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諸侯,燕趙齊為何第一時間就反了?

公元前206年五月,項羽剛從關中回到彭城,齊、趙、燕三地就打起來了。我們從北往南,來看看燕地、趙地、齊地的情況。 

項羽將燕國一分為二,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立燕將臧荼為燕王。遼東王韓廣據有燕地東部右北平、遼東、遼西三郡,建都無終,人口減少一半以上。燕王臧荼據有燕地西部廣陽(漢初拆分出涿郡)、上谷、漁陽三郡,建都薊,這是對他追隨入關最好的獎賞。

燕國地方大,但人口很少。戰國時燕國定都薊(今北京市),秦滅燕後有六個郡,除薊城所在的廣陽郡,其餘五個都是人口稀少的邊郡。戰國後期燕趙大戰,燕國屢遭大敗,人口一直呈下降趨勢。秦朝時烏桓、匈奴連番入侵燕國北方,擄掠人口財貨,燕地人口進一步減少,總體還不如中原一個大郡人口多。

圖-臧荼的燕國和韓廣的遼東國

韓廣本是趙國人,曾任秦朝上谷郡某縣令史(官職十五品)。陳勝的部將武臣建趙國,自稱趙王,韓廣便去投奔。對燕國比較瞭解,趙王武臣便派他率軍北上,燕國郡縣望風歸服,燕地大定。

韓廣自稱燕王,迅速平定燕地,並非用兵如神,因為燕人最大的敵人是烏桓、匈奴,若韓廣能幫助燕人抵禦外敵,燕人當然歡迎。

臧荼是韓廣的將軍,是燕國實際兵權掌控者,奉韓廣之命率軍兩萬南下救援趙國的鉅鹿。臧荼從鉅鹿之戰起就追隨項羽,後來入關中,封燕王。

遼東王韓廣雖然不用去遼東地廣人稀之地,卻必須離開薊都(燕國舊都)去右北平郡的無終,他怎會咽得下這口氣。由於早前建立燕國的過程氣決泉達、一氣呵成,後來又統治燕國兩年,韓廣早已傲世輕物、目空一切。

當臧荼率三萬多人馬北上燕國,韓廣還是提前率軍撤出了薊都。不過大部分城邑都被韓廣搬空了,除了山裡的百姓,幾乎都是空城。韓廣的如意算盤是,等臧荼分兵去控制三個郡廣大的地盤,便立刻起兵奪回薊都。

然而韓廣太小看臧荼了,征戰兩三年,臧荼和麾下將士不但身經數十戰,自信心也爆棚了。臧荼當然沒有分兵去控制廣大的封地,而是直接開赴韓廣的新都無終。

燕王臧荼大概只用了兩三個月,就平定燕地,殺了遼東王韓廣。

燕國的局勢朝項羽有利的方向發展,趙國和齊國的形勢卻反過來了。項羽將趙國一分為二,太行山以西是代王歇,以東是常山張耳。

圖-趙歇的代國

項羽徒趙王歇為代王,據有太行山以西的代郡、雁門郡、雲中郡,建都代。立趙將張耳為常山王,據有太行山以東的邯鄲郡、鉅鹿郡、恆山郡,建都信都,改名襄國(今河北邢臺)。立趙將陳餘為南皮侯,建都常山國鉅鹿郡的南皮,領三縣。

入關前的六王當中,項羽最想殺的當然是楚懷王,但最恨的必然是趙王歇。鉅鹿之戰,項羽拯救了趙國,是趙王歇的救命恩人。但戰後趙王歇立刻就遷都信都,帶走了一萬多軍隊,不肯派軍隊隨項羽南征章邯。項羽和章邯對峙的數月中,趙王歇在李左車等輔佐下,實力迅速膨脹。當項羽迫降章邯,並開始西進關中,趙王歇趁機填補空缺,幾乎佔據大半個趙國。

