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文津讀書會 2023-04-29 10:34
專業文史哲
新書推薦
《歐亞譯叢》
(第七輯)
📚本刊為專門譯介國外歐亞內陸史
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
📚本輯所收錄的譯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
國外重要文獻,或介紹該領域最前沿的
研究成果和史料上的新發現
📚從事歐亞學、中西交通史、中亞考古
等領域的專業研究者必備
餘太山 李錦繡 主編
ISBN:978-7-100-21975-4
開本:16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定價:118.00元
向上滑動閱覽
本書目錄
中央亞洲 / 1
斐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著 萬翔譯
宗教的起源:巖畫材料中所見動物崇拜的產生 / 68
А. П. 扎比亞科(Забияко А. П.)著 王俊錚譯
火浣布與火怪考
—中國和希臘之民間傳說研究 / 100
勞費爾(B. Laufer)著 芮傳明譯
錢幣與歷史:從希臘—巴克特里亞到貴霜諸王 / 158
米歇爾·阿拉姆(Michael Alram)著 李曉煦譯 陳向校
匈奴浚稽、涿邪二山考 / 180
內田吟風著 童嶺譯
敦煌與西州回鶻王國:以至自吐魯番的書信與贈物為中心 / 188
森安孝夫著 白玉冬、王夢瑤譯
元代回鶻佛教徒的一封書簡:敦煌出土回鶻語文獻補遺 / 212
森安孝夫著 白玉冬、韓瀟譯
13世紀蒙古的貢賦辦法 / 242
舒爾曼(H. F. Schurmann)著 李春圓譯
烏魯木齊與回鶻語Yürüngçın / 323
松井太著 吐送江·依明譯
哈薩克斯坦的訛答剌城:從考古學看蒙古中亞大征服的影響 / 330
凱蒂·坎貝爾(Katie Campbell)著 彭永姍譯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專門譯介國外歐亞內陸史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目的是通過精通各類外語的專業譯者的努力,為國內相關學者提供國際學術界在該領域所發表的重要文獻和最新成果。其所收錄的譯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國外學者的學術文章,或介紹該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史料上的新發現;各篇文章的譯者多為具備深厚歷史學、考古學基礎的學者,很好地滿足了學術文本的翻譯要求。本輯為第七輯,收錄的譯文有《中央亞洲》《宗教的起源:巖畫材料中所見動物崇拜的產生》《火浣布與火怪考——中國和希臘之民間傳說研究》《錢幣與歷史:從希臘—巴克特里亞到貴霜諸王》《匈奴浚稽、涿邪二山考》等等。
編者簡介
主編余太山,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此後就職歷史所,1993年起為研究員,曾任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專治古代中亞史、中外關係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主編李錦繡,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9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入北京圖書館敦煌資料中心工作。1994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為該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員。
編者的話
