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執業助理醫師
執業藥師
厚朴中醫非藥物調理師
厚朴中醫臨床班八期在讀
自幼受叔父影響,接觸醫學,後逐漸喜歡中醫醫理,業餘常讀中醫書籍。後加入厚朴潛心跟隨徐文兵、關立雙和陳維禮老師學習醫理,醫法,醫技。
喜歡通過艾灸、刮痧、推拿等手法結合心法,作用於身體,調理機體運行機制,達到身心同調效果。擅長成人脾胃問題、亞健康問題、失眠焦慮問題、小兒脾胃消化系統問題、成長髮育問題、老年人康復保健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下最無私的愛,是不求任何回報的愛。我們愛孩子,是因為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是我們重新以成人的視角來觀摩自己的童年、體驗自己曾經來時的路和熟悉的旅程。我們無法回頭,卻可以參與其中。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性,是本能,孩子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牽動著父母的心,他的快樂,他的健康,是父母最大的願望。
然而在日常調理中,我們卻看到很多父母因為愛孩子的方式出現了偏差,造成許多健康上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或重視,到後來成為孩子健康的隱患。
孩子本是純陽之體,生命力極其旺盛,但臓腑還未發育成熟,還很嬌嫩,易受傷害,就像春天的小樹苗,長勢喜人,生機勃勃,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干擾,沒有足夠的抗外邪能力。
而這個外界的環境,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某種程度上說,孩子當前的狀態就是父母當下的狀態,父母營造了一個什麼樣的能量場,孩子就在場裡接收什麼樣的能量。
其實,所有的非健康狀態,都是曾經受過的傷害在身體上留下的印記。我們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很早的時候就有跡可循,但父母並未留意或者不在意不重視,直至異常指標出現了或者症狀明顯了才來尋求幫助。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樣來呵護我們的孩子呢?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化五穀精微滋養五臓六腑。人體的宗氣、氣血和先天元氣的補給都離不開脾胃的供養。脾胃在中焦,承上啟下。在肚臍旁開4寸有個天樞穴,胃經大穴。樞者,樞紐也,脾胃可以看作是人體的樞紐。
三分飢寒,這是一種平衡和智慧,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給脾胃留有一定的空間,才會有騰挪的生機和活力。
日常調理中我們會遇到孩子的很多問題。比如,夜裡睡不踏實、易驚易醒、尿床、流口水、口腔潰瘍、咽喉鼻部不適、易感冒、頭髮稀少發黃、眼袋重、眼圈兒黑、脊柱側彎、多動症等等,追根溯源,這些大多是因為脾胃出現了問題。反過來,當父母發現孩子身上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要想到,孩子的脾胃可能受到了傷害。

那通常是什麼原因傷害到了孩子的脾胃?
當發現孩子的脾胃出現了健康隱患時,父母可以通過什麼樣的非藥物方法幫助孩子恢復呢?
這裡簡單梳理了一下常見的三種原因和一些非藥物調理方法。
胃是情緒器官,脾胃五行屬土,而肝五行屬木,木克土。現在很多家庭關係緊張,或者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缺乏耐心,經常對孩子發火,造成孩子肝氣過旺,肝火大,愛發急,氣性大。亦或肝氣鬱結到體內得不到疏通,情緒低落,自閉,不願與人交流。
兩種情況都會克伐脾土,要麼孩子心肝火旺,食慾亢奮,吃得多,但是不吸收,引起咽炎、痰溼、咽中如有異物;要麼就是孩子食慾低下,不想吃東西,挑食、偏食。通常這樣的孩子在肝經和腹部都有反應點,比如兩肋外翻、胸肋高高鼓起或者兩肋高低不同、肚子裡有痰結,舌尖紅、舌苔厚或者地圖舌,晨起口氣重,大便幹或者粘膩,不成形等等,都屬於肝胃不和的表現,情緒影響到了脾胃功能。
這種情況,通常孩子的上腹部發緊,胸廓肋骨間隙變寬,筋膜緊束。我們常通過手法推揉腹部,鬆解肋部皮下筋膜、點揉關鍵穴位、刮痧手三陰經等方式洩心肝經的火、散心肝的邪或者鼓盪振奮脾胃經氣來改善被克伐的狀態。
父母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飲食上也一樣,生怕孩子吃得少,吃得不夠營養。各種營養美食輪番上陣,結果孩子稚嫩的脾胃幹不了那麼多的活兒,過重的消化負擔,造成脾胃受傷後,躺平了。或者提前透支腎精元氣去支援脾胃幹活,結果是先天后天一起傷,埋下隱患。還有的孩子吃飯太晚或吃夜宵,久而久之,傷到胃。
徐老師根據《玄隱遺密》校補的四色版《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篇》中載,“胃者,其氣用輸乎日中,而守於夕夜,日奉常而夜支形”。就是說胃氣是在白天工作的,到晚上胃氣要守,要休息。《素問》裡提到“胃不和則臥不安”,飲食太晚,本應該回歸肝的血跑到了胃裡去消磨食物了,肝血不能濡養魂和心神,孩子就容易睡不好覺,易驚易醒。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手法點穴按揉期門穴等手法刺激膽汁分泌促進消化,給孩子消食導滯,修復脾胃功能。
現在的孩子攝入太多含有科技與狠活兒的東西,各種零食、垃圾食品、外賣,各種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各種營養保健品,再有冷飲、水果和牛奶的無度餵養……這些都在戕害著孩子的脾胃。
尤其徐老師多次提到的甜食攝入過多問題,對孩子脾胃以及身體的影響非常大。當下很多冷飲零食食品裡幾乎都含有不同劑量的糖,孩子很多的健康問題都是攝入過多的糖引起的。最多見的就是牙齒損壞嚴重,以及孩子尿床,咳痰,咽部發炎,反應遲緩等問題。甜在五味中屬甘,甘味補脾洩腎,適量的甘味補脾胃,過多的甘就會生痰溼,傷脾,化溼熱,洩腎氣。腎藏精、主骨,齒為骨之餘。吃甜食過多,易生痰溼溼熱,傷牙,減退記憶力,還會引起尿床。
而實際調理中我們也發現脾胃壯、脾胃健康的孩子反倒都不怎麼喜歡吃零食,也就是當脾胃功能好,唾液、消化液、消化酶質量高時,孩子本能地就會更加喜歡吃天然無添加的東西,更加喜歡食物本源的味道,無需各種刺激味蕾的方式。
調理中我們會採用艾灸胃經、脾經和背俞穴,或者揉脊推背的方法提高孩子脾胃的功能和唾液、酶的質量。也常常教父母一些簡單易行的手法在家給孩子做一些脾胃保健。同時在甜食過多的問題上我們會給出一些飲食調理的建議,如給孩子熬一些芡實蓮子粥來封藏固攝一下腎氣,吃一些芳香化溼的食物來醒脾,從而減少糖攝入過多帶來的傷害。
以上只是簡單羅列了一些孩子常見的脾胃問題及其原因,並配有一些非藥物調理的方法,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身心健康的每一階段都依賴於脾胃的供養,所以,愛孩子,請先善待和關照他們的脾胃。
編 輯 | 王 聞
審 核 | 宣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