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歷史地理學開始引入GIS、網絡數據庫等技術手段之後,其發展在2010年之後開始加速,2015年則有一次明顯躍升,在繼續強調基礎工作的基礎上,信息化成果類型多樣、專業化程度提高、在輔助製圖基礎上開始探索多種量化分析手段的使用。其進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系統搭建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既是HGI工作的重要目標,也是傳播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還是實現數據管理和加工的工具。國內外較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美國哈佛大學的CBDB(中國曆代人物傳記數據庫)、英國朴茨茅斯大學的Great Britain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美國明尼蘇達人口中心的National 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美國哈佛大學的World—map系統、紐約公共圖書館開發的紐約城市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項目,以及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的CCTS(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系統等。1.CHGIS及其相關產品CHGIS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地理信息化產品,2019年,葛劍雄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CHGIS的成功是值得中國歷史地理學界自豪的成就,是歷史地理信息化建設20餘年不斷堅持所取得的成就。CHGIS所採用的“生存期”“尺度”以及歷史地名錶格的基本結構等,都對之後的HGI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CHGIS基礎上建設的CPGIS(中國人口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利用CHGIS的政區數據,展現了多個歷史斷面下中國人口分佈的空間特徵。此外,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擬建設的“古舊地圖發佈平臺”也與CHGIS項目具有密切的關係。2.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歷史地理學界對此項國家重大決策做出了積極回應,利用GIS進行“絲綢之路”時空過程的研究。2014年,復旦大學侯楊方的“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發佈,這一系統是國內首項“絲綢之路”時空過程展示系統,其基礎數據來源於主持者團隊的實地調查。為確認“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侯楊方曾數次實地考察帕米爾高原、中亞河中地區等,履勘多條交通路線,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對於帕米爾區域最為系統的實地調查。按侯楊方自己的說法,這一工作實現了在“米”級精度上覆原帕米爾地區的“絲綢之路”。首都師範大學張萍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共同搭建的“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開放平臺”則更加強調了歷史信息的全面性與平臺功能的多樣性以及系統的可擴展性。2017年,這一平臺在首都師範大學正式發佈,成為歷史地理學界又一項重要的信息化成果。該平臺具備歷史地名、水環境、土地利用、經濟交通、宗教文化等多項專題數據集,具有柵格資料自動配準、面積計算、雙向信息查詢、多元資料管理、三維數據顯示等多種功能。從平臺功能性而言,是目前中國歷史地理學界功能最為卓越的信息化產品,從功能角度而言,這一平臺對今後的歷史地理信息化產品的功能設計起到了示範作用。雲南大學2019年啟動的“南方絲路歷史地理信息平臺”由成一農主持開發,該平臺源於“歷史上北方、南方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互動關係研究及數據庫建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18年)。該平臺試圖在方國瑜《中國歷史地圖集》西南部分、陸韌“‘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西南地區資料”等基礎上,利用GIS技術復原、呈現過去2000年間“南方絲綢之路”演變過程。3.其他獨立性的歷史地理信息化平臺2006年,南京大學陳剛開始研製“六朝建康歷史地理信息系統”,2012年階段性成果發表。近年來,該系統時間範圍被下延到民國時期,數據類型也從單一的城市設施擴展到南京歷史上重要事件的時空過程。該系統成為了解、研究南京歷史的重要工具,在教學、科研和政策諮詢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夏明方主持的“清代災荒紀年信息集成數據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啟動,在2014年已經完成了原始記錄庫的結構設計。該數據庫藉助於人民大學災荒史研究傳統,特別是李文海在清代災荒史方面的卓越貢獻和深厚積累,不僅全面收集和整理了正史、方誌、文集、檔案等史料中的災荒記錄,而且在災荒文字記錄的數據轉換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該平臺目前具有數據管理、查詢、地圖展示等多種功能,已經初步建成為國內最為全面的清代災荒信息管理平臺。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曹樹基主持的“中國歷史地圖地理信息平臺”正式發佈,該平臺第一期收錄了4000餘幅近代大比例尺地形圖,並對其進行了空間校正,可以疊加多種不同的空間數據,這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學界對這批資料的研究和利用。2016年,河南大學與雲南大學共建“黃河雲”平臺。該平臺試圖通過構建“數字歷史河流”的虛擬水文—水利環境,提出“歷史時期地表水文過程及人文因素影響機制模擬方法”。“黃河雲”主要組成包括“一個專業歷史資料管理平臺+一個專題數據集+系列歷史信息分析和展示功能”。目前,該平臺已經建設了有關清代黃河的若干子庫,包括:黃河文獻平臺、河務官吏數據庫、河工用銀—物料數據庫、黃河歷史水文信息庫等。2018年,浙江大學徐永明“數字人文地圖”上線發佈。