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讓《長征組歌》更沉浸

前不久,大型經典音樂史詩《長征組歌》復排復演,在江西興國長征組歌大劇院連演10場。《長征組歌》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劇甲丁介紹,此次復排的《長征組歌》可謂2.0升級版,在嚴格遵循聲樂套曲的呈現形態、保留原作的原生風格和藝術品質的基礎上,在“歌與唱”“視與聽”“情與景”上,進行了具有新時代審美特徵和觀演訴求的多項藝術創新和優化升級。

放大場景渲染,劇場音效全覆蓋

此次復排的《長征組歌》運用時尚化、國際化的呈現語言,將這部迄今已經57年曆史的藝術精品,打造成“更好聽、更好看、更好唱”的新的“國標版”情景化聲樂作品,在原作單一化的視覺場景基礎上,多層級、全方位地放大了情景對作品內容的渲染,使作品更具特定環境所賦予的感染力。

“為更加真實、生動地體現作品內容,我們將戰場激戰的槍炮聲、風聲、雷雨聲等音效與音樂進行了高密度融合,並採用最新的全向聲音控技術手段,將劇場進行了全覆蓋設定,使每位觀眾都能在座位上,沉浸於身臨其境的作品氛圍中。”甲丁說。

獨創“雲”伴奏演繹形態

甲丁透露,由於要在江西興國駐場演出,考慮到興國尚無一支能夠完成如此高標準、高質量作品且能保障多場次演出的交響樂隊這一現實,為能體現聲樂套曲所應具備的藝術規範,採用了“雲”伴奏形式,即在北京由國家級交響樂團——中央電影樂團先期錄音、錄像,而後通過“雲”手段將樂隊植入現場視頻中,形成北京與興國互聯、互動,國家級專業藝術院團與縣級業餘合唱團協作、合作的全新演繹形態。

“從拍攝中國電影樂團的排練開始,視覺團隊參與《長征組歌》項目的時間不知不覺已經兩年有餘。得知《長征組歌》的呈現要通過樂隊植入LED屏幕裡代替真人交響樂的時候,起初團隊本身也是有技術上和呈現上的顧慮的。”《長征組歌》視覺設計楊多說,“人像摳綠合成在舞臺上本身就是一個很冒險的製作手法,因為舞臺上有正在進行演出的演員,真人和摳像合成的人必須得達到1∶1的關係,才不會讓觀眾有出戏的感覺,但偏偏舞美視頻的製作是需要誇張化的,也就是說,做在多媒體視頻裡的一朵小花,肯定跟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小花大小不一樣,但由於舞美本身就是放大現實的藝術,所以在多媒體視頻裡,大花朵就算跟太陽一樣大,也是一種視覺表達體系。這也就是我們顧慮把人像合成加入到視頻裡去表現的原因。”

楊多坦言,當時的另外一個顧慮是聲畫同步問題。“交響樂的演奏本身對聽覺的要求極為苛刻,而對於現場播控技術而言,要做到視覺和聽覺的完全同步,本身就有天然的延遲,以往的表演形式中,視頻只是作為背景和情緒的渲染,不要求極致嚴謹的同步,一旦把交響樂植入視頻中,視頻的播放就是整場演出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舞臺元素,與音樂的同步、與演員的協調、與朗誦節奏的配合差一秒、差一幀,都會影響整個作品的呈現,加上合成樂隊本身就難以讓觀眾更沉浸,鼓手一個鼓點的不吻合、絃樂演奏家抬弓時的半秒延遲,都會讓觀眾質疑視覺呈現的專業性,更會影響觀感體驗。”面對這樣艱鉅的任務,剪輯師曾為了絃樂隊一個半秒的抬弓延遲,和音樂反覆調速磨合,十首樂章,章章如此。最終合成出沒有任何延遲、與音樂緊密配合的一支“虛擬樂隊”。

除了技術上的難點,在畫面呈現上,劇組也是克服了重重阻力。“由於整個樂隊的拍攝及合成格式都是採用4K高清畫質,樂隊的細節、樂手們的精神狀態,還原度都非常高,這就要求我們的摳像技術也要匹配同級別的精細程度,樂隊中所有絃樂的小提琴弓子、豎琴的每一道弦、哪怕是在樂隊拍攝中本身就被遮擋了的樂手,我們都把每一處細節清清楚楚地摳了出來,並且根據不同的節目場景調和了演員臉部、身上的著光程度,匹配不同場景的亮度、配色等氛圍,為的就是儘可能清晰地展示給觀眾,讓大家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做到不出戲的同時還能更沉浸。”楊多透露,要做到如此精細的摳像合成,光對樂隊這個長達70分鐘的4K影像,渲染量就是巨大的,樂隊文件、共3塊屏幕的渲染工作就進行了將近半年。

舞美虛實結合

視覺特效與音樂高度契合

《長征組歌》舞美的主形象以“紅旗漫卷西風”定義,充分體現了紅色文化的磅礴之氣。其中實景與影像的虛實融合、視覺特效與音樂的高度契合、當代造型藝術與傳統舞臺美術的有機結合,形成了這版《長征組歌》的一大特色。

如何用藝術語言結合特效製作,把《長征組歌》每一曲的氛圍、場景結合到視覺設計中,也是擺在視覺設計團隊面前的一個考驗。“演員們唱的是長征的故事,而配合的影像也應該是長征的故事。這個作品中,沒有主要的演員,也沒有舞蹈,主要是靠音樂去表達。所以我們的多媒體場景不能喧賓奪主。比如過雪山草地的環節,要讓演員和樂團融入惡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用雪崩的元素作為視覺誇張的手段,打破戲劇節奏,用視覺衝擊讓觀眾有更親臨的體會,但是悲劇色彩又要點到為止,要迅速讓觀眾回到音樂的欣賞中。我們借鑑了中央美術學院、八一電影製片廠等為長征歷史製作的大量美術作品,在一些很關鍵的表現環節上,決定依據這些經典作品的經典創作,還原《長征組歌》本身該有的紅色印記,在不該用三維技術的,毅然選擇迴歸到紅色作品本位,還原那個年代人們心目中‘永遠的長征’。”楊多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