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如何治肝炎?胡希恕一文講明

中藥如何治肝炎?胡希恕一文講明
小編導讀

肝炎在臨床十分常見,但由於症狀複雜、病情頑固,治療一直是難題。中藥在治療肝病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下,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講解肝炎治療的辨證選方原則。

肝炎是一種常見病,類型很多,症狀也很複雜,在治療上,西醫一直在探索有效的防治藥物,希望用一般對症治療的方法,藉助於有效的藥物來解決這一問題。有不少中醫也循著這條路子加以探討,目前尚不能做出肯定的結論,“程序的東西”是不可靠的。按中醫的基本精神,根本問題還在辨證施治,有是證即用是方,不必受病名,甚或受臟腑概念的限制。當然,經常見的症狀還是要掌握的,本部分所論即是這樣一些基本類型,不敢說全面。

01
急性傳染性肝炎

可分為有黃和無黃兩種類型。少數呈暴發性,發病急速,重者可呈肝性腦病而死亡。初起常類似感冒,而伴隨有消化道症狀、易疲勞、腰背疼等,這在診斷上是要特別注意的,以防誤診,貽誤病機。經查驗肝功能,或當出現黃疸時,則不難診斷。

黃疸為症,不只侷限於肝的實質性病變,抑或輸膽管道障礙均可導致發黃,膽寄藏肝內,膽汁經過輸膽管道而輸入膽囊,輸膽管道若發生堵塞,則膽汁入於血液而發溶血性黃疸,例如膽囊炎、膽結石等均可使輸膽管道發生阻塞,肝炎亦可影響輸膽管道使之阻塞,而發黃疸。

中醫有治黃之法而無肝炎之名。中醫認為黃疸是溼熱鬱結,多用清熱利溼之法,而且根據六經八綱的辨證方法,把發黃疸分為陽黃、陰黃。

所謂陽黃,即陽明病而發黃疸,熱盛溼輕,大便幹,此類用茵陳蒿湯,或用梔子大黃湯,以通大便祛溼熱,主用梔子、大黃、茵陳。若噁心、肝區疼痛,而顯柴胡證者,此類多見,當用大柴胡湯加茵陳蒿湯;若煩劇者,可加淡豆豉,更有配合梔子大黃湯的機會,此法甚善。這類證型比較好治,預後多良。

所謂陰黃者,即太陰病而發黃疸者。陰性病發黃疸,不但小便不利,且多呈大便稀溏,此類以茵陳五苓散主之。若現柴胡證多,如噁心、食慾不振(伴隨消化道症狀),也要合柴胡湯,用小柴胡湯合茵陳五苓散。但是,臨床上以大柴胡湯加茵陳蒿湯方證為多,而茵陳五苓散證較少。

不過,有一種發黃疸發生在肝硬化時期,這與肝內輸膽管道有關,多預後不良。

02
無黃疸的肝炎

這種肝炎起病時肝功能就不好,谷丙轉氨酶(GPT)200U/L以上,麝香草酚濁度試驗(TTT)、麝香草酚絮狀試驗(TFT)都不正常,發病不知不覺,疲勞、不欲飲食,纏纏綿綿,差不多一得即是慢性病。

常見證型的治法:

(1)無力疲乏、腿軟、腹脹、肝區疼痛——此多為柴胡桂枝幹薑湯證。柴胡桂枝幹薑湯對於體衰力弱(慢性病程)而顯柴胡證者非常好使。對疼痛重者,要加血分藥,古人認為“邪在肝,兩脅中痛”,此內有惡血(瘀血,所以肝大或脾大),可配合刺行間以引邪下行,灸足三里以溫胃中。具體加血分藥時,因乏力者為虛,不可擅自用攻伐藥,因此合當歸芍藥散的機會為多,因該方也有治肝區疼痛的作用,有時加味王不留行(本為外科藥,治瘀血性疼痛重)或桔梗(治疼痛的刺痛較好)。總之,乏力者合當歸芍藥散,以其有強壯作用也。甘草加量也會有較好的緩痛作用。

這類治法,都是人感到特別乏力、脹滿不欲食、大便偏幹為宜;或許胃的證候不明顯,而下腹脹得較重者為宜。

肝功能不好,加丹參、茵陳,因茵陳本屬利膽劑,也等於疏肝劑,對恢復肝功能作用較好。道理後世論述較多,究其實質,仍不得其詳。

以上方劑及合方,不光治肝炎,有些慢性病也多用,尤其是下肢無力、腰背肩酸者,吃了就感到舒服。

(2)若呃逆,有明顯的所謂肝胃不和者,可用四逆散合茯苓飲(主治胃脹,重者加砂仁、木香),加量黨參、橘皮、生薑;或合當歸芍藥散(治肝區疼痛),這樣可對胃起很好的調理作用。此類證者,大便都偏稀。若肝功能不正常,也可加丹參六至八錢、茵陳一兩、甘草三錢。

凡胃不和,堵滿得厲害,以此為主要證候者,多以此類方劑主之。

03
還有一種實證

痛重,肝功能破壞得厲害,苔黃,大便燥結(實),這種情況該攻也得攻,宜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此類為證雖峻,但卻比較好治,有例病人轉氨酶高於800U/L,也得速效。若小便黃者,也可加茵陳,不可用補劑,雖當歸等藥亦不用。

總之,實證腹脹,大便幹,辨證施治,該攻的情況,徑用攻法也無礙。

胡希恕經驗集萃

 

《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第二版)》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本著學習研究、挖掘繼承的精神,將編者段治鈞、馮世綸當年聆師講課中的學習筆記(胡希恕先生講常見病的治療),課餘採擷資料(胡希恕先生醫案卡片手抄本),現在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資料中胡希恕先生精粹的醫論和豐富的治療經驗,彙集整理成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