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世界上最高級複雜的物質運動,疾病過程作為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同樣具有高度的複雜性。錢學森指出“人是開放複雜巨系統,中醫研究的就是人的複雜性,人的研究必須有系統觀,運用系統科學,形成的是系統論思維”,在系統論思維指導下所形成的系統中醫學在認識疾病過程方面具有更高層次的視野。
系統中醫學視域下認為疾病是整體意義上人的病變,其中包括人體與自然環境、臟腑組織之間、局部與整體、心理與軀體等多方面的失調。系統辨證脈學將系統科學納入脈象研究中,認為脈象是一個複雜的信息系統,其對於疾病過程中的任何環節或層次都有客觀的表徵作用。
基於脈象系統所表徵的機體特徵探求疾病過程,既能對人的體質、個性、氣、血、臟腑、器官功能等生理整體狀態與不同生理子系統狀態進行說明,又可對患者不良心理及生活經歷、外在環境影響、發病誘因、疾病發生髮展的機制、局部病變部位和性質、症狀、病機演化、疾病發展趨勢及預後等疾病過程中整體病機到不同子系統證候進行說明。
✦✦
01
疾病過程的概念及內涵
中醫學認為疾病是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發病規律和病機演變的一個完整的異常生命過程,反映的是一種貫穿疾病全過程的總體屬性、特徵和規律。疾病過程是一個由病因誘導的身體內部多層級、多環節的系統反應,其所呈現的是疾病在時間意義上的異時連續的演變過程,包含疾病的信息、狀態、現象及其變化。疾病過程包括病因過程、病機過程和疾病的發生演變過程,前兩者可存在於疾病發病以及被察覺之前,後者為疾病從發病及被察覺起直至結束,其中每個階段又可細分為更多關鍵環節。
病因過程涵蓋了始動病因、持續病因以及兩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病因網絡,包括先天稟賦、個性體質、所處境遇、環境、飲食、情志、外傷等因素;病機過程包括導致疾病產生、發展的基本病機和伴隨疾病變化、轉歸的衍化病機,可分為諸多病症的共同病機、網狀交錯病機關係、病機演變過程等;疾病的發生演變過程則是疾病從產生、變化、轉歸、直至結束的整個病理過程,包括證、症狀、體徵等要素。
疾病的動態變化過程中,某些要素作為推動和維持疾病發展的關鍵環節,即是治療和防護的重點所在。因此,準確把握疾病的演變規律、掌握疾病的關鍵環節對於疾病防治至關重要。
✦✦
02
系統中醫學視域下
對疾病過程的認識
系統中醫學是指在系統科學指導下對生命的運動規律以及健康維護、疾病防治規律等方面問題的研究,其將人的複雜性總結為7條基本原理,即非加和原理、元整體原理、“天生人”原理、有機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作為人生命系統的一部分,疾病過程應在系統中醫學的指導下根據以上原理去理解與把握。
非加和原理與元整體原理強調了人的整體性,認為人的整體性能不可從其部分或部分之和來解釋,以及要遵循人的分化發生機制和元整體特性來認識和調理人的健康與疾病。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基本特徵,在診療疾病的過程中應將人的生命視為整體,由整體分化出各個部分,病變即為整體中所發生的異常局部反應。因此,疾病過程首先建立在病變的人這一整體之上,應在人的生命這一整體層面去把握疾病過程,同時關注環境在人疾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疾病認識方面,中醫學認識到的病因如六淫、七情內傷、內生邪氣等都不是特異性致病因素,其屬性與人的系統質——正氣的性質相對,病機、病證都是系統質異常的不同層次、不同環節的異常功能態。
“天生人”原理是對於天人關係的概括,認為人是宇宙(天)分化而生的子系統,在天人一體的整體觀指導下應將人的生命置於自然與社會背景中,關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對於人和疾病過程的影響與作用。中醫學早已認識到了“天生人”的事實和規律,例如五運六氣、子午流注等自然與生理理論,以及六淫與疫癘之氣致病等病理學說。
