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辨治乾燥綜合徵經驗

朱良春:辨治乾燥綜合徵經驗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朱良春 國醫大師
乾燥綜合徵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口乾、眼乾,同時可累及腎、肺、甲狀腺和肝等多種器官,出現高球蛋白性紫癜、間質性肺炎、腎小管酸中毒、膽汁性肝硬化、外周及中樞神經損傷等表現。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不合並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稱為原發性乾燥綜合徵;繼發於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為繼發性乾燥綜合徵。乾燥綜合徵女性多發,約佔全部病例的90%,發病年齡集中於30~60歲。


病因為陰虛、燥毒、氣虛、血瘀

乾燥綜合徵歸屬於中醫“燥痺”範疇。歷代古籍中,無燥痺病名,但與本病相關的論述,可散見於各醫著中。早在《黃帝內經》即有“燥勝則幹”“燥者濡之”的論述。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論及“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金元時期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補充了“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的病機。清代名醫張千裡在臨證中又認識到“上燥在氣,下燥在血,氣竭則肝傷,血竭則胃涸”。歸納起來,歷代醫家主要認為乾燥綜合徵與燥邪、陰虛、血燥、溼困和瘀血有關。而現代醫家對乾燥綜合徵又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多認為其主要病機為陰虛津虧和津液敷布障礙,直接病因為陰虛、燥毒、氣虛及血瘀。

國醫大師朱良春治療乾燥綜合徵,推崇近代中醫大家冉雪峰“燥甚化毒”說,認為此病之燥,雖有燥證之象,又非外感燥邪或某種因素直接所致,實乃燥邪日盛,蘊久成毒,煎灼陰津,傷及肺、胃、脾、肝、腎等臟腑,傷津傷血,乃致關節、經絡、肌膚不充、不榮、不潤、不溫,故口眼、皮膚黏膜乾燥,甚併發關節或肌肉疼痛。

中西醫診斷

中醫診斷

中醫診斷乾燥綜合徵參照《實用中醫風溼病學》第2版。

①有稟賦不足,陰液失充,或外燥侵襲,或津傷化燥,或燥烈藥物毒害等病史;②有津傷乾燥的表現,如口乾、咽乾、眼乾、膚幹、大便乾燥等症狀;③有五臟及其互為表裡的六腑各自的津幹液燥的特殊表現;④有關節、筋膜、肌肉失於津液濡潤的臨床表現;⑤有津虧血燥的表現,如肌膚枯澀、瘙癢、五心煩熱、盜汗、肌肉消瘦、麻木不仁等症;⑥有津虧血瘀的表現,如瘀斑、紅斑結節、肢端陣發性青紫等症;⑦有燥核痺結的表現,如皮下筋膜結節,皮脂腺囊腫、癭瘤等症;⑧舌質紅或紅絳,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或花剝,或鏡面舌。脈細數或弦細數,或細澀。

具備以上3條者,兼參照其他各條,即可確立“燥痺”。

西醫診斷

西醫診斷標準採用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2010年11月發佈的《乾燥綜合徵診斷及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是沿用2002年的乾燥綜合徵國際分類(診斷)標準。

口腔症狀:3項中有1項或1項以上。

①每日感口乾持續3個月以上;②成年後腮腺反覆或持續腫大;③吞嚥乾性食物時需用水幫助。

眼部症狀:3項中有1項或1項以上。

①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乾持續3個月以上;②砂子進眼或砂磨感覺;③每日需用人工淚液3次或3次以上。

眼部體徵:下述檢查任1項或1項以上陽性。

①Schirmer I試驗(+)(>5mm/5min);②角膜染色(+)(4 van Bijsterveld計分法)。

組織學檢查:下唇腺病理示淋巴細胞灶≥1(指4mm 組織內至少有50個淋巴細胞聚集於唇腺間質者為一灶)。

唾液腺受損:下述檢查有1項或1項以上陽性。

①唾液流率(+)(≤1.5ml/15min);②腮腺造影(+);③唾液腺同位素檢查(+)。

自身抗體:抗SSA或抗SSB(+)(雙擴散法)。

五種證型辨證治療

乾燥綜合徵總屬本虛標實,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加之病情多纏綿遷延,久病多虛,久病多瘀,久病及腎,正氣虧虛,則使生津、行津、攝津之功受損,津液無以輸布,故朱良春提出治燥以“益腎培本、養陰潤燥、解毒化瘀”為基本大法,常按臨床辨證歸為五型。

燥邪犯肺,氣津虧虛

症見唇、舌、咽、鼻乾燥,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身熱惡寒,關節疼痛,大便乾結,舌紅,苔薄黃,脈細數。肺熱傷陰,治節無權,不能水津四布,臟腑經絡、關節失榮,則口眼乾燥關節疼痛諸症變生。

