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固本補短板 提質增效惠民生——打造武漢協和醫院託管“江夏樣板”

強基固本補短板  提質增效惠民生——打造武漢協和醫院託管“江夏樣板”

醫院實景

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江南醫院)始建於1958年,2016年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全面託管,2018年被湖北省衛生健康委核定為三級綜合醫院。醫院開設33個病區,43個臨床醫技科室,開放床位1200張,日均門診量2000餘人次,醫院連續九屆十九年被武漢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2020年,醫院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


醫院始終秉承“仁愛至上、生命第一”院訓指引,補短板、強弱項,近年來在醫療技術、醫療質量、學科建設、學術氛圍、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顯著提升,實現了從“速度”向“效益”,從“數量”向“質量”,從“立院”向“強院”的轉變。

2020年9月8日,醫院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稱號

黨建引領  精準施策

堅持黨建引領,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醫院通過規範黨委會、院長辦公會議事規則,充分發揮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藥事管理等專業委員會的集體智慧,為黨委提供專業性、技術性的輔助決策支持。

按照黨管幹部、黨管人才原則,醫院堅持在全院開展“優秀管理團隊”評選活動,對由紀委對排名靠後的3個部門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年度目標考核績效定為最低檔,排名是幹部職務調整、免職的重要依據之一。

培育黨建文化,打造黨建規範工作體系。醫院打造“1·5·8”黨建文化體系,促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1”即積極踐行“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有溫度負責任的高品質醫療服務,全力打造群眾滿意、員工幸福的武漢南部最高水平醫學中心”這一初心使命;“5”即五種文化,打造“不看病就看書,不聽診就聽課”的學術文化,“人民醫院多擔當,人民群眾少擔憂”的責任文化,“同一個協和,同一個追求”的協同文化,“江南有所呼,協和必有應”的託管文化,“大手牽小手,江南一家親”的家園文化五種文化體系;“8”即大力實施黨建業務深度融合的“八個雙”舉措,黨建學科“雙一流”,實現雙發展;支部科室“雙夯實”,實現雙聯動;黨員骨幹“雙培養”,實現雙儲備;行風管理“雙下沉”,實現雙提升。

創新黨建舉措,讓黨建品牌更接地氣。醫院持續開展“黨政領導班子聯片點”活動,由院領導帶領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分組、劃片深入對口臨床科室,每年不少於4次,通過多種形式聽取意見、徵求建議,以問題為導向及時瞭解掌握臨床實際問題和需求,做到即知即改,化解問題在基層。近3年來,醫院先後開展調研百餘批次,及時解決臨床實際問題200餘項。上聯協和,下聯基層醫院社區,打造“紅色醫聯體、分級診療惠百姓”等黨建品牌,讓黨建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援引武漢協和醫院管理經驗,持續開展黨政聯片點調研製度,院領導班子深入臨床一線,聽取群眾聲音,以問題為導向,發現問題、解決難題在基層


黨政聯片點調研(夜查房)

融合發展  提升實力

引協和智慧,釋放動能。託管7年來,醫院已有千餘人次參加武漢協和醫院戰略發展研討會、行政管理培訓班等,管理人員赴協和輪訓,引進協和先進成熟管理經驗。醫院先後有30多個專業學科加入國家、省、市專科聯盟建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被評為“全國健康管理示範基地”。2022年醫院成功獲評10個市級重點(建設)專科,全市排名第一;2023年,有7個科室申報省級重點專科,最終5個學科成功入圍,學科建設取得的新突破。


集協和力量,凸顯效能。2018年11月,醫院被湖北省衛計委評定為三級綜合醫院,體現出託管帶給醫院綜合實力提升。醫院以區域死亡率高、外轉率高的疾病為重點,強化技術和人才支持,提高腫瘤、心腦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減少跨區就醫。在協和醫院的大力支持下,醫院自2016年12月18日開展第一例心臟介入診療至今,已成功完成各類介入診療2300餘例。其中,腹腔鏡下肝腫瘤切除術、膀胱癌根治術、急性腦梗死支架栓取術、冠狀動脈支架置入等多項新業務、新技術實現了江夏區零的突破。

