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風”早就不是新詞的今天,我們看到過太多的展現形式,甚至在某一段時間形成了刻板印象,也不禁好奇,國風還能怎樣展現?在國風吹得正勁時,有一撥玩得正“瘋”的年輕人用自己的視角和方式詮釋,他們證明了中國風並非曇花一現的潮流文化現象,而是一場別開生面的驚豔質變,在“大瘋特瘋”甚至有些“離經叛道”的表現下,國風還能更“瘋”一點。五四青年節,來看看這屆年輕人的國風有多“瘋”!他們的腦洞有話說——
時裝走秀上的真正“貓步”
國“瘋”形式:為寵物製作民族服飾
Cashe,寵物服裝設計師
“中國風可以是任何形式的體現,不如先讓腦洞瘋起來。”
在小紅書@貓模千姐兒的主頁上,一隻德文貓穿著華貴,饒有氣質地展示著身上的精緻服裝。這隻叫作“千姐兒”的貓是Cashe現在所養的6只貓中最乖的一隻,於是,日常需要模特完成的活便會交與它來完成。不同於各個平臺鋪天蓋地展示著的或時尚,或休閒,又或是可愛風格的寵物服飾,Cashe正在做的事有點特別——為寵物設計一系列精美的帶有地方特色的服裝,其中當以少數民族服飾尤為吸睛——畢竟,我們著實太少看到寵物也能將國風“玩轉”得如此到位。
因為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人物造型設計出身的緣故,同國風相關的元素自然而然成為Cashe的優選,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能在千姐兒的演繹中看到不少製作考究的民族服裝。成品固然精美,前期準備過程中更需要功夫。製作一套寵物國風服飾之前,她會花4 ~7天的時間去做前期調研,待細節都妥善確定後,再花15~30小時去手工製作。上手製作起來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寵物的體形不同於人,另外還得考慮到製作得再精細些,它們穿著佩戴才不會難受。
比如,之前做過的一款唐朝的頭飾,Cashe反覆調整了6 ~7版才保證了在貼合千姐兒頭型、不會輕易掉下的基礎上,戴著也能是舒服的。那頂頭飾製作當時花了她足足一週的時間。
給寵物做國風服飾這事在Cashe看來能讓自己對相關文化有更多瞭解。在創作的維吾爾族服裝發佈出來後,有較為了解的網友來指正說,其實服裝款式還是當地人一兩百年前所穿的款,她這才驚覺其實一切文化都在向前推進著,即使是保有習俗的民族服飾也會不斷在款式上有一些更新。再就是場合不同,穿著的服飾也會有所區別。製作的服裝越多,她對於國風的認知也就跟著往裡更深入一些。讓Cashe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曾經有一位苗族的客人來找她定製狗狗服裝,因為他們會在婚禮拍攝全家福的時候統一穿著苗族服飾,女孩希望同樣作為家人的寵物狗也能一起拍攝,於是便找到Cashe請她為自己的這位“家人”單獨定做一套。
同國風相關的寵物服裝Cashe已經做了12套,民族風服飾有7套,接下來,她還會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做下去,“只不過我會特別謹慎地去做”。
國風雕塑也能“糖糖”正正
國“瘋”形式:用翻糖蛋糕重現古典文學中的經典人物
周毅,中式翻糖手藝人
“糖是無國界的。我們要讓中國的翻糖蛋糕承載我們自己的文化,這樣才能成為世界文化的一環。”
《醉臥忘憂境》裡手執夜光杯,朱顏酡色、 肌膚如雪的窈窕仙女,《武則天》裡頭綰烏鬢、斜飛鳳釵,澄澈清明的少女媚娘,《唐婉》裡清素如菊、悽美哀愁,獨立於斷壁殘垣之上的陸游表妹唐婉……這一個個精巧的作品,它們的真身其實只是一個翻糖蛋糕。翻糖是音譯,來源於單詞Fondant,指的是一種發源於英國,常用於製作西點裝飾的材質,在國內,學習這門手藝的人並不算多。
高中畢業之後,周毅考入四川旅遊學院烹飪系,開始刻苦修習麵塑技藝。在2017年之前,周毅甚至沒有聽過翻糖,始終浸潤在中國傳統工藝的圈子裡。接觸翻糖工藝之後,周毅嘗試將麵塑和翻糖相結合,而周毅解釋之所以為自己取網名叫“sk糖王周毅”,本意是以糖王(Sugar King)來激勵自己。“新一代的手藝人,我們有更為年輕的選擇,但堅守的始終是老祖宗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國風不是隻給人物套上一個古裝的造型,而是講好這一方天地裡的史詩故事,只有文化賦形才能使一門技藝更長遠地流傳下去。”於是,周毅源源不斷地創作了《青鳥》《唐婉》《九尾》《武則天》《虞美人》《醉臥忘憂境》等多個作品,這裡面的大多數都是國風題材。他創作的國風人物以歷史與神話中的女性為主,這些國風美人的神情靈動,從頭到腳所鑲墜的飾品也都華麗精美,連衣服上的紋理褶皺都清晰可辨。
