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zhihu.com/question/327053255/answer/2944332818
1977年,湖北黃陂魯台山12號墓,出土了一件青銅戈。
照文意來看,“廿五年”之後的“陽春”,是戰國時代某地的地名。
沒錯,這件青銅戈的發現,挑戰了“陽春白雪”、“陽阿薤露”和“下里巴人”這3個成語的傳統解釋。
按此前通行的說法,它們是戰國時期楚國境內流傳的六首歌曲的合稱。
但當證明“陽春”其實是地名之後,如果結合漢代文獻,這三個成語真正的含義恐怕是:
你以為的六首歌,其實是三首歌,前面的兩個字不過是地名前綴而已。
事實上,施謝捷《虛無有齋摹輯漢印》也收錄了一方印文為“陽春祭尊”的漢印。祭尊就是祭酒。
但《漢書·地理志》裡沒有收錄叫“陽春”的郡縣,所以它應該只是個“鄉”,或者“裡”。
至於漢代的“陽春”是不是就是戰國“陽春嗇夫緩戈”的那個陽春,目前還無法進一步考證。
不過,《淮南子·覽冥訓》裡卻提到:“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下降。”
師曠是《左傳》、《國語》裡頗有事蹟的春秋時代的晉國盲人樂師。
所以《白雪》歌可能最早流行在晉國域內。戰國時代的“陽春”,或許也在三晉某處。
另一個證據,是“陽春嗇夫緩戈”上的銘文字形也屬於晉系文字。
而《漢書·地理志》記載,晉南在漢代有一個叫“陽阿”的縣,歸上黨郡管,治所在今山西陽城縣西北陽陵。
如此說來,“陽春”《白雪》、“陽阿”《薤露》也許都是源自晉地,後來才傳入楚國的歌曲。
至於“下里”在哪,還沒有發現相關資料。同濟大學古代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副所長徐淵推測,“下里”即“蒿里”,指的是泰山附近的蒿里山,當時是魯國的地盤,依據是顏師古注引孟康曰:
(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禪的時候,會到蒿里“禪地”。上世紀還在蒿里山挖出了唐玄宗和宋真宗的禪地玉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估計是因為兩晉南北朝亂世,導致大量典籍和古曲譜失傳,古地名也被改掉了沒人記得。
所以才出現了後世文人把原本作為地名前綴的“陽春”“陽阿”“下里”當成另外3首曲子的謬誤。
如果不是意外在湖北的這座墓裡挖出了青銅戈,證明了“陽春”這個地方的存在,那這個誤會恐怕永遠也不會被人發現。
不過,對也好,錯也好,這麼說了幾千年了,倒也沒有必要去刻意糾正什麼。
當一些誤會經歷了長久的歲月,它們本身也已經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有了各種附加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