有機性原理是指相互作用使系統有機化,強調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在有機性原理指導下,中醫學強調從整體視角來把握人的生命過程,再對此過程中出現紊亂的環節進行識別,以此為據進行整體的調整,而不是將某一環節從整體的生命過程之中割裂出來進行研究。病變的本質是關係失調,如基本病機中的陰陽失調、氣機失常等,過程與環節是關係實在在時間維度的體現,功能與屬性則是關係實在在空間維度的體現。在疾病過程中,既有病因、病機、發病、病理等環節要素,又包含著功能的紊亂與疾病屬性的變化,如此相互作用、相互關係形成系統化的網絡,網絡節點之間彼此影響共同推動和維持疾病的發展與演變。因此,對於疾病過程應在功能、時間和空間的多維關係上去理解。
功能性原理是指人的生命是物質、能量、信息運化系統,運化功能是根本屬性,它形成並調控結構;人的病變在本質上首先是功能性的,功能變化的逐步累積最終導致機體形態結構的實質性病變。疾病過程實則囊括了機體從無病狀態到功能紊亂最終導致形態結構改變直至疾病結束的整個過程。與西醫學重視解剖的形態結構相比,中醫學更加關注人體功能即“氣”的運動,將氣之升降出入視為生命活動之機,與人體的生、長、壯、老、已和生命的生、長、化、收、藏密切相關。病證所呈現出的表現以中醫四診信息的形式被獲取,以辨別疾病的功能態,即陰陽、寒熱、虛實等,從而推斷疾病過程中的功能失常。在疾病過程中,功能狀態的改變是疾病在發生之前能夠通過症狀、體徵等外在客觀表現予以捕捉與體察到的,此時也是預防疾病發生以達到治未病目的的關鍵時機。
有序性原理與自主性原理強調人的生命健康是穩定有序的,發病與愈病是生命過程中有序性的自主調理效應。與西醫學殺菌、抗病毒、基因敲除等對抗性治療手段相比,中醫藥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起到的是調理性作用,通過調動機體自主性以逐步提高其有序性,例如通過調動人體之氣的正常流轉以驅邪外出而使陰陽自和,從而促使疾病趨愈。
✦✦
03
系統中醫學視域下
基於脈象系統認識疾病過程
系統中醫學視域下認為疾病是整體意義上人的病變,其中包含了人體與自然環境失調、臟腑組織間功能失和、局部與整體、心理與軀體等方面,具有多參照系、多變量、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特點,因此臨床診療時需要對患者的體質、個性,外感和內傷病因、病機,病機演化、病證等層次進行逐一剖析。
系統辨證脈學將系統科學納入脈象研究中,認為脈象是一個複雜的信息系統,其對於疾病過程中的任何環節或層次都有客觀的表徵作用;脈象信息可分化為多種物理性質,系統辨證脈學運用中醫學、認知心理學、現代信息學和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將複雜的脈象系統分化出25對單一屬性脈象要素。以系統中醫學理論來分析脈象要素及要素髮生的內在機理、脈象要素之間的關聯與邏輯關係和表徵疾病發生髮展的病因、證候、病機及西醫疾病的客觀“證據鏈”,同時分析整合脈象系統所表徵的機體狀態和層次,可全面認識整個疾病過程(如圖)。
脈象系統的概念及意義
脈象系統是多個脈象層次或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構成的體系,能夠表徵人的體質、個性、心理狀態等,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的脈象集合。在病理意義上,脈象要素如寒、熱、稀、稠、枯、榮等既能夠表徵疾病過程中的個別現象(如某一症狀、體徵、病位等),也可表徵疾病的重要病機側面(如病性之寒熱、津液之盈虧等),即脈象要素可反映機體功能或結構失衡的點、段或側面;當具有內在聯繫的不同脈象要素組合構成不同的脈象系統時,便可表徵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側面和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根據不同階段、側面和類型的脈象系統所表徵的中醫學意義,則可回溯整個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以及判斷疾病發展趨勢與預後。