指尖上的民族“瘋”
國“瘋”形式:勵志把56個民族元素用指甲展現
王馨平,美甲創作者
“在別人眼裡,我們的美甲作品可能‘殺’瘋了。”
“得做點別人沒做過的東西”,王馨平和夥伴商議好要把民族風的元素玩到指甲上試試。大家商量著從彝族做起,結果去了當地才發現原來其實還有不少支系。一番瞭解後,我們最終敲定從彝族的尼蘇支系開始。到當地採風那天,村裡的孩子們好奇地圍了過來,王馨平對著其中一個年紀稍微大些的孩子說:“我們明天下午要來拍視頻,你能不能把全村的孩子都叫上,讓大家都穿好民族服飾,我們一起拍一個?”本是一番玩笑話,沒承想到了第二天,還真有一大幫孩子穿戴整齊地在約定地點,這也幫助團隊成員快速地抓取到了些當地的特色文化。這種因為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的熱情所發生的意料之外的感動在後來也出現過好多回。在她看來,民族風系列美甲的創作意義也不再只停留在創作身,更多的還有一種同“人”之間的聯結。
當然,創作本身的意義也在這一系列中被擴充不少,比如,對於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在拍攝民族風系列的美甲創作視頻前,王馨平和團隊總是會做大量的背調,而後去提取當地標誌性建築的元素。以哈尼族為例,他們發現,當地最有特色的是“蘑菇房”,是哈尼族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現在仍有大部分人住在那樣的房子中,他們便將這一少數民族的美甲創作的基底色調定為褐色。又觀察到當地人在日常所穿著的服裝,彩色毛球、銅片及刺繡等,再將這些細節分別提取。再根據大家切實體會到的風土人情來做最終定調——一款民族風美甲創作就這樣完成了。
當一片指甲所承載的不只有既定的“創意”時,它也就變得更加值得人們注視。起碼目前,“國風”是最為恰當的答案。
關於“擬人”的一萬種形態
國“瘋”形式:用國風畫法,將動物擬人
鹿溟山,插畫師
“最瘋的一件事是,早年去成都當漫畫家助手其實是在離家出走,總之,做喜歡的事就是得破釜沉舟。”
但凡在搜索欄裡輸入“鹿溟山”這個名字,必定會跳出一系列同“小鳥擬人”幾個字眼相關的內容——一隻只小鳥幻化成人形,神態靈動,異常可愛。這個系列的創作始於一次和父親的溫情故事,因為爸爸生病需要住院化療,鹿溟山會在他的病床前陪伴守候,她想著畫點輕鬆的內容打發時間,便開始在紙頭上隨意畫稿。那段時間,畫畫的前輩也來給她建議:“你的整體風格已經很好了,但是基礎人體這塊還可以再補一補,加強一下。”於是鹿溟山便在《國家地理》雜誌中看到小鳥圖的時候突發奇想——如果小鳥變成少女,它會是什麼樣?有了這麼個想法,鹿溟山立刻動手畫了起來,麻雀、山燕子等鳥類在她的筆下成了一個個國風人物,也就組合成了後來備受大家喜愛的“小鳥擬人”系列畫作,這些作品甚至還被央視、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轉發。“小鳥擬人”系列的火爆並不曾出現在鹿溟山的預想中,本來只是出於慣性的自我練習,如往常一般將這些畫作發到網上,直到一週後再次登錄賬號才發現大家的熱情轉發,鹿溟山著實沒想到。
如果說她自己沒想到的是“小鳥擬人”系列的爆火,那麼讓人更沒想到的是她學醫出身,也沒有系統接受過繪畫相關的培訓,但是卻創作出了像《終南山》等一系列代表繪畫作品。《終南山》的故事其實是鹿溟山自己在腦中編織而來,因為從小就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她總是不自覺地會去畫這一類的題材,於是後來在看到《山海經》中同創世神祝融相關的章節時,編纂了一段同祝融與畢方相關的愛情故事。
國風畫作有個神奇的地方,寥寥幾個字便能暢想出故事情節,人與人的際會也能在其中婉轉表達,而觀者亦能從中根據自己的想象汲取一番氣韻,鹿溟山覺得這點著實有意思。而現在,觀者也能從她的畫作中細細感受到一番信達雅。
大珠小珠落“電”盤
國“瘋”形式:用琵琶演繹電子音樂
Marsix劉家良,音樂製作人、導演
“音樂是玩出來的,我在錄視頻時會同時開啟音頻錄製,因為可能這一遍結束後我就再也彈不出一模一樣的曲子了,最‘瘋’的或許是這點。”
剛過去的一整年有點奇妙,Marsix像是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這一年,你可以在更多平臺聽到他的歌,也能在不少潮流節目中看到他的身影。這些片段裡,大眾對他摘取出的形象總是與琵琶相關。懷抱一把琵琶,但並不去按譜子制式彈奏,反而是在用玩樂的姿態同電子音樂相結合,讓琵琶曲調更為豐富,這或許能作為他越來越被人熟知的原因之一。
