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初破處,新燕正來時。”
一看到小燕子,就知道萬物復甦的春天來了。
杏花雙燕圖(局部)。作者/(清)鄒一桂,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先感受到江水回暖的小野鴨和鴛鴦,在水裡鳧得很歡。
歲華紀勝圖(局部)。作者/(明)吳彬,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河豚也一個勁兒地往上竄,就連院兒裡的小兔子們也肉眼可見地更有活力了。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局部)。作者/(清)郎世寧,來源/故宮博物院
過去的三年,我們不得不“封(出去吃喝的)心鎖(出去玩樂的)愛”,如今終於等到自由自在的春天,人們或許會開始“報復性出遊”。
清明上河圖(局部)。作者/(明)仇英,來源/遼寧省博物館
光是約上好久不見的朋友,到戶外放個風箏都會很開心,就更別提一起過即將到來的花朝節了。
百花圖卷(局部)。作者/(清)惲壽平,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花朝節是百花的生日,早在先秦時期便已有文字記載。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紅紫萬千披錦鏽,尚勞點綴賀花神。
——清·蔡雲《吳歈》
雖然都是祭花神,但各地過節的時間。並不在同一天,有農曆二月十二日(3月3日)過的,也有農曆二月十五日(3月6日)過的。
“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
——《崑山新陽合志》
“二月十五日為花朝。《風土記》雲: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
而且,不同地區過花朝節的風俗也各有不同。
“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
——《宣府志》
“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
——《清嘉錄》
“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都人皆往錢塘門外玉壺、古柳林、楊府、雲洞,錢湖門外慶樂、小湖等園……玩賞奇花異木。最是包家山桃開渾如錦障,極為可愛。此日帥守、縣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賜酒食,勸以農桑,告渝勤劬,奉行虔恪。天慶觀遞年設老君誕會,燃萬盞華燈,供聖修齋,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來無數。崇新門外長明寺及諸教院僧尼,建佛涅盤勝會,羅列幡幢,種種香花異果供養,掛名賢書畫,設珍異玩具,莊嚴道場,觀乾紛集,竟日不絕。”
——宋 吳自枚《夢梁錄·二月望》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清《帝京歲時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