歐亞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國際性學科。該學科原始資料涉及的語言文字特別多,研究者也遍及世界各地,不用說論著也多數是用他們的母語寫成的。由於思考的角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國家的學者往往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其成就也各有千秋,均有不可取代的參考價值。除了一些專門的語言學家外,一般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語言,從而充分利用這些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適用於一切學科,但對於歐亞學研究來說尤其不可或缺。
顯而易見,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依靠翻譯,依靠一些研究者付出艱苦的 勞動,利用自己精通的語言,為不熟悉這門語言的學者提供值得參考的資料。對此,我們首先會想到厚重的或自成系統的專著,這當然是學術翻譯的主要努力方向,但這顯然不夠。一些重要的論文只是以單篇的形式存在,一些剛發表的文字還來不及結集,而這恰恰是每一個企圖站在前沿的學者不能不認真對待、及時注意的。於是,我們這本小小的刊物便自告奮勇,挑起這副並不輕鬆的擔子。
由於篇幅、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我們只能挑選我們認為較有價值的或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我們希望推介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不排斥一些發表時間較早但依舊給人啟迪的作品。若非情況特殊,我們會盡量保持原文的完整性。不言而喻,譯文的信、達、雅,將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應該指出,我們寄予這個小小的刊物上的理想,並不僅僅是成為攻玉之石。我們衷心希望通過我們的勞動,讓國際歐亞學者體會到中國學者對他們研究成果的尊重和熱情,使他們轉而更加關心中國的歐亞學研究,進而為開展歐亞學的國際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單向的借鑑畢竟還是消極的,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合作必將成為潮流。也就是說,我們希望本刊成為一座橋樑,起到一種促進溝通和理解的作用。
2014年7月10日
試 讀
宗教的起源
巖畫材料中所見動物崇拜的產生
(節選)
А. П. 扎比亞科(Забияко А. П.)著
王俊錚譯
一、問題的提出
在特定背景下,宗教起源的問題通常被定義為宗教象徵性活動不同形態的產生問題。顯然,某些形態出現得較早,演化並參與到與原有或新生的其他形態的相互作用,並整合到初期的宗教結構中。因此,原初的要素構成了宗教的整體。宗教起源的原點是什麼?宗教形態起源是以何種形式開始的?其作用機理是什麼?宗教起源的過程是在何時何地開始的?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宗教最早的形式之一 ——動物崇拜,並基於巖畫藝術領域最新的經驗材料,開始探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二、藝術與宗教創造活動的同構
為什麼我們能夠將藝術現象作為宗教研究的經驗基礎?
巖畫的創作以及古代人群的其他一些非功利性實踐,都屬於最古老的象徵性活動形式。巖畫與宗教早期形態的出現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因此,在古人的實踐中,(將宗教形態)向具有圖像客體形式內涵的岩石轉接,具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這比新生的宗教思想(心靈感性)更加廣泛。然而,毫無疑問,巖畫象徵性活動的很大一部分是緣於宗教動機,在巖畫中反映了宗教—神話觀念。巖畫形象的出現和功能被包含在古代人群的宗教(儀式)活動中。宗教對巖畫藝術的形象而言是一個宏大的文學主題,且具有爭議性,其始於阿爾塔米拉舊石器時代巖畫的發現,並隨著研究主題的變遷持續至今。