系統科學認為系統中的組分都按照系統特有的方式彼此關聯在一起,當系統的元素數量多且彼此差異不可忽略時,不同的部分分別按照各自的組織模式整合,形成若干子系統,而子系統對母系統具有相對獨立性。脈象系統亦是如此,其可分化出不同層級的子系統。系統中醫學首重“人”這一整體,在診療過程中應首先立足於人的生命這一整體基礎上。人的先天性本質從軀體結構和心理精神層面分為體質和個性兩方面。此外,外界環境對疾病過程也會產生相應影響,如自然界氣候異常變化所形成的六淫之邪、外界刺激作用於人體所引起的情志變化以及勞逸、飲食情況等均可在脈象系統中所顯現,可依據系統辨證脈學中的外感六淫脈象系統、七情內傷脈象系統、勞逸所傷脈象系統和飲食不節脈象系統加以判斷。
基本病機是疾病過程中具有共性的病理發展過程,機體正邪交爭所形成的邪正盛衰和隨之導致的陰陽失調、精氣血津液失常亦可出現相應脈象系統。當疾病發生後對人體某部分或全身造成影響時,可導致脈象中脈體、血流、血管壁、脈搏波在相應脈位出現該疾病脈象特徵,進而形成該種疾病的脈象系統,同時疾病的證、症狀、體徵也會形成相應脈象系統。通過脈象系統這一人體子系統所顯現的特性,可表徵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各方面變化,以最大程度上認識整個疾病過程。
疾病過程中的縱向網絡即疾病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層次性
層次是系統由元素整合為整體過程中的湧現等級,複雜系統從元素性質逐步湧現出不同層次,由低到高逐步整合發展,最終形成系統的整體層次。疾病過程中的各層級關係構成了疾病過程的縱向網絡,在複雜系統中,層次提供了一個參照系,而通過脈象系統所獲取的信息應首先明確是在哪個層次上。脈象系統最基本的層次是脈象要素,最高層次是整體脈象,中間還存在不同的脈象層次,各個不同層次的脈象系統與病變層次具有相對固定的關係。無論是具體的病因、病位、病機、病機演變或是西醫疾病等都有固定的脈象要素集合即不同層次的脈象系統與之對應。
從疾病發展過程來看,病因過程分為始動病因與持續病因兩個層次。始動病因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最原始原因,其致病性多是短暫的,隨著疾病發生而消失;持續病因是疾病過程中持續作用於機體的致病因素。如由於人的個性體質從出生起就伴隨著個體長期存在,勞逸失調、衰老等為漫長而持久的過程,因而在病因脈象系統中,個性體質脈象系統、勞逸失調脈象系統、衰老脈象系統和七情內傷脈象系統中的憂思、悲傷脈象系統所呈現的常為持續病因特徵;而外感六淫脈象系統、飲食不節脈象系統與七情內傷脈象系統中的憤怒、驚恐脈象系統所呈現的多為始動病因特徵,其存在時間距發病時間較近且作用短暫。始動病因與持續病因亦可相互交織形成病因網絡相互影響,此時應從時序性角度出發以釐清兩者關係。由於疾病過程極其複雜,牽涉局部和全身的各個層次,因此亦形成了多層次的病機理論,由高到低依次為基本病機、系統病機、類病病機、疾病病機、證候病機、症狀病機,同時疾病本身、證、症狀等要素亦可形成與之對應的脈象系統。
在脈診過程中不同的脈象信息同時湧現,在獲取到脈象系統所展現出的病因、病機、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所代表的不同信息時,應結合中醫理論以釐清不同的層級關係。例如感冒咳嗽患者,通過脈診發覺其脈象系統中同時兼具上、進多退少、高太過深不及、寒、細、遲、浮、剛、斂的脈象特徵,那麼如何通過所獲取的這一系列單一脈象要素構建起疾病框架?這就需要結合患者四診信息、中醫學理論以及各脈象要素的表徵意義、各層級脈象系統特徵來綜合判斷。將獲取的單一脈象要素升維至脈象系統中的不同層級,其中上、進多退少、高太過深不及為氣機上逆脈象,寒、細、遲為陰偏盛脈象,上、浮、寒、剛為外感風寒脈象,寒、剛、斂為兼有肌表外束、經氣不利脈象;外感風寒脈象系統表徵病因,氣機上逆脈象系統表徵氣逆上壅而致咳嗽,陰偏盛脈象系統表徵機體內有寒象,兩者代表陰偏盛與氣機上逆的基本病機,肌表外束、經氣不利脈象系統表徵症狀病機,可揭示感冒肌肉痠痛的臨床症狀,如此便將單一脈象要素上升歸類於各層級的脈象系統中,再結合中醫理論整合起疾病的層次框架。但在多數情況下,患者來診時病情的初發階段已過,此時常包含諸多衍化脈象,如若上例中還出現稀、滑、來怠去怠的脈象,尺脈顯著且較為活躍,說明下焦蓄水且新近發生,此類水溼泛溢於下焦脈象系統即為由疾病所衍化,表明患者在此前基礎上由於外感風寒導致水液運化失職從而出現下焦蓄水,患者可出現小便不利的症狀。
