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布穀布穀,布穀布穀”,聽見布穀鳥的叫聲就知道,時間已經來到了春末夏初。
布穀鳥又名子規、大杜鵑,不僅叫聲清脆悅耳,還擁有一款同名花花——杜鵑花。
杜鵑花有紅、白、黃、紫等多種顏色,美則美矣,卻有毒。西晉崔豹的《古今注》中說它:“黃花,羊食即死,見即躑躅不前進。”所以杜鵑花又被叫“羊踟躕”。
眼下杜鵑花已經進入盛放期,在五一小長假遊山玩水的朋友應該都看到了滿山杜鵑紅的美景。
1959年江寒汀《絕句二首·其二》花鳥圖 局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藏
相傳這種花是虞姬所化,故得此名。在清代一位許姓女詩人的眼裡,它可是比杜鵑還要紅豔:
亭臺間的鳶尾也抓住春天的小尾巴前來報到了。鳶尾因葉片形似猛禽“鳶”的尾巴而得名,在古代又叫紫鳶、烏鳶、蝴蝶花。
月季之所以叫月季,正是因為它能開好久好久。久到連蘇軾都忍不住感嘆說:
落絮濛濛立夏天,樓前槐影葉初圓。眼瞅著門前的槐樹葉愈發圓潤,立夏就這麼悄然來臨。
清 戴衢亨 繪夏槐八景冊 槐市橫經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
秦漢時期,帝王會在立夏當天穿著大紅色的衣服,乘著大紅色的車車,帶文武百官到京郊舉行迎夏儀式:
此外立夏還有給老人小孩稱重的習俗,說是立夏過了秤就不會因為苦夏而消瘦了。後來立夏稱重發展成為一種閨閣遊戲:
炎炎夏日雖苦,卻有不少好吃的。比如這正值最佳賞味期的蠶豆:
南方部分地區有吃“立夏飯”的習俗,即用赤、黃、黑、青、綠五種豆子
和白米一同煮成“五色飯”。蠶豆就是製作這種飯的重要食材。
此時的莧菜和薇菜也是應季野蔬。陸游的那句“紅莧如丹照眼明”便是說莧菜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
南宋 馬麟(傳)豆蝶圖 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藏
薇菜就是野豌豆,採一把豌豆尖或清炒或煮湯,鮮美極了!
蠶農們則要忙著把春蠶結好的繭送到繭行去賣,這便是所謂的“立夏三朝開蠶黨”。
立夏一週後,五月快過半,5月14日,我們會迎來母親節。
大多數人會在這一天送給媽媽一束康乃馨,但在我國古代,萱草花才是真正的“母親花”:
今年的小滿趕到了5月21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
民間有“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的說法。那麼這“三車”是指哪三種車呢?《清嘉錄》答:水車、油車、絲車。
每年一到小滿時節,江南地區的人們便會開始用水車灌溉水田。
油菜也已經收割、晾曬、舂打完畢,正要送到油坊用油車榨油。
小滿之後,蠶寶寶開始吐絲結繭,人們就要開始忙著用紡車繅絲了。
南宋 梁楷(傳)親蠶圖 局部 克利夫蘭藝術立博物館藏
枇杷黃後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小滿前後,枇杷和楊梅就都熟了。
五代十國 滕昌佑(傳)芳實藏甘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5月26日正值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是佛教的傳統節日浴佛節,浴佛節也叫“佛誕節”。說是釋迦牟尼生時有九條龍口吐清水洗浴佛身,因此每逢此節佛教徒都會舉行浴佛活動。
明 吳彬 歲華紀勝圖之浴佛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蘇漢臣(傳)灌佛戲嬰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明清時期的北京城裡,僧人們還會煮好豆子撒上鹽,然後分給路人吃意為廣結善緣:
四月八日舍豆兒,曰 “結緣”。……先是,拈豆唸佛,一豆號佛一聲,有念豆至石者,至日(四月八日)熟豆人編舍之,其人亦一念佛一豆也。凡婦不見容於夫姑婉若者,婉妾擯於主及姥者,則自咎曰:身前世不捨豆兒,不結得人緣也。
王厚宇 劉振永《筆精墨妙 賦彩鮮活——清代書畫家汪鏞<杜鵑百合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