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軍《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研究》出版

《中國喪葬文化研究》是顧春軍同學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增補而完成的一部著作。作為他的博士生導師,我很高興看到這部著作出版,樂意應邀為他寫個序。

來南京攻讀博士學位之前,春軍已是一名高校教師,此前他還曾在企業和政府機構從事過文秘工作。他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對當今社會問題也很關注,業餘時間喜歡寫作,在國內許多報刊上發表過文章。他碩士階段學的是中國古代詩學,但他的學術興趣顯然不限於此。他之所以報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攻讀博士,可能因為當時文學院設立了一個新研究方向——“中國文學與文化”,這個名目似乎給人以更多想象與發揮的空間,更能吸引像春軍這樣興趣比較廣泛的學者。

古代文學先秦段學位論文選題是比較困難亦令人頭痛。一是前人在這個領域學術積累極其豐厚,基本上沒有什麼“處女地”可供後人開拓,要想有所創新與突破非常不易。二是古今“文學”概念有別,先秦兩漢所謂“文學”範圍寬廣,凡六藝之文,史乘所記,諸子家說,皆是“文學”;但如果這種寬泛意義上的“文學”範圍來選題,又往往會遭到一些以當今文學概念為標準的同行們的異議,認為其研究對象不是文學或不夠文學。我經常對學生們說,自己發現問題、設計論文題目,這本身也是步入學術殿堂的必經之路,是一種必要的學術訓練,鼓勵他們下苦功夫,在充分閱讀研究文獻基礎上自己動腦筋想題目。對於他們提出的論文選題,不論經史子集,也不管文史哲經,只要大致是以先秦兩漢文獻為基礎進行的學術研究,我基本上都予以認可,並在開題報告會上盡力為選題的合法性辯護。我對他們的基本要求,除了恪守學術倫理與規範外,特別強調如下兩點:一要持之有故,要注重以文獻資料為依據,不能空口白說;二要言之成理,要思路清晰,符合邏輯,並且說出個道理。

到了畢業論文選題階段,春軍提出以先秦喪葬之禮研究為題春軍提出選題,我本以為是屬於傳統經學裡的禮學研究。這個領域前人雖有不少成果,但在當今學界相對來說尚屬冷門雖然難度較大卻也是可以研究的。古代喪葬之禮與喪服之制,“三《禮》”及其他先秦兩漢文獻中有不少記載,與古代宗法社會的人倫關係、思想觀念關係密切,可以說是理解古代宗法制社會關係的一把鑰匙,因此很值得研究。不過當春軍把論文初稿寫出來以後,還是大大超出了我原來的想象。這不僅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文化研究,而且也已經超出了傳統經學文本研究範疇,全書對古代喪葬文化中“冥婚”、“紙錢”、“輓歌”、“墓誌”、“發冢”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探討其源流和演變,剖析其文化背景,所用資料不限於經典文獻,旁及考古發現和民俗調查,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史、民俗學或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路數。

春軍博士寫作和研究能力較強,這大約和他經常給報社寫新聞評論有關係。他能從一些習見材料中得出一些新見解。比如學術界普遍認為冥婚盛行於宋代,而他依據材料則以為情況恰恰相反,並用有力證據證明火葬的盛行、人地矛盾突出等其他社會因素影響了冥婚;而把冥婚與殉葬聯繫起來,揭示二者關係,並圍繞著儒家的禮俗進行了全面的探討,這種例子還很多。他的博士論文結構也有別於一般學位論文寫作方式,他採取各個章節獨立成篇,單獨探討一個問題的方式寫作,論文的每個小章節,都是一篇相對獨立的專題學術論文,這需要付出大量的辛勤探索。他的這種寫作模式,也得到了博士論文答辯老師們的普遍認可。

經他同意,我將論文中“冥婚”章節略加修改並翻譯成英文,向國外刊物投稿,最終發表在英文雜誌《宗教與意識形態研究》A&HCI收錄刊物。這家遠在羅馬尼亞的雜誌社還將這篇論文評選為2014年度優秀論文,春軍還被邀請以視頻方式參加了該雜誌的頒獎大會。該論文在國外看來是產生了一定影響,曾有國外通訊社找春軍進行採訪,還有某德國出版社向他約稿。