疾病過程中的橫向關係即疾病過程中各層次及要素的時序性
恩格斯指出“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系統科學理論認為其明確了系統是永遠與時間聯繫在一起的,具有時序性。在疾病過程中,病因、病機和疾病的發生演變都是連續且隨時間變化的,把握疾病發展的時間順序對於回溯病因病機、回顧疾病的產生髮展以及判斷疾病的進展和預後至關重要。脈象系統中疾病的脈象特徵與疾病之間存在三種時間關係:疾病的脈象先於疾病出現,疾病的脈象與疾病同時存在,疾病的脈象在疾病過後長期遺留。
疾病在出現臨床症狀前,機體的氣血陰陽平衡穩態已被打破,此時脈象系統中已開始顯現出某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的相關特徵,如具有某些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在尚未發病時便帶有某些遺傳病的特徵,此時疾病脈象即先於疾病出現;當疾病發生伴隨著相應脈象的改變,脈象系統中包含著疾病的相應脈象特徵,此時疾病脈象與疾病同時存在並隨著疾病的變化而變化;在疾病發生後如某些心理創傷後、手術後等,雖患者已病癒,但其過往的心理創傷、手術後缺如處的脈象特徵亦可以在人體脈象系統中長期遺留。以上三種時間關係,決定了脈象系統中所呈現的脈象特徵對疾病過程的認識有回溯與預見的雙重時間屬性。
與中醫學理論相結合,根據脈象系統中各脈象層次與要素所呈現脈象特徵的活躍程度,可推斷疾病過程中的時序性。機體新近發生的變化在脈象系統中表現出最為活躍的特徵,且隨時間推移活躍程度逐漸降低。一方面是病因過程,往往時間久遠卻於脈象系統中長期存在的、活躍程度較低的脈象特徵所呈現的是病因過程,既包括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飲食勞逸等因素,又包含了在診療過程中常常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個性、體質及心理因素,而不同的個性、體質與心理狀態都有其多發的疾病類型,故個性、體質以及異常的心理狀態往往是疾病發生以及傳變的最根本原因所在;另一方面是病機過程,依次為基本病機、衍化病機,而病理產物、病理結果等的脈象特徵常發生在最後且表現較為活躍。
例如一週圍性面癱患者,其脈象中沉、細、澀、動的鬱悶不舒脈象是活躍程度低的整體脈象背景,寸部血管壁外側緣剛、斂、寒的外感風寒脈象較為活躍,又於左關部呈現出極為活躍的熱、凸、稠、動的憤怒脈象特徵,以及寸上熱、剛的氣逆脈象特徵,據此綜合分析後推斷:患者由於長期情志鬱悶不舒存在氣機運行不暢為持續病因,近來頭面部感受風寒之邪和生氣憤怒為始動病因,基本病機為氣滯感寒,衍化病機為生氣惱怒而導致氣機上逆、鬱而化火生痰,氣血上逆頭面發為面癱。由此可見,在系統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根據脈象系統中各脈象層次與要素所呈現的脈象特徵的活躍程度可回溯疾病過程中各個重要責任環節,從而有利於針對複雜多變的疾病過程選取重要節點以施治。
通過對脈象系統中各個脈象要素、脈象層次之間的因果、演化、並列、時序等的脈絡進行梳理,不僅能夠系統回溯疾病的整個過程,同時還能對處於亞臨床狀態的患者進行預判。在疾病出現症狀或被察覺之前,機體氣血陰陽的平衡已被打破,機體的功能態已出現紊亂,脈象系統中已顯現出有關病因、病機的相關特徵,但尚未出現疾病症狀以及機體實質性改變的特徵,此時便是治未病的最佳時機,即從病因、病機的初始過程階段對機體狀態進行調攝,恢復氣血陰陽平衡,預防疾病發生。如炎熱夏季時患者整體脈象系統中若出現熱、數、高太過深不及、稠、滑且雙尺脈枯、動的感受暑熱之邪的脈象,即使患者外在表現正常,也應首先清暑滋陰,以防中暑的發生。通過脈象特徵預判疾病發生、發展的趨勢,既有助於治療後療效的觀察與判定,更有利於推進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理唸的實施。
一鍵關注 購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