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吳先生和朋友一起連續吃了幾天羊肉火鍋,中間還配了不少的羊肉串、羊排。一開始剛吃的時候身體沒啥不適反應,反而覺得熱乎乎的,在寒冷的冬季十分舒服。
沒想到的是,第三天吃完後回家他一晚上都在流鼻血,且出血量不少。這讓他嚇得不輕,趕緊去了醫院檢查。
經檢查沒有發現身體存在異常,醫生問診後得知他連續吃了好幾天羊肉,告知他可能是由於羊肉攝入過多導致身體燥熱,再加上冬季空氣較為乾燥所致。
這件事後,吳先生有點不不太敢吃羊肉了。
偶然的一次機會下,他在網上看見一篇文章說羊肉早就被世衛列入為致癌物,經常吃的人要小心了。聯想到自己之前吃羊肉導致了流鼻血,這下子更不敢吃了,直接把羊肉拉入了“黑名單”。
那羊肉到底能不能吃?經常吃真的會致癌嗎?
羊肉被世衛列為致癌物,
還能吃嗎?
羊肉屬於紅肉的一種,而紅肉是指包含豬牛羊肉在內的一系列哺乳動物的肉。
國際癌症機構發佈的報告曾指出,攝入紅肉與結直腸癌、胰臟癌,以及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上升相關,每日攝入>100g的紅肉會導致身體患癌風險增加17%。
紅肉之所以會致癌,主要與其內裡的營養成分相關。
紅肉內含有的豐富的飽和脂肪酸、血色素等成分,其中飽和脂肪酸會抑制胰島素分泌,刺激膽汁酸進入到十二指腸內,最終會生成一些容易促進癌症發生的物質。
而血色素在烹飪過程中會生成亞鐵血色素,該物質在腸道內會被代謝成具有細胞毒性的物質,且會促進致癌物的生成。
包含羊肉在內的紅肉被世衛組織列為了2A類致癌物,即在動物實驗上證實有致癌作用,但對人體的作用尚不明確的物質。
實際上,世衛組織發佈的致癌性分級和毒性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致癌物可能會提高患癌風險,但不意味著一定會患癌,癌症本身的發生是很複雜的。
那羊肉還能不能吃了?當然能吃!
羊肉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維生素A、D以及鐵、鋅等營養成分,這些物質對健康有好處。
日常不必完全拒絕吃羊肉,在保證膳食均衡的前提下適當吃羊肉,給健康帶來的益處遠大於弊端,注意不過量即可。
世衛組織:這5種食物都是一類致癌物
據世衛組織發佈的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範圍內約有新發癌症1929萬例,其中我國患癌人數為457萬,佔比達到了23.7%。
世衛組織曾經發布過致癌物清單,將不同的致癌物分為了四個等級,分別為:1類致癌物,即明確對人類有致癌作用的物質;2A類致癌物是指對人類致癌可能性較高,但沒有明確證據。
2B類則是指對人類致癌的可能性較低,動物實驗上致癌的證據也不充分的物質;3類致癌物是指對人類致癌不充分的物質;4類則是對人類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
2017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發佈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中公佈了一些可致癌的食物。
以下常見的幾種食物其實都是一類致癌物:
1、中式鹹魚
鹹魚其實早在2012年就被列為了1類致癌物,因為其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亞硝基化合物。亞硝基化合物進入體內後容易生成亞硝胺,繼而增加身體的患癌風險。
圖源網絡
2、發黴食物
發黴的食物內很可能會含有黃麴黴素,而黃麴黴素具有很強的毒性和致癌作用,容易誘發肝癌發生。
3、檳榔
檳榔內含有的檳榔鹼成分會導致膠原纖維沉積,長期攝入容易誘發口腔黏膜下纖維病變,誘發口腔癌發生。並且檳榔內的成分在經過咀嚼後容易形成亞硝基,亞硝基是一種致癌化合物。
再加上,檳榔本身也是個很堅硬的食物,容易對口腔黏膜造成創傷,最終誘發癌症。
4、燒烤、油炸食物
食物在經過高溫燒烤、油炸後,容易生成雜環胺、苯並芘、多環芳烴等致癌物。長期攝入這些物質會導致肺癌、肝癌、胃腸道癌症在內的多種癌症發病風險上升。
5、酒精
乙醛也是明確的1類致癌物,世界內有5.5%的癌症發生與5.8%的癌症死亡與飲酒相關,每18個癌症患者中就有一個是由飲酒導致。
酒精在進入體內後會轉換成乙醛,該物質是明確的致癌物,會和DNA結合誘發基因突變,導致癌症發生。
“致癌物”一定不能吃嗎?
雖說很多常見的食物都是致癌物,但我們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日常不必完全抗拒這些食物。
致癌物會不會致癌的關鍵在於時間和劑量,長期大量的攝入會導致患癌風險顯著上升,但如果將攝入量控制在人體可接受的範圍內,即是安全的。
預防癌症除了要忌口,養成以下的生活習慣也很關鍵:
一是要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建議每日攝入>12種食物,每週攝入>25種食物;每日蔬菜攝入量保持在500g左右、水果200~350g、奶製品300~500g、全穀物/雜豆50~150g、動物性食物120~200g;
二是要保持足夠的運動量,建議每週至少保持3次的運動,運動時間累計在5小時以上為宜;
三是日常要儘量遠離可能會致癌的環境,包括遠離殺蟲劑、苯、砷、石棉以及室外空氣汙染等;
四是要將體重維持在健康的範圍內,BMI值保持在18.5~24之間,男女性腰圍分別保持在≤85cm、80cm為宜。BMI計算方式為體重/身高(m)的平方,體重超標的人群要注意及時減重。
生活中其實致癌物隨處可見,但對此不必過於懼怕,只要不是長期大劑量的接觸,一般不會給健康帶來過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