另一方面,參與巖畫創作的人類群體的宗教活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以岩石為對象的象徵性活動。以圖形符號形式對內涵圖像進行客體化的可能性,可以使人群心理出現外在化的新形式,掌握其在實踐活 動中的作用,並將其從個人經驗領域轉移至集體精神生活領域。但這不僅僅體現了圖像可視化的重要性,還是宗教在某種存在方式下,將日常現實轉化為人類意識中其他事實存在的過程。本質上,這種相似的心理過程起源於對現實進行再創造的藝術行為中。圖像形式觀念及其組合的可視化,為在心理上創造性地改變現實的物化形式提供了可能性。岩石的平面成為一個空間,人們在此空間中創造出新的現實——超越日常經驗層面的現實。這種現實在不同的感知背景中被作為具有藝術性和現實性的存在,其中主要的是,它是從心理中被提取出來的客觀存在,並從意識現象轉變為可見的現實,令人信服地存在於物質之中。這在技藝超群的創作者面前,也具有迷惑性的吸引力。
在此,我們致力於探討藝術與宗教創造同構的問題。“原始意識”的特徵常常被用來表達混合主義的概念,這在本質上來說是不正確的。混合主義假設將現成的異質的客觀現實融合成一個內部不同質的統一體。然而,在早期階段,除了意識形態的實踐知識外,在古代意識中還沒有明確地去定義宗教、美學等“形式”。在早期階段,與實踐知識相互作用的心理新形式——符號的、象徵性的觀念,是其組成成分中有機的、形塑的、同構的完整體。意識的進一步分化並沒有消除心理客觀存在的同構(“意識形式”),這種客觀存在形成於正常發揮作用的心理完整性。藝術與宗教行為的同構是人類在其發展最古老階段就伴隨著人類的普遍特點。
三、關於巖畫斷代與宗教早期形式的當代研究資料
符號意識在以岩石為對象的象徵性活動中被表現為兩種形式——抽象圖案(斑點、圓點、線條等)和具象圖案(再現感知客體外觀的形象)。直至21世紀初,研究者的觀點才根植於考古學,即認為在距今3.6萬年前的時期不可能存在具象藝術。據認為,這種藝術出現於距今3.6萬—3萬年之間,且其載體並不是巖畫形象,而是發現於德國、年代更早的猛獁象骨雕像。具象巖畫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下一個階段,即大約3萬年前(法國考古編年中的奧瑞納—格拉維特文化),並在距今1.7萬—1.2萬年前臻於極盛(馬格德林文化時期)。舊石器時代藝術古典時期的研究者A. 列羅伊·戈爾汗(A. Leroy-Gouran)認為,“西方史前藝術”在公元前3萬—前1.3萬年從奧瑞納文化發展至馬格德林文化,從雕像或造型以及原始的前具象符號開始,進一步向更加具有寫實具象風格的複雜化圖像發展。這一編年準確地反映了久遠的古代歷史,並表現了歐洲智人克羅馬農人傑出的創造力。
1991年經過調查的法國科斯凱(Ко ске)洞穴的部分巖畫則脫離了古典風格。這裡的三幅距今 2.8萬—2.7萬年前的最古老的巖畫中,包含了2號野牛輪廓(其餘兩幅為橢圓形和手掌印)。然而用放射性碳14測年的 2號野牛輪廓,在風格上與用同樣方法測出年代為1.85萬年前的1號野牛圖案是完全相似的。在這一複雜情形下,研究者做出假設,2號野牛可能是具有較高藝術傳統背景的人在與1號野牛的繪製同一時間內繪製的。這批藝術家在第一批藝術家留下簡單的符號和手印的數千年之後,來到了洞穴。他們為創造動物輪廓使用了古老的火把,該火把被置於山洞中已有近9000年的歷史。當然,這種假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為了解釋兩幅具有高超藝術性風格巖畫的一致性,且不與普遍接受的理論相沖突,作者只得做出如此解釋。
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關於原始藝術起源分期的觀點發生了重大變化。自21世紀初以來,在巖畫斷代領域表現出了新材料大幅度增加的特點,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認知體系。
延伸閱讀
《歐亞譯叢》是專門譯介國外歐亞內陸史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目的是通過精通各類外語的專業譯者的努力,為國內相關學者提供國際學術界在該領域所發表的重要文獻和最新成果。
各輯目錄
《歐亞譯叢》(第一輯)
向上滑動閱覽
Л. Т. 亞布隆斯基(Л.Т. Яблонский)著 張楨譯 伍宇星校