朱良春認為治燥不用辛烈,恐張其邪焰;不入苦寒,恐益其燥毒,更損其生機。惟甘涼潤沃以澤枯涸,治療時重在使用甘潤、柔潤之品,不過用苦寒。常用生地黃、沙參、麥冬、玉竹、珠兒參、白芍等甘寒養陰,潤肺降火,沃燥增液;銀花、菊花、土茯苓、寒水石等甘寒涼潤以解燥毒。常用藥裡,朱良春特別指出的是珠兒參與玉竹對藥。珠兒參性涼,較之黨參養陰津之力更強,《本草從新》亦云其“補肺,降火。肺熱者宜之”。而玉竹甘平,入肺胃二經,《本草綱目》雲其“可代參、芪,不寒不燥,大有殊功”。《衛生家寶方》將其與葳蕤、赤芍、當歸、黃連共用,煎湯燻洗,亦可治眼赤澀痛。

▲玉竹

脾胃陰傷,燥毒互結

症見口乾較甚,咽乾聲嘶,口舌生瘡,咽物難下,口苦口穢,大便乾結,四肢乏力,或有失眠心煩等症,舌幹如鏡面、紅或絳,脈細數,或見低熱。此為脾胃陰傷,陰津虧耗,燥毒互結之象。治療以甘寒養陰、甘淡健脾為主要宗旨。

朱良春常說,乾燥綜合徵不同於一般的內燥證和頑痺證,亦非實火亢熾,治療中所見之陰虛諸象,也與一般陰虛證不同,如以滋陰補液之常法治療,恐頗難見效。蓋燥之所成乃津血之枯涸,而津血之枯,又關於脾陰,脾胃乃後天氣血津液生化之源,故甘淡實脾陰,甘寒養胃陰即成為治燥痺的又一條思路。該型朱良春喜用沙參、黃精、山藥、玉竹等既補脾氣,又補脾陰之品,且能養陰潤肺,生津止渴。同時朱良春還常大劑量使用石斛,取其既可清熱生津,滋養胃陰,又具通絡止痛之功,考慮乾燥綜合徵患者常伴有關節疼痛,此處用其可謂相得益彰。

另方中還常用蒲公英,該藥甘苦,性寒,能化熱毒,擅消癰散結,排膿治痢。前輩醫家對其能治療胃脘熱痛早有認識,朱良春總結前人經驗,根據切身體會,提出“蒲公英能清胃消瘀止痛”,用於乾燥綜合徵之脾胃陰傷,燥毒內生之型,可起到甘寒解毒養胃陰之功效。朱良春在“淡養脾陰”中除注意補脾陰,養胃津外,還注重調暢中機。脾胃氣機通達,運化功能正常,則津液自然生化充足,故他常加用谷芽、麥芽、玉蝴蝶、決明子、瓜蔞等行中氣、通腑氣之品,以促氣機通調。

▲決明子

肝腎陰虧,虛熱內生

症見兩目乾澀,視物模糊,口燥咽乾,頻頻飲水而不解,猖獗性齲齒、五心煩熱,耳鳴耳聾,腰膝痠軟,大便秘結,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此為病延日久或年高肝腎虧虛,陰血不足,虛熱內生之象。治以滋養肝腎,清熱潤燥。腎為先天之本,腎陰又為一身陰液之根本,腎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精血相互轉化,故滋養肝腎之陰、補益精血乃治其根本之法。腎陰漸復,則肺胃脾之陰亦充。朱良春喜用大劑量生地黃、山萸肉、女貞子、墨旱蓮、生白芍、枸杞子等滋養肝腎之品,虛熱盛者,則再酌加知母、玄參、白薇清熱潤燥。在滋補津液的同時,不忘兼顧氣血,常加生黃芪、當歸、雞血藤等,使氣血充足則津液自承。

▲當歸

燥盛陰虛,痰瘀阻絡

症見口乾咽燥,雙目乾澀少淚,關節疼痛,肌膚甲錯,皮下結節或紅斑觸痛,婦女兼見月經量少或閉經,舌質紫黯,或見瘀點瘀斑,苔少或無苔,脈細澀。久病多虛多瘀,病久邪氣入絡,由氣及血,氣虛致血脈運行不暢而致血瘀。燥熱傷陰,煉液為痰,津血暗耗,血行澀滯不暢而致痰瘀。故乾燥綜合徵患者多伴有關節疼痛症狀。治宜養陰潤燥、祛瘀化痰、蠲痺通絡。常用當歸、赤芍、雞血藤、麥冬、天花粉,桃仁、紅花、生水蛭、炮山甲、地鱉蟲、威靈仙、穿山龍等養陰潤燥、活血通絡止痛之品。