並非人們設想中的用琵琶去改編經典音樂作品,在他這裡,琵琶不過是道具,音樂都是從零開始做出新的東西來,只是這種“新”有時更偏向即興。“音樂都是玩出來的。”他會如此說明。也的確如此,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很多作品其實都是在小酌之後彈奏出來的,錄視頻也是,我通常會將音頻一起錄製,因為一通‘瞎玩’之後,我很有可能再也彈不出同之前完全一樣的曲子了,於是便將之前彈奏出來的且自己覺得不錯的那首直接拿來用”。於是,作曲時間也就跟著自己的即興走,快的話一小時甚至更少的時間就能完成,慢的話也可能用上好幾天。
如果要深究什麼時候開始“玩音樂”的這個點,倒也的確有跡可尋。那還是小時候,一般在冬天或是其他較冷的天氣下練琴,正式上課之前得先練習基本音,好讓手指快速活絡起來。那時候老師往往會讓大家按照一些固定的音階及曲目來練習,Marsix通常不會照著來,而是去按照自己喜歡的曲子一通“亂彈”,比如,根據記憶去練習《哆啦A夢》《超級瑪麗》中的配樂,久而久之,這種不按常規來的玩樂式彈法也就成了習慣,甚而從中摸索出了那套屬於自己的“想要的東西”。
到了今天能夠預想到的一些未來,Marsix都還是會按照自己的這套法子去玩音樂,以免於“被音樂玩”,當自己真的將音樂玩上手並且享受於其中時,被大眾關注到或許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而在這個前提下,玩音樂也會讓自己生出一些有意思的情緒,比如,明明是需要給出去的合作作品,真正做好了之後卻捨不得了,Marsix最近就做出了兩個這樣的作品,我們將在不久後可以聽到。
不只是cosplay,更是國風play
國“瘋”形式:用漢服cosplay重現文物形象
菜菜,資深cosplay玩家
“國風cosplay,是越來越多人願意在中國文化的美與底蘊中play。”
因為大學考上清華,成都女孩菜菜在北京接觸到了cosplay和漢服文化。前者發源於日本,後者剛剛興起。有一次,她在學校裡穿著漢服,有個大爺卻認真地提出他的疑問:你們為什麼要穿日本人的衣服?在開始接觸cosplay後,她早期的作品基本是動漫角色,後期開始轉向中國題材和國風,比如《秦時明月》中的端木蓉,《三體》中的葉文潔,還有把國寶文物擬人化的系列COS。到了2019年,有了當時在網絡上瘋傳的敦煌引路菩薩。
COS引路菩薩形象的契機緣於藝術家花雕老吳的作品,取材自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的敦煌遺書,創作了引路菩薩雕塑。被雕塑作品吸引的菜菜,便和夥伴一起用業餘時間查看資料、親手製作服飾造型,遠赴青海的一處鹽湖真人呈現了這組作品。Cosplay的核心是扮演,是在自己的肉身之上再造一個精神小世界,在把角色形象真人化前,菜菜已經想清楚了要傳達的是什麼;穿上這身衣服之後,則要調動內心、肢體、神情,去把它表現出來。
唐俑孔雀冠造型
攝影:黑歪歪
後期:有染
(文物圖來源於網絡)
另一件驚豔的作品,是唐俑孔雀冠。她看到西安博物院這個出自唐朝的孔雀冠騎馬擊鼓女俑,被那種“想戴什麼就戴什麼”的肆意灑脫感染。她找朋友幫忙製作,在相關視頻裡,有個鏡頭是她蹲在草叢中,只露出頭冠,旁邊站著一隻真孔雀,兩者幾乎一模一樣。作品發佈後,有人甚至問:你們是買了標本嗎?菜菜在採訪最開始就指出:漢服文化並非cosplay的一部分—COS是扮演,而現在的中國人穿漢服是在生活裡穿一件喜歡好看的衣服,恰好這件衣服,展現了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敦煌引路菩薩造型
攝影:小何力
國風能有多瘋?它的瘋體現在:不僅僅是cosplay,更是國風play,不是人要去往一個桃花源,而是讓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變成最小單位的桃花源,是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中國文化的美與底蘊中play(玩耍)。余光中形容李白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國風吹起的時候,就是我們的盛世。
原文刊登於《時尚COSMO》2023年5月刊
編輯:COSMO專題組
文:E2、韶聲、甜酒
插畫:侯林達
視覺:玉清
編輯助理:王藝潔、王子勍
新媒體設計:七水
新媒體排版:糖糖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