外貝加爾匈奴墓研究 / 31
С. С. 米尼亞耶夫(С. С. Миняев)著 張楨譯 伍星宇校
德如尼灌溉渠中發現的古墓 / 41
Т. Г. 奧波勒杜耶娃(Т.Г.Оболбуев) 著 孫危譯
公元6 至10 世紀阿爾泰突厥的冶鐵與鐵器製作 / 60
尼古拉• M. 孜尼雅科夫(Nikolai M. Ziniakov)著 劉文鎖譯
蒙古國新發現的古代藝術文物 / 81
Д•策溫道爾基(Д. Цэвээндорж)著 青格力譯
綜合視角下的漢代邊疆 / 90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著 程秀金譯
蒙古人、阿拉伯人、庫爾德人和法蘭克人:拉施德丁的部落社會比較
民族學研究 / 112
艾鶩德(Christopher P. Atwood)著 賈衣肯譯 李鳴飛校
完者都的巡遊,1304~1316 / 148
查爾斯•梅爾維爾(Charles Melville)著 俞雨森譯
中國和歐洲的鳥形車 / 188
勞費爾(Berthold Laufer)著 邵小龍譯
薩珊國王識字嗎?/ 201
杜爾金(Desmond Durkin-Meisterernst)著 李豔玲譯
蒙元帝國時期的一位色目官吏愛薛怯裡馬赤(Isa Kelemechi,
1227~1308 年)的生涯與活動 / 224
金浩東著 李花子譯 馬曉林校
元代中國的回回醫學和回回藥 / 264
蕭婷(Angela Schottenhammer)著 李鳴飛譯
向上滑動閱覽
羅伯特•塔斐(Robert N. Taaffe)著 藍琪譯
歐亞草原遊牧政權的出現與成熟:精英封堆的發展與衰落
林俊雄(Hayashi Toshio)著 卓文靜、劉文鎖譯
斯基泰野獸風格藝術與洛雷斯坦青銅器藝術
Г.Н.古洛奇金(Г.Н.Курочкин)著 孫危譯
考古學與對公元五至八世紀日耳曼社會史的研究
海科·施託伊爾(Heiko Steuer)著 周芝雨譯
論薩曼王朝的起源問題
Ш.С. 卡莫利丁(Ш.С. Камолиддин)著 粟瑞雪譯
“大中央遼契丹國”考
康丹(Daniel Kane)著 康鵬譯
“知己知彼”:中世紀俄羅斯對金帳汗國之熟知
查爾斯·J·哈波林(Charles J. Halperin)著 沙慧心譯
一座已消失的愷加時期埃裡溫城堡內的清真寺:19 世紀早期的建築與認同,及
伊朗與地方的建築傳統
馬庫斯•裡特爾(Markus Ritter)著 俞雨森譯
《梨俱吠陀》導言
米歇爾·維策爾(Michael Witzel)、後藤敏文(Toshifumi Gōtō)著 劉震譯
絲綢之路上的拜占庭錢幣
史葆恪(Bartłomiej Sz. Szmoniewski)著 李鳴飛譯
評蒙譯《聖武親征錄》
亦鄰真著 曹金成譯
《歐亞譯叢》(第三輯)
向上滑動閱覽
Ю. А. 扎德涅普洛弗斯基(Ю. А. Заднепровский)著 孫危譯
在羅馬帝國當醫生 / 16
丹•阿弗拉西維(Dan Aparaschivei)著 李鳴飛譯
跋《暾欲谷碑》——以漢文史料為中心的東突厥汗國史 / 43
夏德(F. Hirth)著 陳浩譯
東方視角下的11—12世紀巴爾幹民族狀況:敘利亞的米哈伊爾 / 140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孫昊、盧兆瑜譯
蒙元時期的赤曲駙馬與西寧州弘吉剌人的起源 / 235
艾騖德(Christopher P. Atwood) 著 馬曉林譯
朝鮮在地士族與明清紳士的比較研究 / 258
張東杓著 呂海峰譯 李花子校
向上滑動閱覽
И. В. 比亞尼科夫(И. В. Пьянков)著 孫危譯
南俄的辛梅里安人和斯基泰人(公元前 7—前 5 世紀)/ 38
邁克·羅斯托夫採夫(M. Rostovtzeff)著 卓文靜譯
匈奴源流考 / 80
內田吟風著 童嶺譯
古代的城市和草原:從日特蘇遺址看古代塞人和烏孫的定居生活及農業 / 100
К. М. 巴伊帕科夫(К. М. Байпаков)著 孫危譯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石槨:一件新發現的入華粟特人葬具?/ 147
康馬泰(Matteo Compareti)、李思飛(Li Sifei)著 李思飛譯
東回鶻帝國摩尼教史新開展 / 164
森安孝夫著 玄花譯 馬小鶴校
回鶻語中被忽視的一個助動詞 / 195