展協和招牌,滿載才能。近年來,醫院招錄引進高學歷、高職稱優質人才36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碩士研究生120餘人,為醫院快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引進人才晉升及聘任不受崗位職數的限制;對引進的博士和學科帶頭人提供安家費30萬,並將引進人才的安家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建立“高層次人才專項基金”。同時,醫院選派現有業務骨幹赴協和醫院進修學習,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醫院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激勵制度,近年來,成功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5 項、省市級科研項目 32 項,發表學術論文 315 篇,其中,以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 SCI 論文42篇。

師少軍院長調研醫院靜配中心建設


科學管理  提質增效

以調整收入結構為目標,確保運營管理規範化。通過醫院信息化建設,持續對醫療質量、成本控制等進行實時監控,提升醫院整體效益;增加對新技術新業務的激勵,改善收入結構;調整控制科室藥佔比、耗佔比等。

以提高醫療質量為核心,確保運營管理精細化。醫療質量是三級公立醫院的核心任務。醫院通過調整醫療質量控制、合理用藥等指標,實現了科學管控醫療質量和確保醫療安全;通過對門診次均費用和住院次均費用的考核,提升改善醫療服務效果。

打破“大鍋飯”傳統,落實多勞多得。醫院採取職能部門月度績效考核與優秀管理團隊考核結果掛鉤,分為A、B+、B、C四檔,同時要求各部門制定科內二級分配方案,打破“大鍋飯”傳統,績效改革導向多勞多得。

建立多維度考評機制,正向激勵引導。醫院從醫療技術、學科人才、科研教學、重點專科四個維度,對手術科室、非手術科室和醫技科室制定客觀操作性強的學科評估標準,並根據學科評估結果,劃分A+、A、B、C四個層次,每年對各類學科給予專項激勵,促進學科科研創新能力、醫療技術、醫療服務的整體發展。同時,通過對醫務人員的工作績效進行量化評價和多維度分析,在工作量考核上加大對核心工作量的激勵力度,鼓勵科間協作,對重點專科、科研課題等設置單項績效獎勵。

惠民利民  分級診療

作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母嬰友好醫院,醫院抓住信息化建設契機,不斷簡化看病就醫流程,推進無卡就醫、預約掛號、分時段診療等便捷舉措,為患者提供在線支付等服務,讓患者整個就醫過程更加便捷、高效。同時,醫院重視醫療服務質控管理,不定期組織人員對窗口、導醫等點位工作人員開展醫療服務態度培訓、考核,使他們更加關注患者的需求,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醫院探索建立了“協和專家工作室”,請協和專家團隊“扛旗子”,持續開展“百名協和專家進江夏”系列活動,先後有24個專業的近百名協和專家在醫院開啟常態化門診、疑難手術帶教、教學查房及會診服務,讓在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家門口”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的同時,為醫院培養一批“帶不走”的人才。

借鑑協和託管經驗,醫院援引協和管理模式和技術資源,逐步建立起“以協和醫院為龍頭,協和江南醫院為樞紐,以鄉鎮衛生院為基礎,延伸至村衛生室的上聯省部屬醫院、下聯基層醫療機構”的立體分級診療模式,與區屬9家基層醫療機構建立緊密型醫共體,精心挑選政治素養過硬、業務能力強的學科骨幹派駐醫共體單位擔任業務副院長,力爭一名業務骨幹派駐,帶動一個學科、帶活一家醫院,通過技術與管理的持續輸出,最終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區,疑難雜症協和專家來“把脈”的區域醫療格局。醫院還對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提供免費進修和專業技術培訓,不斷提升江夏區整體醫療技術水平。

從2016年起,醫院不斷完善心電、影像、檢驗、超聲及消毒供應等五大共享中心建設,讓患者就近檢查,同步影像結果到醫院,醫院可遠程診斷出結果,使患者就醫實現“最多跑一次”。

今後,醫院將朝著建設成為武漢南部綜合實力一流、品牌專科特色突出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目標不斷前進。

師少軍院長

文: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師少軍

編輯:張昊華

審核:張士國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