春軍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又對這篇博士論文作了進一步的補充與完善,現在終於把這部著作呈現給廣大讀者。這部著作中的各部分以單篇論文形式在國內外重要的專業期刊上發表,並且還在一些專業學會舉辦的研討會獎,這足以說明學界對其成果的廣泛認可。我想補充的是,除了專業人士外,對傳統文化和民風習俗感興趣的一般讀者,讀了這本書也會有很有收穫。

徐克謙

2020年9月於南京

《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研究》

2010年9月,我考入南京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徐克謙先生。我讀的專業名稱是“中國文學與文化”,屬於古代文學研究中開闢的新領域,專業設置之由來已不可知,從主事者來說,可能想為古代文學研究拓展一個新領域吧。

在南師大讀書一年,也就是按照規定修滿學分。不給博士生開課,是南師大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的傳統,但是博士生可以去旁聽導師們給本科生及碩士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徐老師給本科生開設了通識類課程《先秦諸子研究》,我基本都聽下來了,當時還和師兄晁勝傑協助徐老師做了一個學期助教,每週利用晚上時間組織本科生進行一次討論。此外,我還聽過王青老師的課程,這些都拓展了我的學術視野。

一個學年結束,我回到工作單位繼續上班,邊上班邊學習。第三個學期開題,我將“先秦喪葬之禮研究”作為畢業論文選題。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因為自己土生土長於河北省宣化縣的一個小村莊,作為一70後,我在村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鄉村封閉,生活單調,那些轟轟烈烈的婚喪嫁娶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通過學術研究,去解釋自己童年的困惑——這種困惑由來已久。

選題定了之後,我開始研讀先秦喪葬禮俗的基本文獻,越是研讀,越覺困惑,因為這些材料本身浩如煙海,餖飣瑣碎,彷彿不辨道路的孩童走入了迷宮,我找不到津口,彷徨無著。緊接著開題,因為不知道怎麼去架構論文,我就胡亂寫了一通,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開題答辯,面對評委的提問,自己張惶無解。我乾脆說:沒有很好準備,就是來走程序的。記得陸林教授評價說:你還老實,我看你的東西,就是獺祭,回去好好理理吧。

之後的2年,我基本就是在夢遊中度過,我不知道怎麼開筆寫論文,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個燙手山芋。為了解脫,我除了在本校擔課,還在北理工兼課,業餘時間給報紙寫評論,整天忙忙碌碌:何以解憂?唯有逃避。

2013年6月,我接到同學們的邀請,要我去參加畢業典禮,畢業論文沒有寫一個字,我不好意思去面對大家;因為要騰空宿舍,所以委託同學把東西搬到下屆同學宿舍中。三年就這樣過去了。

同年9月,我從老家張家口探親回到珠海,新學期開始了。那是一個憂傷的夏夜,我發狠對自己說:要動筆寫論文了。我暗下決心:2—3個月寫一個章節,一年完成畢業論文。

決心定了,心也靜下來。冥冥中有上帝之手昭示:寫論文,可以寫成遞進式,也可以寫成並列式。學術論文,一般以遞進式為主,作者追著一個題目,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步步深入,竭澤而漁。這個就像電視連續劇,隨著主人公命運轉變,章節跌宕起伏。我選擇後一種寫作模式:每個章節為一個小主題,各個章節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但均圍繞著喪葬之禮展開,這像電視系列劇一樣,獨立成篇,互不干涉,但主題統一。

開篇選擇“冥婚”為主題。選擇這個專題預謀已久,因為我給學生講吳組緗的散文《菉竹山房》曾涉及到這個禮俗,當時還查看了一些資料,學生也感覺講得有趣;加之此種禮俗盛行於家鄉,考鏡源流,辨章民俗,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開始梳理史料,把歷史文獻中的冥婚材料過了一遍,又把前賢和時人的研究成果看了一遍,遂有豁然開朗之感。

2個月後,一篇以《冥婚流變考論》為題目的論文寫就,全文近1.8萬字。我發給徐老師,徐老師的回覆是:“寫得非常好,完全可以發表。看得出來是花功夫看資料用心寫的。這樣我就要省心許多!這篇稿子其實也很適合翻譯成英語拿到國外去發表,這種內容對老外還是很有吸引力的。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打算?”