趙王歇徒代國後,他的三個郡可謂是阽危之域,有一半土地在匈奴人的控制下,危急存亡。

項羽和章邯對峙過程中,友軍當中數張耳的兵力最盛,而且張耳還派司馬卬和申陽翻越太行山,從背後攻擊章邯,建丘山之功。項羽軍團入關中的過程中,張耳的兵力僅次於項羽,是友軍中實力最強的。

不過為了牽制張耳,項羽又封與張耳反目的陳餘為南皮侯,從張耳的領土上挖出三個縣。

項羽分封諸侯後,李左車力勸趙王歇,先去代地就國,等待機會南下。

代國的機會很快就來了,在南皮只有三個縣的陳餘,憋了一肚子氣。他把張耳當親爹,心甘情願讓張耳兼併兩萬多軍隊,並以此為基礎迅速擴張。結果張耳把陳餘當養子,絲毫不見有福同享的意思,兩人再無迴旋的餘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圖-張耳的常山國

陳餘的南皮城緊鄰距齊地濟北郡,當時齊王田市派人聯絡陳餘起兵反張耳,願意提供部分糧草輜重,一起推翻項羽的分封。陳餘則立即派人北上聯絡代王歇,雙方一拍即合,南北夾擊張耳。陳餘借道齊國,南下從平原津渡黃河,打了常山國守軍一個措手不及。代國的軍隊在李左車的指揮下,更是神鬼莫測,高歌猛進,幾個月後代王歇重奪趙地,常山王張耳南逃到劉邦營中。

項羽將齊國一分為三:齊國、膠東國、濟北國。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立齊將田都為齊王,據有齊郡,建都臨淄。立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據有濟北郡,建都博陽。

齊國自春秋齊桓公起就有五都制度,鼎盛時期的五都是:中都臨淄,東都即墨,西北都高唐,南都莒,西南都平陸。五國伐齊時期,齊國只剩東都即墨和南都莒附近區域,後來田單復齊,齊國收復了中都臨淄、東都即墨、西北都高唐,也永久失去了南都莒和西南都平陸。

南都莒給了楚國,換取楚國不干涉齊國復國,西南都平陸被魏國和魯國瓜分,不過平陸建都時間不長,本來也是為了滅宋才建的。總的來說齊國復國後,還是恢復了大半個鼎盛齊國,一直保持到秦國滅齊國。

戰國最後五十年,齊國沒有派出一支軍隊走出國門。齊國坐擁漁鹽之利,國泰民安,歌舞昇平。民間吹竽鼓瑟,鬥雞賽狗,盡是驕奢淫逸之風,與戰國之勢諸侯龍爭虎鬥的形勢完全不同。可以說人口眾多,經濟繁榮,一片興旺。

秦國滅齊國,幾乎是一戰而下,對齊國人口和經濟影響不大。齊王田儋和齊王田市經營幾年之後,齊國的軍事與經濟實力接近戰國末的水平,而齊國的南面就是項羽的西楚國。

臥榻之側怎能有此等強國,項羽便把齊國一分為三。當初秦滅齊後,大致按照齊國固有三都,分成濟北郡、臨淄郡、膠東郡,項羽同樣延續這個架構,將齊國分為濟北國、齊國(臨淄郡)、膠東國。

以人口和經濟實力而言,齊國>濟北國>膠東國,齊王田市改封膠東王后,綜合實力不如原來的1/3。 

圖-齊國一分為三

新的齊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東走的速度很慢,一路收容散兵遊勇。從四月到五月,兩支隊伍先後進入濟北國。

濟北國的都城博陽,位於泰山以南,戰國時魯國地盤。秦朝將魯國一分為三,主要區域是薛郡,北部劃分給濟北郡,東部劃分給琅琊郡。

濟北王田安定都博陽,與臨淄之間隔著泰山、魯山,兩山之間的孔道過於險峻,春秋戰國齊魯動兵,多繞行泰山西側走。濟北王田安宣佈濟北國各城邑守將原地就任,城頭換一面旗幟,田安打算用懷柔的手段,逐漸控制濟北國。

