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充軍備競賽如火如荼,後續或轉向用戶實際體驗

快充軍備競賽如火如荼,後續或轉向用戶實際體驗

日前,realme副總裁徐起在社交媒體透露,稱使用240W快充兩月後的真我GT Neo5,最大電池容量依然保持在100%的狀況。而這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許多用戶對高功率快充機型的擔憂。事實上,目前在網絡中進行搜索就不難發現,已經很少有用戶擔憂快充機型的電池健康問題了。

如今,快充作為能夠直觀提升用戶體驗的技術,已然成為了智能手機產品的標配。事實上,隨著性能、屏幕、影像等配置的不斷升級,電池容量與續航時間一直以來也是手機用戶幾乎繞不開的痛點。但在電池技術沒有顛覆性的進展前,快充技術的應用在電池容量、充電時間、續航時間中獲得當下幾乎最佳的平衡點。

但大家必須知道,目前標稱100W、120W、150W、200W的各類快充方案,實際上指的僅是最高充電功率。而手機在充電時,並非一直以最高功率進行充電,通常會是逐步提升充電功率、直至達到最高功率、逐步功率充電和涓流充電這幾個階段,並且受制於溫度等方面的因素,想在充電過程中始終保持最高功率目前也並不現實。

首先,我們不妨來簡單回顧一下快速充電技術的由來。其實早在功能機時代,USB IF(USB Implement Forum)就曾為便攜式設備使用USB接口充電制訂了一套標準。後續隨著技術的進步,USB IF又根據需要制訂了USB PD(Power Deliver)協議,這套充電標準與技術也是當前主流的公有快充協議之一,其功率最高可達100W,而且USB PD協議不僅可以用於手機,在筆記本電腦、顯示器等設備上也頗為常見。

所謂公有,是指這套技術和協議是完全公開的,第三方廠商可以根據這些來生產各類配件。而與其對應的,則是第三方廠商專利的技術協議,並且在沒有獲得相關授權前,其他廠商無權根據私有協議和技術來生產對應的產品。

在智能手機逐步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的2013年,高通方面提出了首個快充技術Quick Charge,如今其已進化到5.0版本,最高功率可達100W,與USB PD協議相當。但需要注意的是,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高壓低電流到動態調整兩個階段,同時也是當前快充技術的主要設計思路之一。

此外,聯發科方面同樣也有推出相應的快充技術MTP Pump Express,並且也已進化到3.0版本,而其原理則與高通的Quick Charge大致相同。雖然目前最高充電功率僅為34.8W,但勝在實現成本更低、也更具性價比。

而另外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便是信通院與快充聯盟合作推出的融合快充標準(UFCS),這是一套基於《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範》、類似USB PD 3.0的策略,通過多檔調壓來實現不同功率的輸出,最終實現200W或以上充電功率的通用協議。但同時這也是一個充滿了妥協痕跡的協議,試圖強行彌合各家利益分歧的結果,也使得其目前並不那麼常見。

除了公有協議外,目前各大手機廠商所使用動輒百瓦、200W的快充協議,則通常都採用的是私有協議。例如華為就有一套自己的快充協議和標準,FCP(Fast Charge Protocol)協議和SCP(Super Charge Protocol)協議,其中FCP最高充電功率為18W,SCP協議最高則可達到66W。

早年間伴隨著“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的宣傳語,也讓OPPO的VOOC閃充被大量消費者所熟知,其原理則是低電壓、大電流,並加入了多重安全保護功能。當前VOOC閃充已經進化到了SuperVOOC,充電功率更是已經達到了240W。此前曾有消息稱,OPPO方面已經在測試最高可達300W的SuperVOOC快充方案。

vivo方便目前使用的是SuperFlashCharge技術,最高充電功率已達200W,其採用了雙電芯、超薄極片電池、三路電荷泵充電方案。而小米方面隨著澎湃P1芯片的亮相,得以率先實現了單電芯最高120W快充,到小米13 Ultra上,則配備了能夠實現單電芯及雙電芯均超百瓦快充的澎湃P2芯片。

在有線快充以倍數級高歌猛進之時,無線快充同樣也不斷進展中。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早期曾推出“無線充電”標準Qi,但這個標準的最高充電功率僅僅只有15W。但隨後包括小米、OPPO、vivo,及華為在內的頭部品牌,均私有協議的基礎上大幅提升了無線充電功率,當下幾乎所有手機的無線快充最高已可達到50W。

對於對無線充電這種方式來說,50W的最高充電功率已經足以應對日常應用中的大多數場景。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無線充電面臨的重大挑戰依舊還是散熱,並且這一點從諸多高功率無線快充充電器都標配主動式散熱方式就不難發現。

在聊完如今快充技術、標準,以及協議後,我們再來看看安全方面。事實上,早年間用戶對充電安全並沒有特別明確的認知,直到三星某款機型出現相關問題後,也受到了外界的眾多關注。

當前大多數快充技術都採用了智能溫控、過壓保護、過流保護、短路保護等安全保護措施,會在溫度過高時降低充電功率或切斷充電電路,以充分確保電路安全。

而對於使用快充會損耗電池的這個說法,其實當前手機所使用的鋰電池全壽命週期約在充放電1000次左右。但請注意,這個“次”是指完全放電到充滿電的過程,實際在使用中由於種種原因,不太可能將電池完全耗盡後再充電,所以即使是按一天一充來計算,手機電池的使用壽命也大約在兩年半以上。因此手機即使是每天都在進行完整的充放電過程,都能使用如此長時間的情況下,“傷電池”一說顯然很難站住腳。

但隨著手機快充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技術的發展顯然是有邊界的。當一項技術進化到一定程度後,花費更多成本卻可能只能獲得極小的提升。以配備了200W快充的iQOO 11 Pro為例,其充滿電的時間約在9分鐘左右,但這款機型適配的充電器看價格為439元,而vivo的120W快充充電器售價則是199元。在快充功率提升80W的情況下,充電器的價格已經翻倍還不止了,再對比vivo 80W快充充電器169元的價格就會發現,充電功率的提升越到後面成本顯然就會越高,更何況這還僅僅只考慮到了充電器這一端。

所以當快充峰值功率能夠達到300W時,即便手機的充電時間有望進一步縮短,但相關配件的價格則可能會繼續翻倍。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多少用戶會選擇呢?

此前我們三易生活曾提到一個觀點,那就是在300W快充方案出現後,整個手機行業可能會轉向追求更短的實際充電時間,或是更高的平均充電功率。並且至今我們也依舊認為,只有追求用戶實際使用體驗的提升,無疑才是更健康、更能夠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發佈八個月後功能仍然缺失?數碼產品的認證窘境

這個問題,對於數碼產品來說其實並不鮮見。

可能會毀滅唱片業,唱片巨頭恐懼生成式AI

利益相關的唱片巨頭,豈有無視AI音樂的道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