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從今天開始,我們共同學習《太上感應篇》。這是怎樣的一部著作呢?通常而言,傳統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儒、釋、道三家構成的中國主流文化體系。其中,儒家有四書、五經、十三經等經典;道家有《道德經》、《莊子》等,而今天我們學習的《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一部善書。在本書中,中華先祖將人類社會、不同時代共有的善惡標準列舉出來,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而言,仍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原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講解提要:這句話是對我們的一種警示與預測,亦可比擬為一把“金鑰匙”,窺見其奧秘並勇於躬行者自能獲得人生恆久的幸福與圓滿。
凡人的特點是希望幸福美滿吉祥的生活時時圍繞在自己身邊,不希望遭遇一些災禍及困境。
那如何實現此目標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講的就是方法。所謂的禍與福,跟別人沒有關係,而是跟我們自身的行為有關係。會做的人,能把幸福美滿的生活帶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會做的人則會把災禍帶到生活中來;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作善還是為惡。《了凡四訓》中的一句話正好是對此語的註解與詮釋:“福之將至,觀而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古人告訴我們,“禍”與“福”是可以預測的。“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如果一個人現在所為皆出於善事、善語、善行、善心之思量,由此可推斷此人終將收穫幸福;反之,“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如果一個人所行皆是惡事、惡語、惡行、噁心,則可推斷:過不了多久,災禍、困難等等會接踵而至。——因為行善事的人,會得到大家的幫助、理解與尊敬。《孟子》有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一個人以助人為最大樂事之人一定會遇到很多人對他的理解、包容、愛護與支持;反之亦然。此即“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之意也。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當作何解?打個比方,一個人在北方做了壞事,現在跑到南方去了;或者說有人在中國做了壞事,逃到國外去了,那他最終能逃避追捕嗎?逃避不了。無論逃到哪裡,此人終將時刻面臨追捕;更重要的是還得時刻面對自己內在良心的苛責,這種恐懼和不安之感就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他,此即“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善惡重在心態。心善就會變成善語、善行;心要是不好,就會變成惡語、惡行。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是心態問題。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告訴我們收穫幸福人生之方法,那就是: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對得起天地萬物,對得起身邊的每一個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無論經濟條件是好是壞,無論社會地位是高是低,永遠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地行走於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