田安只有一萬多人,但他的濟北國與膠東國中間還隔了個齊國,高枕無憂。齊王田都就沒這麼幸運了,他想就任齊王,就必須趕走齊王田市和齊相田榮,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立二王。

齊王田都率三萬餘人馬沿著濟水東進,一路經過濟北國的盧縣、歷城、於陵等重鎮,沒有任何齊軍干涉。大軍抵達於陵,齊王田都得到消息,齊王田市與齊相田榮已經離開臨淄,正在去即墨的路上。根據騎哨親眼所見,一路車水馬龍,至少有幾萬人。

齊王田都順利來到臨淄城下,一半人馬入城,一半駐守城外,互為犄角。 

田都是齊王田儋(齊王田市之父)派去救援鉅鹿的,是第一批趕到鉅鹿城下的諸侯軍。項羽率軍開赴鉅鹿後,田都一直非常配合,再加上他有三萬多人馬,項羽認為田都趕走田市如拔丁抽楔,難度不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再加上西楚國都城彭城距齊國也不算遠,項羽還可派兵增援。

然而齊王田市可不是燕王韓廣,在兩個叔父田榮和田橫的輔佐下,趕走了田假、田安等齊國宗室,厲兵秣馬,實力與日俱增。

兩天後齊相田榮之弟將軍田橫率五萬餘大軍殺來,田都仍城裡城外結成互補陣型。誰也沒料到,當田橫發動攻勢,城外的田都軍一部就反戈一擊,自相殘殺起來。

田都在城頭上看得目瞪口呆,駭然失色,但也不敢打開城門迎戰。

也就一炷香功夫,城外田都軍大多數人選擇投降,丟下兵器伏在地上等待被俘。

田都正不知所措,忽然對方陣內一陣震天歡呼聲傳來。田都側頭看去,只見臨淄一座城門打開,一個熟悉的身影策馬率眾而出,一路上丟掉頭盔和長槍,顯然是去投降了。

接著田橫軍如潮水般湧入臨淄,田都到這一刻才明白,為何趙王歇可以死守鉅鹿,他田都卻一刻都守不住臨淄。兩年前齊王田儋派田都率兵兩萬,前去趙國救援鉅鹿,經過鉅鹿之戰、與章邯的攻防戰、入關過程,田都原來的軍隊損失了七八千人,入關後及從關中回齊國的過程中,兵力擴張到三萬餘。田都軍約有2/3不是齊國人,這些人以流寇居多,與田都舊部迅速爆發衝突。當田都看到親信打開城門投降,瞬間明白了,齊國人不想讓外人踏足。

當年五國伐齊、田單復齊後,齊國人痛定思痛,對諸侯國都深懷戒心,以至秦國滅掉六國中的五個,齊國都沒有發兵救援。

膠東將田橫重奪臨淄,齊王田都兵敗被殺,膠東相田榮隨後也重回臨淄。膠東王田市,卻加快速度,帶著數千隨從,向即墨進發。

田榮、田橫是親兄弟,田儋是他們的堂兄,田儋之子田市,關係要疏遠一層。田市雖然年輕,卻看得明白,名義上田市是齊王,田榮是齊相,田橫是齊將,但田榮還有一個小朝廷,齊國大臣退朝後,在田榮的小朝廷上也是大臣。

如今項羽封田市為膠東王,他也知足常樂了,齊國留給田榮,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田榮早就想廢掉田市,苦於師出無名,這回可找到藉口。即墨的將士,誰不知道田榮才是齊國的掌權者,將校多為田榮親信。

田市的王師到了膠東國即墨城外,竟無人迎接。守將早得到消息,關門不納。田榮派人回侄兒田市,卻遭到拒絕。田市只想做個膠東王,不敢惹項羽。

沒幾天田榮便率軍殺了膠東王田市,自稱齊王,以親弟田橫為齊相,統一齊國三郡,恢復到戰國末齊國的疆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