國、朝鮮、韓國等都沒有參與此事。琉球依然有恢復國家地位的基礎與可能,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態度。
如今琉球的總人口不過一百多萬,其中九成以上為日本移民及其後裔,土著居民不過十萬上下。別看琉球動輒向日本政府示威遊行,但真正反對的對象卻是美軍基地,對他們而言趕走美軍,取得自治比脫離日本更有吸引力。這一點在《舊金山和約》簽訂之前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美軍的惡劣軍紀早已在琉球搞得天怒人怨,但琉球獨立的呼聲卻遠不如迴歸日本的呼聲更高。
或許瞬息萬變的世界格局之下,一切皆有可能,只是不知各種因素疊加之下,這股力量最終會走向何方。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