陽虛津凝,經絡痺阻

此證型雖然少見,但臨床上常見於類風溼性關節炎與乾燥綜合徵併發者。多因稟賦陽虛氣弱,或病程遷延日久,陰液虧虛,陰損及陽。症見口咽乾燥,體倦神疲,畏寒怯冷,關節腫痛不溫,舌體胖大,舌質淡嫩,苔薄,脈細無力。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互根”乃是生命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人體臟腑百骸生化之源,皆有賴於腎中真陰(水)、真陽(火)二者的對立統一。

朱良春認為乾燥綜合徵固然以陰津虧虛、燥熱內生為主,用藥多甘寒涼潤,仍需遵“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之理,取“陽生陰長”之妙。治宜益腎培本,燮理陰陽。常用生熟地黃、麥冬、女貞子、墨旱蓮、仙茅、仙靈脾、甘杞子、雞血藤等。

▲麥冬

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

目前,西醫治療乾燥綜合徵主要是對症治療,緩解患者症狀,阻止疾病的發展和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如眼乾予人工淚液滴眼;有重要臟器損害者,應用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羥氯喹等積極控制病情。西醫西藥的即刻療效和短期療效的優勢是明顯的,是中醫中藥所不及的,但是西藥也有不少不良反應,如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出現骨質疏鬆、無菌性骨壞死、誘發和加重感染等;應用羥氯喹出現血細胞減少,皮膚反應、眼反應等。當減量和停藥以後,常常會發生病情波動反跳,再次使用時,由於耐藥性而療效降低。而中醫中藥起效比較緩慢,但其優勢是能長期服藥,遠期療效好,不良反應沒有或很少。怎麼樣將中西藥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從而更有效地運用於治療乾燥綜合徵呢?這是我們臨床需要長期探索的一個課題。

早在1962年,朱良春就提出了中醫辨證要與西醫辨病相結合的主張,認為宏觀辨證用藥與微觀辨病用藥不應該是機械的兩者相加,而應是有機的結合,從整體出發,方能重新建立起機體“陰陽平衡”狀態。中西醫結合,不是單純地中藥加西藥,而是相互配合,優勢互補。

相互配合 

如眼乾症狀明顯者,短時予人工淚液滴眼可以迅速緩解病情,而遠期療效則予中藥治療。

減除西藥的毒副作用 

如在用西藥治療期間出現肝功能損傷、腎功能損傷、血細胞減少等,加用中醫藥治療後,能較快地減除上述毒副作用。

協助西藥減停 

防止西藥減停後病情反跳。持續用中醫藥治療一段時間後,能協助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西藥的減停,甚至可以逐漸停用西藥而保持病情穩定。當然,如何減停西藥,何時減停,需因人因症而宜,不可貿然停藥,以免病情反覆或加重。

驗案舉例

1
案例一

蔣某,男,61歲,揚州人,2010年4月3日初診,口眼乾燥、腮腺腫脹、周身關節疼痛2年餘。2008始雙目乾澀,口乾咽燥,雙眼瞼皮腫脹,腮腺腫脹,多關節疼痛,雙手指節腫痛,無淚,少唾液,2009年10月於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確診為“乾燥綜合徵、左側腮腺炎、左眼炎性假瘤”。

刻診:口眼乾燥,左側腮腺腫脹,指節、雙肩、腕、肘關節疼痛,無淚,少唾液,納可,進食需飲水,便調,舌紅苔薄膩少津,脈細小弦。此乃燥邪日盛,蘊久成毒,陰傷絡阻,治擬養陰潤燥、清熱解毒、蠲痺通絡。

處方:川石斛30克,玄參15克,生地30克,蒲公英30克,穿山龍50克,夏枯草12克,炙守宮15克,山慈菇30克,炒赤芍20克,白芍20克、炙殭蠶20克,甘中黃15克,金銀花20克,連翹20克。濃縮益腎蠲痺丸,每次4克,1日3次。金龍膠囊每次1克,1日3次。

2010年5月15日二診:服藥40帖,雙上瞼腫及左側腮腫漸消,關節遊走疼痛,需服美洛昔康1粒/日。口乾,乏味,大便日行2次,舌質紅襯紫苔薄膩,脈沉細。上方加蔻仁(後下)6克。濃縮益腎蠲痺丸,每次4克,1日3次。金龍膠囊每次1克,一日3次。

