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中成藥,古人對它的評價很高,說它“能治一切沉寒痼冷。”
它是誰呢?附子理中丸。
是從宋代流傳下來的,宋代有本醫書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子理中丸就收錄其中。
時間再往前推,早在漢代,漢代大醫張仲景也有一方叫理中丸,理中丸溫中散寒,中指的是中焦脾胃,專門散脾胃之寒。宋人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做了些調整,把附子加進去了,這樣,它就從理中丸變成了附子理中丸。
我們今天見到的附子理中丸在它的功能主治一欄裡雖然寫的是溫中健脾,但實際上它的作用範圍還要更廣。
附子理中丸:制附子、黨參、炒白朮、乾薑、甘草
這裡頭散寒最厲害的當屬附子,在古代,古人用的一般是野生附子,古代的郎中不光要給人看病,閒暇之餘還要進山採藥,有詩曰: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要採野生的附子,一般要到背陰的地方。
我們現在用的附子大多是人工種植的,什麼時候種呢?冬至前後。冬至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你看附子,陰冷的環境裡它可以生長,天寒地凍,其他植物都凋零了,它也能生長,說明什麼?說明附子體內蓄積的能量是非常足的,足以對抗嚴寒。附子去到體內以後把自身的能量釋放出來,那麼,古人就說附子可以溫陽,吃了以後能讓人感到溫暖,這種感覺就像太陽照在身上一樣。
還有比附子更厲害的嗎?
有的,烏頭。
烏頭和附子本是同根生,烏頭是主根,附子是側根,因為依附於主根,所以取了這麼個名字,附子。
乾薑辛熱,擅長溫脾胃,散脾胃之寒。寒有凝滯收引的特點,寒邪去到體內以後,首先會把氣給“凍”住,然後是血,為什麼受寒了以後會胃痛胃脹,氣血像冰塊一樣聚在一起了,不流通了,不通則痛。乾薑可以把寒氣散出去,它有一股外散的力量,強大而且持久。為什麼不用生薑呢?生薑是快速的把寒氣散出去,像風寒感冒以後趕緊喝薑湯,喝完以後發點汗,寒氣就被打出去了,不讓它繼續往裡走。假如說寒氣已經走得很深了,走到脾胃了,並且在脾胃裡頭盤踞已久,那就是乾薑的主場了。
如果把人體比作是火爐,爐火快要熄滅了,附子乾薑投一把火進去,甘草緊隨其後,再添點柴。點了火,又添了柴,這火就能一直燒一直燒,就能把熱氣一直留在體內,直到把寒氣徹底驅散。
到這裡還剩下兩味藥,黨參、白朮,主要是健脾益氣,確保這個火爐能正常運轉。
關於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文載:治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洩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噦不止,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有的人怕冷,一年到頭手腳冰涼。有的人腹瀉,拉清水一樣的便便。有的人總是腰痠,感覺後腰那裡好像有漏洞一樣,冷風一個勁兒地往裡吹。有的人口水很多,口水清清冷冷。有的人吃點生冷的水果就要拉肚子。有的人嘔吐,吐的大多也是清水。有的人尿頻,一喝水就想上廁所。有的人便秘,這叫寒性便秘,不是上火引起的。有的人早上四五點鐘就要跑廁所,中醫叫五更瀉。這些都在附子理中丸的治療範圍內。
最後,大家比較關心的兩個問題:
一個是附子理中丸吃了上火怎麼辦?可以用淡鹽水或者冷水送服。
一個是吃到什麼程度呢?到虛寒的症狀消除,或者說感覺肚子裡頭暖暖的,這就意味著寒邪在一點點散去,身體在一點點暖起來了。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