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半身元氣——治氣虛血瘀中風後遺症,補陽還五湯甚效

導讀

補陽還五湯出自《醫林改錯》組方巧妙,以補氣藥為主,配合活血化瘀藥,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王清任認為,中風以後,人體正氣大虧,再兼氣滯血瘀,不能正常佈散於四肢,所以出現四肢各種癱痿情況。補陽還五湯方用黃芪補中益氣為主;血瘀屬肝,除風先活血,故配伍當歸尾、川芎、桃仁、赤芍、紅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風;加入地龍活血而通經絡,共成補氣活血通絡之劑。臨床常用於治療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冠心病、小兒麻痺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上肢、或下肢痿軟等屬氣虛血瘀者。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編著/傅毅

藥物組成

黃芪 12g,當歸尾 6g,赤芍 5g,地龍 3g,川芎 3g,紅花 3g,桃仁 3g。


圖:黃芪

【主治病證】

氣虛血瘀之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脈緩。

【加減化裁】

臨證時方中黃芪雖需重用,但宜先從小量 30g開始,逐漸加量至 120g。初得半身不遂,少加防風;偏寒而見肢冷畏寒者,加熟附子;脾胃虛弱加黨參、白朮;痰多加制半夏、天竺黃、膽南星;舌竅阻滯,言語不利,加石菖蒲、鬱金、遠志。

【原方證治】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現代運用】

本方主要用於腦梗死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症血管神經性頭痛坐骨神經痛;亦可用於下肢靜脈曲張多發性纖維瘤脈管炎慢性腎炎冠心病等。

【助記方歌】

補陽還五芎桃紅,赤芍歸尾加地龍;

四兩生芪為君藥,補氣活血經絡通。

親驗病例

範某,男,45歲。初診:2006年3月4日。

平素患高脂血症,脂肪肝,膽囊息肉,慢性結腸炎。近半月來漸覺右半身麻木,酸楚不舒,患側面頰拘急,發癢,膝關節痠痛,伴起立時眩暈,小便頻數,大便稀溏,每日2~3次,頭部CT未見異常,生化及彩超支持脂血癥,中度脂肪肝,膽囊息肉之診斷。查:神志清楚,反應靈敏,言語清晰,行走如常,雙手握力及膝反射均正常,血壓 80/55mmHg,脈搏 78次/分,捫之肝大,質軟,季肋下 3cm,肝區叩擊痛(+),舌邊嫩略紅,苔中心黃而微膩,脈細弱。

辨證屬氣虛溼阻,脈絡失和,以益氣活血通絡為治。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 30g,當歸 10g,川芎 9g,紅花 10g,赤芍 12g,地龍 10g,山楂 12g,柴胡 7g,生白芍 10g,葛根 15g,丹參 15g,女貞子 15g,黃芩 9g

圖:女貞子

5 劑,囑其平時少吃肉類、雞蛋,多運動,少坐車。5日後複診,眩暈略減,餘症如前,查血壓 100/65mmHg,舌淡嫩,邊略暗,苔中根部白黃微膩,脈細弱。

原方去柴胡、黃芩,加殭蠶 10g、桂枝 8g、全蠍 6g(沖服)。10劑後,右面頰拘急、發癢消除,患側麻木減輕。因煎藥不便,又將後方做成細面,每次 5g,每日 3 次,連服兩個月後,麻木消失。年底體檢,血脂正常,肝臟回縮,一切指標均無異,並特意將各項檢查結果報告於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