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來了,古人都怎麼過?

五月來了,古人都怎麼過?
“布穀布穀,布穀布穀”,聽見布穀鳥的叫聲就知道,時間已經來到了春末夏初。

明 林良 錦雞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布穀鳥又名子規、大杜鵑,不僅叫聲清脆悅耳,還擁有一款同名花花——杜鵑花。

杜鵑花有紅、白、黃、紫等多種顏色,美則美矣,卻有毒。西晉崔豹的《古今注》中說它:“黃花,羊食即死,見即躑躅不前進。”所以杜鵑花又被叫“羊踟躕”。

清 汪鏞 杜鵑百合圖 局部 淮安市博物館藏

眼下杜鵑花已經進入盛放期,在五一小長假遊山玩水的朋友應該都看到了滿山杜鵑紅的美景。

1959年江寒汀《絕句二首·其二》花鳥圖 局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藏

宣城的杜鵑花勾起過李白的家鄉記憶: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廬山的杜鵑花也俘獲過白居易的芳心:

忠州州里今日花,廬山山頭春時樹。
己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
赤玉何人少琴輪,紅頻誰家合羅褲。
但知爛漫恣情開,莫怕南賓桃李妒。

除了杜鵑,山坡上的虞美人也開得正好。

元 張中(傳)寫生花鳥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傳這種花是虞姬所化,故得此名。在清代一位許姓女詩人的眼裡,它可是比杜鵑還要紅豔:

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
碧血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

亭臺間的鳶尾也抓住春天的小尾巴前來報到了。鳶尾因葉片形似猛禽“鳶”的尾巴而得名,在古代又叫紫鳶、烏鳶、蝴蝶花。

南宋 楊無咎 畫蝴蝶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鳶尾花影搖曳似蝴蝶翩飛:
胡蝶,胡蝶,紫豔翠莖綠葉。
翩翩對舞風輕,團扇撲來夢驚。

其根似高良薑,可入藥。

清 惲壽平 鳶尾 本幅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不留神,院兒裡的月季也已經開得如火如荼。

清 黃鉞 繪時華紀瑞軸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月季之所以叫月季,正是因為它能開好久好久。久到連蘇軾都忍不住感嘆說:

唯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佔四時春。

南宋 佚名 蝶粉花叢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落絮濛濛立夏天,樓前槐影葉初圓。眼瞅著門前的槐樹葉愈發圓潤,立夏就這麼悄然來臨。

清 戴衢亨 繪夏槐八景冊 槐市橫經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

秦漢時期,帝王會在立夏當天穿著大紅色的衣服,乘著大紅色的車車,帶文武百官到京郊舉行迎夏儀式:

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
車服皆赤,歌未明,舞如迎春
——《續漢書》

到了兩宋時期還會賜冰給群臣。

宋 佚名 宮沼納涼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立夏還有給老人小孩稱重的習俗,說是立夏過了秤就不會因為苦夏而消瘦了。後來立夏稱重發展成為一種閨閣遊戲:

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
為掛量才上官秤,稱量燕瘦與環肥。
——清·蔡雲《吳歈》

炎炎夏日雖苦,卻有不少好吃的。比如這正值最佳賞味期的蠶豆:

清 顧洛 蔬果圖 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藏

南方部分地區有吃“立夏飯”的習俗,即用赤、黃、黑、青、綠五種豆子
和白米一同煮成“五色飯”。蠶豆就是製作這種飯的重要食材。

此時的莧菜和薇菜也是應季野蔬。陸游的那句“紅莧如丹照眼明”便是說莧菜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

元 錢選(傳)五蔬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錄了做莧羹的方法:

“莧須細摘嫩尖,幹炒,加蝦米或蝦仁,更佳。”

南宋 馬麟(傳)豆蝶圖 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藏


薇菜就是野豌豆,採一把豌豆尖或清炒或煮湯,鮮美極了!
明 戴進(傳)溪谷采薇圖 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藏

吃完好吃的就要賣力幹活兒了。農諺雲:

立夏三朝遍地鋤,鄉村五月多勤勞。
立夏麥苗節節高,平田整地栽秧苗。

立夏前後,種田人要忙著早稻插秧

明 仇英 耕織圖冊 插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蠶農們則要忙著把春蠶結好的繭送到繭行去賣,這便是所謂的“立夏三朝開蠶黨”。

清 陳枚 耕織圖冊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立夏一週後,五月快過半,5月14日,我們會迎來母親節。

宋 佚名 浴嬰仕女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大多數人會在這一天送給媽媽一束康乃馨,但在我國古代,萱草花才是真正的“母親花”:

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
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元·王冕《偶書》

明 文俶 花蝶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今年的小滿趕到了5月21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

“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民間有“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的說法。那麼這“三車”是指哪三種車呢?《清嘉錄》答:水車、油車、絲車。

元 程棨 摹樓璹耕圖 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藏

每年一到小滿時節,江南地區的人們便會開始用水車灌溉水田。

油菜也已經收割、晾曬、舂打完畢,正要送到油坊用油車榨油。

春蠶不吃小滿葉。

小滿之後,蠶寶寶開始吐絲結繭,人們就要開始忙著用紡車繅絲了。

北宋 王居正(傳)紡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也就是《清嘉錄》中所說的:
小滿乍來,蠶婦煮繭,
治車繅絲,晝夜操作。

南宋 梁楷(傳)親蠶圖 局部 克利夫蘭藝術立博物館藏

枇杷黃後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小滿前後,枇杷和楊梅就都熟了。

南宋 林椿 枇杷山鳥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炎炎夏日,不得來一碗冰鎮楊梅湯?

五代十國 滕昌佑(傳)芳實藏甘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5月26日正值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是佛教的傳統節日浴佛節,浴佛節也叫“佛誕節”。說是釋迦牟尼生時有九條龍口吐清水洗浴佛身,因此每逢此節佛教徒都會舉行浴佛活動。

明 吳彬 歲華紀勝圖之浴佛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月八日佛生日,
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
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
——《東京夢華錄》

宋 蘇漢臣(傳)灌佛戲嬰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明清時期的北京城裡,僧人們還會煮好豆子撒上鹽,然後分給路人吃意為廣結善緣:
四月八日舍豆兒,曰 “結緣”。……先是,拈豆唸佛,一豆號佛一聲,有念豆至石者,至日(四月八日)熟豆人編舍之,其人亦一念佛一豆也。凡婦不見容於夫姑婉若者,婉妾擯於主及姥者,則自咎曰:身前世不捨豆兒,不結得人緣也。
——明·劉侗 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

這樣的五月,你期待了麼?

參考資料:
光明網《二十四節氣之小滿:小得盈滿 吃苦祈蠶》
王厚宇 劉振永《筆精墨妙  賦彩鮮活——清代書畫家汪鏞<杜鵑百合圖>賞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