後治守原法,隨證加減,至9月0日面診,腮腺、眼瞼腫消,口眼乾燥顯緩,納可便調,患者甚為欣喜。電話函診至今,病情穩定,以扶正蠲痺膠囊鞏固之。

按:乾燥綜合徵是一類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療該類疾病的過程中,朱良春除辨證用藥外,還喜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出發,無論何型,都喜加用大量能夠興奮垂體—腎上腺/性腺/甲狀腺系統、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細胞活力之藥物,其代表即為穿山龍。穿山龍,首載於《本草綱目拾遺》,《中華本草》記載其具有祛風除溼、活血通絡之功用,可主治風溼痺痛、胸痺心痛、勞損、跌打損傷等。其味苦平,入肺、肝、脾經,朱良春在臨床使用發現,該藥不但可祛風溼、通血脈、蠲痺著,其扶正之功效尤為顯著。因他含有非甾體抗炎藥的有效成分,能調節免疫功能,增強體質。因此朱良春認為在所有免疫功能有缺陷的疾病中均可使用之,且用量宜大,方可起效。同時他也指出,單用該藥效果一般,需配上如當歸、地黃、仙靈脾等補腎壯督之品一起使用,方可顯著提高調節免疫之功能。

▲穿山龍

2
案例二

李某,女,60歲,上海人,2010年11月13日初診,全身骨節疼痛、口眼乾燥10餘年,牙齒漸脫落,口眼乾燥,近食乾性食物需水送服,視物模糊,2005年於當地確診乾燥綜合徵,一直服用強的松1粒/日,來氟米特1粒/日,羥氯喹1粒/日,2010年1月25日解放軍二六四醫院CR示:左側股骨頭低密度影。胸部CT示:間質性肺炎。刻診:全身骨節疼痛,口眼乾燥,視物模糊,皮膚薄如蟬翼,胸悶氣短,動輒氣促,咳嗽少痰,納可便調,舌襯紫苔白膩脈細。擬予養陰補肺,活血祛痰,蠲痺通絡治之。

處方:穿山龍50克,生黃芪30克,金蕎麥50克,金沸草20克,合歡皮20克,川百合30克,山萸肉30克,炮山甲末6克(分吞),制蜂房10克,炙殭蠶10克,雞血藤30克,丹參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枸杞15克,菊花15克,炙甘草6克,30劑。濃縮益腎蠲痺丸,每次4克,1日3次。扶正蠲痺膠囊,每次4粒,1日3次。

12月2日二診:來電述:骨節痛緩,胸悶氣短,口眼乾燥,期間外感,仍有咳嗽,痰黃白相間。上方去熟地,加桑白皮20克、大貝母20克。30帖。濃縮益腎蠲痺丸,每次4克,1日3次。扶正蠲痺膠囊,每次4粒,1日3次。

2011年2月10日三診:來電述:口眼乾燥緩而未已,咳嗽釋,自行停服強的松已一月,病情未見加重。治守原意,堅持中藥治療。

按:間質性肺炎是乾燥綜合徵常見的併發症,西醫治療一般以糖皮質激素控制病情為主。臨床上,許多患者在用藥初療效佳,但一旦減服或停服,則會出現症狀加重或反彈,嚴重影響生存質量,痛苦不堪。間質性肺炎屬中醫“咳喘”“肺脹”等範疇。朱良春認為,此病雖病證虛實夾雜,但始終從痰瘀論治,治療上以肅肺祛痰、活血通絡為主。朱良春除喜用穿山龍外,還擅用蟲類藥,如蜂房、殭蠶、炮山甲、水蛭、地龍等。他認為蟲類藥的鑽透剔邪、開瘀散結非一般植物藥所能及。不僅能夠鬆弛氣道,舒展肺絡,改善循環,促進炎症吸收,而且還含有蛋白質、微量元素等豐富的營養物質,起到了攻補兼施的作用。

乾燥綜合徵的發病率近年有上升趨勢,中醫藥通過整體把握、辨證論治,在增效減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減少復發等方面有很大優勢。但也面臨諸多問題:一是辨證分型的方法、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方面尚不統一,缺乏循證醫學依據;二是報道以療效觀察和經驗總結為多,開展臨床及實驗研究較少。所以,制定科學合理的辨證分型和療效標準,進行嚴格的科研設計,將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結合進行,有助於更好地評定、總結和提高中醫藥治療乾燥綜合徵的療效,進一步篩選有效的藥物和方劑,以便於臨床應用和推廣,使廣大幹燥綜合徵患者受益,少服藥,少復發。

內容整理自:《中國中醫藥報》2020年10月1日第四版,作者:南通市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 朱劍萍。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