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受挫,不想去上學,該怎麼辦?這位媽媽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身為父母,當聽到孩子不想去學校的想法,往往無法接受:好好的孩子,怎麼突然不想上學了?
在家長的心中,孩子的世界是最無憂無慮的,只需要好好學習,其他什麼事都不用管。
其實不然,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也面臨著他們的苦惱和困難。
就像我女兒,不願意去學校,無奈請假在家,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緩不過神。
我怎麼想也想不通,學校裡到底有什麼洪水猛獸,她就是不想去學校?
大概在一年前,她回家跟我說,班級裡有一個同學,老是喜歡拉幫結派地孤立她。
我安慰女兒:她這是嫉妒你比她優秀,你不要搭理她,做好自己。
嘴長在別人身上,我們控制不了,但你可以選擇跟合拍的同學做朋友。
老師得知後也及時作出行動,先把她倆的座位調遠,也在班級裡做了同學要友愛互助的宣教。
但女兒的情緒一直不高,她開始央求我,不想去上學了。
我覺得可氣又好笑:“上學是學生的天職,怎麼能因為一個同學對自己的不喜歡,就影響到學業?”
所以,我不僅沒有理會女兒的請求,反而嚴厲訓斥,勒令她好好上學。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了女兒寫在本子上的東西,我才驚出一身冷汗!
我立刻去問學校老師,女兒在學校怎麼了?老師也很疑惑,感覺都很正常,也沒有什麼大事情啊。
沒辦法,我只能去和女兒聊,開始她還不願意和我說,在我不斷央求下,她才說:每天晚上都偷偷躲在被子裡哭,想到第二天要進學校的門,眼淚就控制不住的往下流。
無奈之下,我怕再逼她上學會造成情緒障礙,只好給女兒請了假,在家休養。
也是那個瞬間,我意識到,靠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了。
於是我去諮詢了專業的老師,想通過老師的幫助,貼近孩子創傷後的思維,瞭解怎樣正確的支持和引導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會有明顯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尤其在遇到親子關係矛盾、學業受挫、同學老師衝突等壓力事件之後,很容易產生情緒波動。
常常會為自己的外貌和人際關係而感到苦惱、失落,這是青少年的常態。
特別是青春期的女生,更容易體驗到煩躁、羞愧、迷茫、焦慮、內疚等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在心理上已經向成年人過渡,但是在父母眼中,還是小孩子。
他們的表達、傾訴經常會被家長忽視、誤解,自然就缺乏足夠的家庭支持,和積極正確的應對方式。
這個時候,往往孩子已經陷入了心理上的困境,家長還未察覺到問題存在。
“在家長看來,是一個同學帶著一小撮人的排擠、不喜歡,但在孩子看來,身邊人的拒絕會傷害她的自尊心,這些都是導致孩子出現情緒障礙的原因。”
在老師結合青少年心理的分析下,我終於明白了問題的來龍去脈。
過去,女兒的成績不錯,但因為初中學習科目的增加,她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壓力。
除此之外,來自同學的排斥、擠兌、不友善,也讓內心脆弱的女兒不堪重負。
這時, 我對女兒的不理解,以及我對青少年心理的認知不足,也讓我沒有重視女兒的問題。
最終,讓內心煎熬、孤獨的女兒一步步掉進了自我懷疑情緒的泥沼,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想到這裡,我真的心疼到要碎掉了。事到如今,我該如何正確引導和麵對呢?
