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豔陽高照,初夏忽至,轉眼到了五月四日,又是一個青年節。104年前,為了抗議巴黎和會上列強的無理提案,中國的青年們前赴後繼,高聲吶喊,如驚天一吼般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喚醒了沉睡中的中國。從此,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中國革命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次,中國必要將革命進行到底!
縱觀史冊,我們可以發現,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從來都不缺乏挑起家國大任的英雄人物,他們往往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為歷史的前進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正是因為他們的出現,才使得中華文明得以薪火相傳,一直傳承至今。在那些被世人銘記的傑出人物中,就有許多年輕有為的青年,他們將有限的生命化作無限的英名,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
戰國末期,天下即將一統,此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國內人才濟濟,文有呂不韋、李斯、王綰,武有蒙驁、王翦、蒙恬。然而,在秦國所有文臣武將中,有一位最特殊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甘羅。
作為秦國前任左丞相甘茂之孫,甘羅並未蒙受太多家族的蔭庇,畢竟甘氏在秦國屬於“外客”,根基並不深厚,甘茂死後家道就中落了。年少時期的甘羅遭遇了家族的變故,一下子由一個貴族公子變成了一介小民。然而,秦相呂不韋卻看中了甘羅卓越的才識。於是,甘羅以年僅12歲的總角之年,在秦國相府任少庶子之職,成了呂不韋最年輕的門客。
有一次,呂不韋想攻打趙國,他準備派張唐到燕國為相,以便於推進聯燕攻趙的策略,但卻被張唐拒絕。甘羅以範睢逼死白起之事,成功勸說張唐前往燕國,這讓呂不韋再一次對他刮目相看。
張唐走後,甘羅請求出使趙國,得到了秦王政的許可。面見趙悼襄王時,甘羅問:“大王知道燕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的事嗎?”趙王回答說:“有所耳聞。”甘羅又問:“您聽說張唐要到燕國為相嗎?”趙王回答說:“也有所耳聞。”
甘羅接著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來,說明燕國不敢背叛秦國。張唐到燕國為相,說明秦國不會欺辱燕國。燕秦兩國互不相欺,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趙國來擴大河間之地。大王不如送我五座城邑,我請求秦王送回燕太子丹,再幫助強趙攻打弱燕。”
趙悼襄王被甘羅這番“推心置腹”的“誠懇之言”打動了,為了在不得罪秦國的前提下還能出兵攻打燕國,就向秦國割讓了五座城邑,秦國在河間一帶的領地得以如願擴張。秦國送回燕太子丹後,趙國有恃無恐地進攻燕國,奪得上谷三十六城,將其中十一座城送給了秦國。
甘羅回到秦國後,秦王政拜他為上卿,並將甘茂原來的封地田產全都賜給了他,而此時的甘羅僅僅只有12歲。
漢武帝元狩二年,19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出擊匈奴。與以往漢軍大多向北征伐不同的是,霍去病此次出擊的方向是西北方的河西地區,這是為了落實漢武帝“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徹底解除匈奴從西北方向對漢朝的鉗制。
當時,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佔據著河西走廊,這裡也是匈奴人的祭天聖地。事實上,“祁連”這個名字就來自匈奴語,意為“天”。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撐犁孤塗單于”中的“撐犁”就是“祁連”,蒙古語一般翻譯為“騰格里”,所以“祁連山”其實就是“天山”。
在春季攻勢中,霍去病率一萬騎兵西出隴西,擊敗右賢王部,再越過焉支山,長途奔襲一千多里,在皋蘭山下重創渾邪王部,殲敵九千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取得重大戰果。
在夏季攻勢中,霍去病果斷出擊,再一次大敗匈奴,殲敵三萬餘人,俘虜匈奴五王、五閼氏、王子共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共六十三人。
同年秋,渾邪王、休屠王向漢朝投降。臨降之際,休屠王反悔,霍去病在緊急關頭親自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渾邪王懾於其威,在斬殺休屠王后率4萬部眾歸附漢朝。
從此,匈奴勢力徹底退出了河西走廊,匈奴人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攻下河西之地後,漢朝基本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得以與西域諸國聯絡並發展商貿,成功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漢武帝為此加封他為冠軍侯,意為“勇冠三軍”。
唐朝末年,濠州有一個名叫李彭奴的孩子,他自小便成了孤兒,負責贍養他的伯父李球將他送進開元寺做了和尚。
乾寧二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攻克濠州後,見小彭奴聰明伶俐,便收他為義子,但楊行密的兒子們卻不能容他。無奈之下,楊行密把彭奴轉送給了大將徐溫,彭奴從此便成了徐溫的養子,改名為徐知誥。
長大之後,徐知誥身高七尺,生得四方大臉,聲音如同洪鐘。他的雙腿長得修長,走起路來快步如飛。更難得的是,對於養父徐溫,徐知誥總是恪守孝順,一旦徐溫臥床養病,他總要日夜侍候在旁,悉心照料。當時已稱吳王的楊行密十分欣賞這個年輕人,他經常對徐溫說:“知誥真是一個俊傑,別的兒子都難以比肩啊!”
乾化二年,23歲的徐知誥被吳國朝廷任命為升州刺史。在升州(今南京)任職五年內,年輕的徐知誥進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江淮地區的社會恢復。他安揖流民,組織農業生產,減輕賦稅,澄清吏治,使升州自唐末以來持續多年的混亂局面大為好轉。
由於在升州政績斐然,徐知誥被吳宣帝楊隆演加封為檢校司徒,從此成為吳國重臣。這一年,徐知誥只有26歲。
天祐十五年,吳國朝廷所在的廣陵(今揚州)發生變亂,徐溫之子徐知訓被殺,正在擔任潤州(今鎮江)刺史的徐知誥率軍平亂,吳國重新得以安定。從此,徐知誥代替徐知訓在廣陵坐鎮,與在金陵(今南京)遙控吳國朝政的養父徐溫互為犄角,徐溫從此將知誥立為自己的繼承人,此時的徐知誥年僅30歲。
天祚三年,徐知誥接受吳末帝楊溥禪讓後建立齊國,從此成為江淮地區新的霸主。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李昪,因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四世孫而將國號改為“唐”,史稱南唐。
從流離失所的孤兒,到稱霸一方的帝王,李昪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人生逆襲之路。而在他逐漸改變命運的過程中,青年時代的努力可以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所謂,“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青年時期,正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光,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方能成就自己的夢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