得到如此評價,我非常高興,因為以徐老師的法眼印證了自己學術寫作是成功的。這篇論文投給《中原文物》20多天後,就接到了編輯部張鍇生主任電話,我們聊了近一個小時,張主任很看好這篇論文,承諾在本年度儘快發出:不積壓稿子,沒有版面費,有稿酬,但是一定給他們拿去發表。

同時,徐老師和我開始合作翻譯這篇論文,那是我們師生之間很愉快的一次合作,每天郵件往來,探討文獻出處及相關問題,這篇論文的英文版最後發表在國外核心期刊《宗教與意識形態研究》,能有這個成果,完全是徐老師的功勞。

白天給學生上課,夜晚趕寫論文。之後的論文寫作猶如天助平均每兩個月選一個主題,寫一個章節,內容基本在兩萬字上下,10個月過去了,一部書稿基本完成了。把每一個章節發給徐老師,都能得到他的鼓勵與肯定,這個是我學術研究道路上非常愉快的一段時光。

2014年12月,我把各個章節合併起來,成為一篇大論文,題目是《古代喪葬之禮考論》,送交教育部組織的盲審,三個評委打出了“A A B”三個成績,之後順利答辯,我終於拿到了博士學位。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論文初始限定為“先秦”喪葬禮俗研究,但隨著材料閱讀之深入,筆者發現如果單單限制在先秦階段,必然受到材料限制,寫作也必將裹足不前,最後在題目上拓展,在寫作上以通史方式去溯源探流,將研究的下限指向晚清。

本論文探討的幾種喪俗,前代學者、當今時賢均有不少研究成果問世。前人研究成果豐碩,意味著有堅實的研究基礎可供借鑑,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當一個選題被人反覆研究,推陳出新則意味著更多困難。在撰寫每個小課題的時候,我都要反覆揣摩材料,玩味前人所持論點,希望自己能把研究課題向前推進一小步——這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也是寫作動力所在。所以,當眾多科研成果指向冥婚盛行於宋代,我則以為,因為火葬盛行,冥婚在宋代處於一種消歇光景。近年來,隨著思考的深入,我又以為,這種喪俗應該盛行於遼金統治的北方地區,如果有新材料的發現,那麼這個課題還可以繼續推進。其他議題在我內心亦有同樣的糾結。學術研究是眾人堆薪,一代代學者的努力,才能將學術研究不斷推進。

一生中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半路出家研究學問,底子薄才氣也一般,但是遇到了徐克謙老師這樣寬容的老師,給我機會,適當鼓勵,甚至不惜花費自己時間,為學生“打工”翻譯文章,我想能做到這點的老師不多吧。我也遇到了一些好編輯,使所有章節先後發表在《民族藝術》、《中原文物》、《文化遺產》、《民俗研究》、《民族藝術研究》、《古籍研究》、《宗教與意識形態研究》等重要學術刊物上。

在讀博期間,家人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工作單位的三任領導方守金院長、熊俊超書記、趙國宏院長都給予了很大支持,或給予往返路費支持,或予精神上鼓勵;而考博路上,我也遇到了江蘇師範大學陳洪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王青教授等學者的鼓勵,這是我一直非常難以忘懷的。

本次出版,增加了畢業後寫得兩篇論文,一篇是關於冥婚的田野調查,另一篇是和當今學者就“魂人”說商榷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博士畢業後的一些思考。畢業論文是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見證,為了能紀念這種成長曆程,其他章節均不作修改,一仍其舊。

本論文能夠順利出版,也要感謝珠海社科聯給予的資金支持,更感謝社科聯陳利峰主任等領導的關心,為了落實出版事宜,陳主任一遍遍和我電話溝通,解決遇到的一個個難題,這都是讓我尤為感懷的。

顧春軍

20209月於淇澳島

(感謝顧春軍先生!)

李梅田《葬之以禮:魏晉南北朝喪葬禮俗與文化變遷》再版!

吳桂兵《中古喪葬禮俗中佛教因素演進的考古學研究》出版

沈睿文《中古中國祆教信仰與喪葬》出版

崔世平《中古喪葬藝術、禮俗與歷史研究》出版(附:後記)

齊東方、沈睿文主編《兩個世界的徘徊——中古時期喪葬觀念風俗與禮儀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附:齊東方/代序、編者/後記)

中國古代喪葬禮制青年學者研討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