老師告訴我,孩子產生的情緒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致。
所以,家長也要靜下心來,放下焦慮,跟孩子一起探索解決方法,陪伴孩子一起跨過這個“坎”。
1. 改變溝通方式,打心底去接納孩子的現狀和情緒,才能給孩子充足的能量支持
面對孩子逃避學校,很多父母總以“過來人”的身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多大點事啊,不要想它就過去了。”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給予他們尊重,改變無效的溝通。
具體而言,可以把:“你不要這麼想”,變成:“我願意聽聽你的想法”。
把:“你不要這麼做”,變成:“我想這一定很難受吧”。
我們要學會多使用健康的、鼓勵式回應的方法,而非評價性、批判性回應;摒棄對孩子不利的、無效的方式,如反覆嘮叨、指責甚至打罵;多使用對孩子有幫助的溝通方式,如鼓勵、傾聽、積極肯定等。
這對孩子的情緒狀態穩定,以及一步步好轉,都有非常大的積極意義。
我就是通過溫柔而執著地傾聽,讓女兒從最開始的不理我,到一點點敞開心扉,和我講述自己當下的情緒感受,願意和我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動。
2. 在親子關係好,孩子情緒穩定的情況下,帶動孩子一起運動
請記住,沒有比運動更能經濟省時地調動孩子情緒狀態的方法了,陽光、空氣、運動是天然喚醒內心力量的三大法寶。
運動會產生內啡肽和多巴胺,這些腦垂體分泌的物質能使人消除部分疲勞感、疼痛感。
內啡肽,又叫胺多芬,腦內嗎啡,是身體所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能調節腦下腺荷爾蒙(pituitary hormones)的分泌,調節免疫系統細胞,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多巴胺,更是著名的戀愛激素,戀愛時人們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戀人們愉悅,遠離悲傷。運動,也可以帶來多巴胺分泌,抵抗負面情緒。
同時,父母和孩子一起運動,還可以重拾親子間的親密和連接,喚醒親子間的親密記憶,幫助孩子在內心重建愛的根基。
3. 父母要抱著“重新養育”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只有父母的愛才能給孩子帶來無邊的溫暖和安慰,也給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
內心受挫,退回到家庭的孩子,多數會出現“退行行為”,例如:長時間在家躺著,或者發呆,或者玩手機,玩遊戲;甚至基本不出門的,拒絕和人交往。
這個時候,我們父母可以把孩子當成一個無能為力的“嬰兒”,對孩子進行“重新養育”!
把孩子當成嬰孩,對於孩子的一些不可理喻的行為,就能減少一些焦慮,就能多一點寬容,不會立馬上火,指責批評,也不會那麼束手無策。
把孩子當成嬰孩,就會放鬆心情,給予到更多的接納,而不是一直盯著孩子“什麼時候去上學”,因為家長明白嬰孩不具備上學的能力。
把孩子當嬰孩,就會接受孩子的狀態,等待他重新“長大”,等待他恢復大部分的功能,再度回到學校中、社會中。
只有我們堅定地相信孩子可以變好,孩子才會帶著我們的這份祝福,去填補內心的空洞,去找回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和能量。
按照老師的這些建議,我開始和女兒一起,沉浸在自我療愈的旅程中。
我們一起去打卡網紅美食,窩在沙發上看電影,看山川湖海美食的紀錄片,看名人傳記……
看累了,我就邀請女兒陪我到新開的飯店打卡,吃飯聊天。
在整個過程中,我都沒有對女兒進行任何說教,只是放鬆下來,用心陪伴她。
當女兒發現,自己的任性、恐懼,和各種負面情緒,都能被家長接納,並且她的身後,一直有父母、老師、同學的鼓勵和幫助時,她整個人都放鬆下來了。
漸漸地,女兒帶著從這段平靜生活中汲取的力量,和無論她怎麼樣,媽媽都不會放棄,會一直陪伴鼓勵的感受,提升了信心和勇氣。
終於有一天,女兒主動跟我說:媽媽,我想回學校上學,我想念老師和同學們了。
我委婉地問,如果那個同學還是對你表現出不友善,你會怎麼辦?
女兒微微一笑:過去,我真的很在意每個人對我的看法,現在我好像突然就不在意了。
我要把我的時間,我的精力,都花在愛我的人身上,別的人不值得我花費精神。我要好好生活,好好學習,讓自己越來越好。
就這樣,女兒順利的復學了。她也真的做到了關注自己,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
老師也給了女兒很多支持,母女倆的打卡美食、散步聊天的活動,也保留了下來,成了我跟女兒每週一次的保留項目。
我不再像過去那樣,做一個凡事從自己成年人的角度出發,無知無覺的媽媽。
而是放下心理定勢,去貼近女兒的內心,共情她的喜怒哀樂。
如果你的孩子不想上學、休學,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不想去學校,不要去逼她、催促她,而是要放鬆下來,給孩子關心和陪伴,幫助孩子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