魏京思(Jens Wilkens)撰 陳浩譯
格魯吉亞文獻中的十二生肖紀年法 / 212
彼得·戈登(Peter Golden)著 桂寶麗譯
王汗的訴狀:記錄成吉思汗崛起故事的最早可復原性蒙古史料 / 227
艾騖德(Christopher P. Atwood)著 陳春曉譯
蒙古法與被征服民族的法律 / 271
梁贊諾夫斯基(Riasanovsky)著 曹金成譯
禁地拉薩 / 330
瓦代爾(Laurence Austine Waddell)著 梁俊豔譯 張雲校
向上滑動閱覽
田邊勝美著 餘太山譯 青格力校
哈薩克斯坦東南部鐵器時代塞人—烏孫時期的農牧經濟和環境研究 / 70
阿琳•米勒•羅森(Arlene Miller Rosen)、克勞迪亞•張(Claudia
Chang) 、費多爾•帕夫洛維奇•格里戈裡耶夫(Fedor Pavlovich
Grigoriev) 著 劉漢興譯 孫危校
烏孫民族史 / 92
Ю. А. 楚耶夫( Ю. А. Зуев)著 王雲婷譯 孫危校
圖瓦與阿爾泰早期遊牧人的基裡姆織物
—歐亞大陸基裡姆編織技術發展史 / 122
E. G. 察廖瓦(Е. Г. Царева)著 張弛、昌迪譯
羅馬帝國時期日耳曼尼亞的首領墓葬
—跨界者的墓葬 / 154
海科•施託伊爾(Heiko Steuer)著 周芝雨譯
拓跋魏的語言 / 167
卜弼德(Peter A. Boodberg) 著 陳浩譯
古代東北亞馬具的製作時代
——三燕、高句麗、新羅 / 187
諫早直人著 郝春陽譯
渤海與中部亞細亞和中亞細亞間的文化交流
——以出土遺物為視角 / 229
鄭焟培(정석배)著 秦菲譯
蕃與漢:帝制中國中期(約500—1200 年)一個概念二分法的起源和使用 / 268
楊劭允(Yang Shaoyun)著 馮立君譯
阿穆爾河(黑龍江)沿岸地區阿爾哈拉河巖畫中的早期女真文書
——歷史、研究成果與新材料 / 304
А. П. 扎比亞科( А. П. Забияко)著 王俊錚、王健霖譯
《本傑明行紀》所記歐亞大陸猶太人流散狀況節選 / 323
本傑明(Benjamin)著 李大偉譯
向上滑動閱覽
本書目錄
阿石卡勒遺址丘:費爾干納地區新發現的楚斯特文化遺蹟 / 1
扎德涅普洛弗斯基(Ю. А. Заднепровский)著 孫危譯
對楚斯特居址進行的最新調查 / 8
馬特巴巴耶夫(Б. Х. Матбабаев)著 孫危譯
費爾幹納盆地楚斯特遺址中早期農耕文化的新數據 / 14
扎德涅普洛弗斯基(Yu. Zadneprovsky)、馬特巴巴耶夫
(B. Matbabayev)著 劉漢興譯
“單于”的稱號與“匈奴單于庭”的位置 / 22
內田吟風著 童嶺譯
古代遊牧民族大型墓葬發掘與研究
——布爾幹省巴彥諾爾蘇木烏蘭和日木希潤本布格爾遺址發掘 報告 / 48
敖其爾(А. Очир)、額爾敦寶力道(Л. Эрдэнэболд)等著
李鳴飛、李曉煦譯
烏布蘇省南戈壁蘇木境內發現的突厥石人 / 80
阿瑪爾圖布信(Ч. Амартувшин)、布彥奧若希胡(Б. Буян-орших)著
白嘎力譯
古代突厥的社會結構 / 89
護雅夫著 玄花譯
突厥和粟特人——使用漢文石刻史料 / 131
齊藤茂雄著 朱振宏譯
關於Čamūk起源的幾點思考 / 151
吉田豊著 蘇日塔拉圖譯 李鳴飛校
庫蠻人概述 / 163
維克多·斯賓內(Victor Spinei)著 程秀金譯
渤海國城市的文化與日常生活 / 221
格爾曼(Е. И. Гельман)、阿斯塔申科娃(Е. В. Асташенкова)著
張雪峰譯
元代《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的編纂過程
——以脩端《辯遼宋金正統》為中心 / 265
古松崇志著 李京澤譯
《歐亞歷史中的哈剌契丹》結語 / 341
彭曉燕(Michal Biran)著 曹流、劉春豔譯
朮茲札尼《納昔兒史話》所記阿富汗和印度的蒙古將領 / 356
波伊勒(John Andrew Boyle)著 曹金成譯
圖瓦西部畢其格惕格-哈牙村附近摩崖中文題記 / 372
增本泰斗(Масумото Т.)著 何煒、彭永姍譯
明代宮廷與蒙元遺產 / 388
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著 鄭德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