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案
17歲的小張(化名),腸胃動不動就“鬧脾氣”:每頓飯都是吃幾口就覺得飽了,三天兩頭就肚子痛,反反覆覆。
小張因此瘦了好幾斤,去醫院做胃腸鏡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吃藥也沒有改善。
黃紅麗主任看了小張的檢查報告之後,診斷小張患了功能性消化不良。
換句話說,他的腸胃沒有實質病變,而是功能出現問題。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小張剛升高三,每週小考不斷,月月有大考,這讓他整天都很焦慮緊張。
難怪!小張每次肚子不舒服,都發生在考前,考後就好轉。
沒想到,情緒問題竟會引起“腸胃病”。
受訪專家:張北平
心情不好,腸胃“消極怠工”
“腸胃非常容易受大腦、情緒的影響。”黃紅麗主任說,胃腸道中有豐富的神經元,大腦與腸道之間有“腦腸軸”。
緊張、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可能引起腸胃蠕動異常、消化液分泌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導致功能紊亂。
不少腸胃疾病與情緒關係密切。
較為常見的是胃腸功能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
這些患者就像小張一樣,腸胃沒有器質性病變,但功能出現異常,一緊張就腹痛、腹瀉或者便秘,心情低落就茶飯不思……
有的人則表現為胃食管反流,即情緒不佳時,胃食管動力紊亂,導致反酸、噯氣,甚至燒心、胸痛。
△圖源:壹圖網
還有一些消化性潰瘍患者,在不良情緒下,腹痛症狀加重、頻繁,即俗稱的“氣到胃痛”。
這是因為情緒刺激導致胃黏膜收縮缺血,黏液分泌減少,胃粘膜屏障損害,致使胃酸腐蝕了胃黏膜。
近年來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炎症性腸病,也跟情緒有關。患者會腹痛、排黏液膿血便,非常痛苦。
黃紅麗主任提醒,不管什麼類型的腸胃病,要想盡快恢復,除了吃藥,飲食和心理也同樣要重視。
飲食上,三餐要規律,多吃高纖維食物,如粗雜糧、蔬菜、水果;容易產氣的豆類、薯類,不易消化的糯米則儘量少吃。
少油、少辛辣、少生冷、少甜;少喝濃茶、咖啡、奶茶;不吸菸、喝酒、熬夜。
心理上,要關注和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發現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可向朋友、親人、心理諮詢師傾訴,及時疏解。
不必過度關注身體的不適,也不要天天窩在家裡玩手機、平板。多到戶外走動,積極培養興趣愛好,如品嚐美食、聽音樂、讀書等等。
“此外,學習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很重要,必要時可暫停繁雜的工作,給自己休息、調整的時間。”
健康資訊
點擊關注中國家庭醫生視頻號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