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公眾號點擊右上角“…”設置星標 ↓
防止內容走丟
✪ 姚中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導讀】五一小長假之前,山東淄博文旅局長上高鐵推介、濰坊文旅局長現身淄博燒烤攤攬客、文津縣文旅局長為遊客跳霹靂舞等現象接連走紅。事實上,近年來,從新疆伊犁昭蘇縣旅遊副縣長賀嬌龍策馬宣傳開始,各地文旅局長紛紛“卷”起來,通過拍攝特色短視頻宣傳地方旅遊,廣受民眾好評。除了文旅領域,近年來,例如雲南80後“白髮幹部”李忠凱等優秀基層幹部,也在互聯網受到關注和認可,並通過這些認可反哺了工作。在這些案例中,獲得流量和讚揚的,本質上是這些幹部積極投身工作,有創造力地為地方做實事的態度和能力。這種積極性、主動性,堪稱當下社會疲勞性積累環境中的一股“清流”。
本文對幹部政治能動性作了初步分析,並指出:兼具共產黨傳統和中國特色的“幹部”機制,理應成為中國政治能動性的關鍵一環,得到重視和發揚。“幹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中的概念,作為政黨中的骨幹,幹部起著宣傳、動員、組織、管理的作用。然而歷史上的蘇聯和抗日時期的國民黨都沒有能夠很好地延續幹部的組織和作用。在行政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我國也曾出現對“幹部”概念和地位的反思。然而,今天中國的發展事實說明了,“幹部”具有其獨特的積極能動性,黨員應是全體人民先進性的代表,幹部應是黨員先進性的代表,這種“雙重先進性”對幹部提出更高要求,也要求幹部超越“理性經濟人”身份,不斷推動“發展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
作者指出,幹部並不是自然產生,而是由全方位的教化體系養成的。我國的幹部制度與西方理論中的官僚制有所區別,需要在結合已有理論的基礎上,作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原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2期,原題為《幹部作為政治能動者的一種類型: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