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兩頭肚子痛,做胃鏡卻找不出原因!醫生竟說是情緒引起的

三天兩頭肚子痛,做胃鏡卻找不出原因!醫生竟說是情緒引起的

看病案

17歲的小張(化名),腸胃動不動就“鬧脾氣”:每頓飯都是吃幾口就覺得飽了,三天兩頭就肚子痛,反反覆覆。


小張因此瘦了好幾斤,去醫院做胃腸鏡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吃藥也沒有改善。


黃紅麗主任看了小張的檢查報告之後,診斷小張患了功能性消化不良


換句話說,他的腸胃沒有實質病變,而是功能出現問題。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小張剛升高三,每週小考不斷,月月有大考,這讓他整天都很焦慮緊張。


難怪!小張每次肚子不舒服,都發生在考前,考後就好轉。


沒想到,情緒問題竟會引起“腸胃病”。

受訪專家:張北平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炎症性腸病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心情不好,腸胃“消極怠工”

“腸胃非常容易受大腦、情緒的影響。”黃紅麗主任說,胃腸道中有豐富的神經元,大腦與腸道之間有“腦腸軸”。


緊張、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可能引起腸胃蠕動異常、消化液分泌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導致功能紊亂。


不少腸胃疾病與情緒關係密切。


較為常見的是胃腸功能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


這些患者就像小張一樣,腸胃沒有器質性病變,但功能出現異常,一緊張就腹痛、腹瀉或者便秘,心情低落就茶飯不思……


有的人則表現為胃食管反流,即情緒不佳時,胃食管動力紊亂,導致反酸、噯氣,甚至燒心、胸痛。

△圖源:壹圖網


還有一些消化性潰瘍患者,在不良情緒下,腹痛症狀加重、頻繁,即俗稱的“氣到胃痛”。


這是因為情緒刺激導致胃黏膜收縮缺血,黏液分泌減少,胃粘膜屏障損害,致使胃酸腐蝕了胃黏膜


近年來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炎症性腸病,也跟情緒有關。患者會腹痛、排黏液膿血便,非常痛苦。

學生、上班族,最易中招
“在消化內科門診中,有七成患者伴有情緒問題。”

黃紅麗主任介紹,最多見的是學生,尤其是初三、高三學生。他們在週末特需門診中,佔了一半以上。

這不難理解。畢業班的學生考試頻率高、升學壓力大,但他們大多尚未成年,自我調節能力相對成年人較差,容易陷入焦慮、抑鬱情緒。

其次是工作節奏快的上班族,如IT、金融從業者。

△圖源:壹圖網

黃紅麗主任曾遇到一位27歲的患者,被反覆腹瀉的問題困擾十幾年,嚴重時每天腹瀉多達十幾次,一直查不出問題。

後來發現,原來他每天上班都要趕地鐵,心情很緊張,工作忙碌時更加焦慮,引起腸易激綜合徵,繼而導致腹痛、腹瀉。

激素波動較大的產後媽媽、更年期婦女,以及退休後生活節奏變化大的人,也容易出現此類問題。

“如果人際關係比較緊張,與家人、同事、同學相處不好,情況可能會更嚴重。”

腸胃不適時,這樣吃藥
怎麼知道自己的肚子不舒服,是腸胃真出了問題,還是情緒引起?

普通人光從症狀很難區別,需要做腸胃鏡,才知道腸胃是否有器質性病變。“如果症狀不太嚴重,不影響正常生活,可以對症吃藥,以緩解不適。”

針對不同的腸胃不適,黃紅麗主任推薦了以下藥物——

消化不良、脹氣、便秘等
莫沙必利、伊託必利、複方阿嗪米特腸溶片、胰酶腸溶膠囊,可促進胃動力、助消化。

反酸、燒心、肚子疼等
鋁碳酸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奧美拉唑、泮托拉唑、替普瑞酮,可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或促進胃黏膜液分泌,從而保護胃黏膜。

拉肚子
蒙脫石散、洛哌丁胺,可吸附胃腸道有害物質,抑制其活性,保護胃黏膜。

腹瀉或便秘等
地衣芽孢桿菌活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活菌片等,可調節腸道菌群,從而改善消化功能。

如果吃藥超過3天,症狀不好轉或加重,甚至出現發熱、劇烈嘔吐、排黑便、粘液血便等,則應該儘快就醫。
安撫腸胃,只靠藥物還不夠

黃紅麗主任提醒,不管什麼類型的腸胃病,要想盡快恢復,除了吃藥,飲食和心理也同樣要重視。


飲食上,三餐要規律,多吃高纖維食物,如粗雜糧、蔬菜、水果;容易產氣的豆類、薯類,不易消化的糯米則儘量少吃。


少油、少辛辣、少生冷、少甜;少喝濃茶、咖啡、奶茶;不吸菸、喝酒、熬夜。


心理上,要關注和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發現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可向朋友、親人、心理諮詢師傾訴,及時疏解。


不必過度關注身體的不適,也不要天天窩在家裡玩手機、平板。多到戶外走動,積極培養興趣愛好,如品嚐美食、聽音樂、讀書等等。


“此外,學習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很重要,必要時可暫停繁雜的工作,給自己休息、調整的時間。”

五一小長假
多陪陪家人,多出門走走!

(感謝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通訊員魏星對本文的幫助)

記者 | 吳啟荃 編輯 | 王若蘭
《中國家庭醫生》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健康資訊

點擊關注中國家庭醫生視頻號

👇

推薦閱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