該平臺是浙江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的信息化產品,其本身不具有自身數據,但提供了一個非常友好的多樣專題信息發佈環境。徐永明及其所領導的“大數據與學術地圖創新團隊”經過多年努力,組成了一支由中文學者、計算機工程人員、人文地理學者組成的跨學科團隊。目前,該平臺的數據主要包括古代作家行跡、古典文學作品分佈等信息。隨著該平臺功能與數據管理方式的不斷完善,相信未來其數據類型會日益多樣,成為國內重要的歷史文化地理信息平臺。此外,尚未發佈但已經在實施的HGI產品還包括復旦大學王大學“慈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成一農“中國輿圖數據庫”等。總之,經過20餘年的發展,以及眾多學者的不懈努力,HGI產品呈現多樣化、專業化的趨勢。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新穎HGI產品面世,滿足日益多樣化的研究需求。(二)數據生產歷史地理學不可能自外於時代發展,今天已經是“大數據”時代,“數據科學”被政府、學界日益重視,生產、分析、應用數據的能力成為學科生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科學界重要組織Nature Publishing Group於2014年創立了Scientific Data期刊,有力地推動了國際“數據科學”的發展。而中國學術界也於2016年發佈了《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並於2018年以專輯形式發表了多項歷史地理空間數據,內容涉及歷史城市地理、歷史交通地理和歷史自然地理等方面。HGI數據有了公開發布的平臺,為歷史地理數據融入整個“數據科學”創立了條件。1.矢量數據以點—線—面及其組合來描述現實地理世界的數據。CHGIS是非常典型的矢量數據,這類數據在絕大多數海內外歷史地理信息化產品中都被使用。矢量數據具有製作簡單、維護簡便的優點,但其在空間計算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2.格網化歷史地理數據為彌補矢量數據在空間計算方面的不足,歷史地理學界近10年來也開始探索格網化數據的生產與應用。這其中,以中國科學院何凡能團隊的“中國歷史時期土地利用數據集”最為典型。2008年,何凡能等提出了基於歷史文獻記錄的耕地網格化數據重建方法。此外,歷史時期水環境演變研究中也嘗試生產高質量的格網化數據。格網化數據製作相對複雜,但具有容納多源數據並將其標準化處理的優勢,符合對於數據連續性與標準化的要求,為揭示地表覆蓋的空間形態帶來了很大便利。3.點—軸歷史地理數據近代貿易時空數據具有“節點”性質的港口與具有“軸”性質的港口間貿易關係組合而成,在空間結構上形成了典型的“度—簇”結構,這一結構在表現“點—點”之間的某種關係方面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國內外學者基於圖論和拓撲學等已經總結了複雜空間網絡的分析方法並總結出“Scale-free”“小世界”“H-S”等眾多模型。隨著歷史地理學中“點—軸”數據的普及,這些模型將在抽象空間網絡結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三)歷史信息挖掘與處理歷史地理信息化的基礎是對史料的應用,針對史料文本本身的信息化處理非常重要,但這一點在之前的HGI建設中尚不夠重視。而“數字人文”(DH)在處理歷史文本結構上比GIS更有優勢。HGI應吸取DH這一特長,“為我所用”。南京師範大學閭國年、江南、胡迪團隊自2010年以來就致力於歷史文獻的GIS處理方法研究,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華夏家譜GIS平臺”“《讀史方輿紀要》空間集成方法”、通用性的歷史GIS數據模型和數據標準以及近年來對“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等AI技術在HGIS中的倡導等。該團隊將家譜數據分解為“家譜數據、時間數據、歷史地理基礎數據和古今地名數據以及各種元數據等”,這一理念和方法對於歷史地理學中的家族、移民、人口等問題的研究都有較大啟發。古舊地圖是一類較為特殊的歷史文本。韓昭慶、王均、潘威、孫濤等都討論過古舊地圖的信息化處理方法,其中對於民國時期大比例尺軍用地形圖的處理有較為全面的討論和實踐。其中,韓昭慶於2016年提出了針對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數字化方案,尤其是利用數字化方法對《皇輿全覽圖》投影特徵的重新計算,在古舊地圖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創新。以往這方面的工作都是針對民國時期的地圖,這一時期的地圖,尤其是大比例尺軍用地形圖,已經有了較為明晰的數學基礎,而對於清中期之前的地圖一直缺乏較好的信息化處理方法,韓昭慶的這一工作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樹立了範式。(四)歷史地理信息化專題會議HGI的各類專題會議為從業人員交流學科發展提供了平臺,目前有三項重要會議成為HGI的主要交流途徑。“HGIS論壇”是目前歷史地理學界和兄弟學科共同建設的專題系列會議。2015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5屆,與會學者規模不斷增多,包括地理學、地理信息科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者通過此係列會議參與到HGI事業中。會議報告涉及歷史地理數據重建、歷史遺產保護、歷史地圖集編繪等多項專題。“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的亞洲歷史網絡研究(The Asian Network of GIS—based Historical Studies,簡稱ANGIS)”於2012年6月由東京大學水島司教授發起,隨後每年在一座亞洲城市舉辦會議,目前已成功舉辦5屆。其中,2017年ANGIS廣州會議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辦,這是該系列學術會議首次在中國大陸城市舉辦,對於歷史地理信息化的廣大科研人員與青年學生有很大鼓舞。本次會議主題為“New Stage of GIS—based Asian Studies”,有來自日本、印度、菲律賓、越南、法國、德國和中國等國家的60多位學者提交了文章,內容涵蓋專題歷史地理研究、考古與文化遺產研究、環境與景觀變遷、空間分析與時空模擬、GIS研發與應用等各個領域。國內大陸地區地理信息科學的學者也積極在GIS學科領域內推進HGI的建設。2017年、2018年,由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趙耀龍組織,在中國地理信息科學理論與方法學術年會上都設立了有關HGIS的專場,2017年有“歷史GIS與三維GIS”專場,2018年設立了由趙耀龍、張洪巖召集的“歷史GIS應用”專場,這為今後歷史地理學界與地理信息科學界的廣泛深入合作創立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