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間過度思睡 揪出病因是診療關鍵

日間過度思睡 揪出病因是診療關鍵

臨床上有一種被稱為“日間過度思睡”的症狀,不僅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或學習,還可能因潛在的風險而危及生命。近日,由中國睡眠研究會組織編寫的《日間過度思睡臨床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簡稱《共識》)在《中華醫學雜誌》發表,為日間過度思睡規範化診療提供科學指導。

從定義上看,日間過度思睡是指在一天中需要保持清醒的時間段內,無法維持清醒和警覺,出現不能抑制的睡眠需求,甚至不由自主地進入睡眠,同時,伴有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共識》強調,只有日間過度思睡幾乎每天發生並持續至少3個月時,才具有臨床意義。 


日間過度思睡會對人體產生各種不良影響,例如,個人學習能力下降、家庭和職業角色表現不佳,甚至因潛在的交通事故風險而威脅生命。目前,由於業界對日間過度思睡的診療尚未形成統一共識,因此引發了一些誤診誤治的情況。

辨清各類近義詞
臨床醫生在病史採集過程中,常會遇到患者自訴“睡眠增多”“突然睡著”“疲勞乏力”。這些症狀可單獨存在,也可與日間過度思睡疊加存在。
    
睡眠增多常用於描述睏倦、昏昏欲睡的主觀感受。以睡眠增多為核心症狀的睡眠障礙稱為睡眠增多症,如特發性睡眠增多症。
    
有些存在日間過度思睡的人,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會突然睡著,這種情況稱為睡眠發作,常見於發作性睡病患者,也可見於使用非麥角類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帕金森病患者。
    
疲勞主要指主觀感覺體力和精力缺乏,難以啟動各類活動或難以維持日常活動,也包括單純的精神疲勞。
    
《共識》強調,正確區分上述與日間過度思睡相近的概念,對於分析日間過度思睡的病因具有重要意義。

識別“個體化”臨床表現
    

從本質上看,日間過度思睡是人在應當維持清醒的時間段內,無法保持清醒和警覺。《共識》指出,雖然日間過度思睡的一般性臨床表現比較明確,但其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各異。
    

有的人在入睡前能意識到睏倦程度增加。有的人在睏意襲來時感到難以抗拒,以致在不經意間入睡。有些人的思睡症狀可通過有意或無意的小睡得到暫時緩解,但之後很快又會重新出現。有些人具有睡眠慣性,即由睡眠轉換到完全清醒的時間延長了,需使用多個鬧鐘或由他人搖晃、拉拽等方式才能醒來。
    
此外,還有少數人會出現自動行為,即表面上看似處於清醒狀態,實際上其警覺性喪失了,可表現為自動化的姿勢、走動、言語或寫出不連貫的文字等。
掌握正確的診斷思路

《共識》對日間過度思睡的臨床診斷思路進行了詳細介紹。
    

一是進行詳細的病史採集。

二是完善臨床評估,排查內科疾病、神經精神疾病、藥物或物質濫用所致的日間過度思睡。

三是進行問卷評估及睡眠監測。例如,通過睡眠日記、失眠嚴重程度指數等,判斷日間過度思睡是否為睡眠不足綜合徵、失眠症等所致;通過不寧腿綜合徵相關量表、多導睡眠監測等,判斷日間過度思睡是否與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或異態睡眠有關。

四是進行實驗室檢查,如腦脊液下丘腦分泌素-1檢測。

五是進行共病鑑別診斷。《指南》指出,日間過度思睡可能是兩個及以上疾病共患所致,如發作性睡病可共患睡眠呼吸障礙、失眠症、精神障礙等。臨床醫生須結合病史、睡眠評估及檢測結果等進行綜合判斷。
    

對於病因排查,《共識》共梳理出四大類,包括:睡眠衛生不良、睡眠不足、晝夜節律紊亂或失眠症;軀體疾病、精神障礙或物質濫用;睡眠呼吸障礙、睡眠相關運動障礙或異態睡眠;中樞性嗜睡。
    

《共識》強調,明確病因是有效治療日間過度思睡的前提。臨床醫生應按照上述診斷思路,揪出日間過度思睡的病因,積極治療相關原發疾病,進而改善症狀。

文:健康報記者 夏海波

編輯:夏海波 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核:徐秉楠 王樂民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1MRZEE3V】獲取授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