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消費新場景
提升消費吸引力
近年來,各地在城市更新中結合自身特色優勢、創新供給,打造沉浸式文旅項目,讓身臨其境的遊客擁有獨特的新體驗。這種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新玩法,正在形成一種新趨勢,持續提升文旅消費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染力,讓文旅消費持續熱起來、亮起來。
從市場端看,隨著遊客偏好日趨個性化、多元化,對高水平文化產品的需求更為強烈,各地推出的沉浸式演藝、夜遊、非遺演出、音樂節等項目人氣旺盛,老城夜遊燈火通明、文創街區活力湧動、主題市集人頭攢動,各類新場景、新體驗層出不窮,沉浸式業態跑出了加速度,成為培育新型業態、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
親子秀、實景劇、音樂會、宋韻演出、水上表演、沉浸式互動體驗,20個劇院、百場演出、全天有戲的杭州宋城景區,根據需求變化煥新升級,“五一”《宋城千古情》5天上演62場,成為杭州“五一”熱門打卡地。
從城市來看,“五一”假期,北京市接待遊客總量912.8萬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6.6%;人均花費1474.4元,較2019年增長6.8%,成績亮眼。大運河水上游船遊、中軸線深度遊、進京趕考路線成為經典線路。1473場線下營業性演出、1140場各種文化活動,勾勒出北京市通過假日優質文旅產品多元供給促消費的剪影,話劇、兒童劇、脫口秀等豐富的演出大餐彰顯出主客共享的人文北京魅力。
老胡同裡的現代生活、歷史文化街區裡的網紅打卡地……北京城市更新裡,永遠不乏新故事、新探索。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老舊工廠“騰籠換鳥”、傳統商圈改造循序漸進,不斷拓展新場景應用、挖掘新消費潛力、提升城市活力。“‘五一’來北京,在東四的衚衕裡連吃帶逛,避開人流快樂玩耍真是太棒了。”小紅書博主琳達真知棒說,從中國美術館、黑膠唱片店一路逛到紅星前進麵包、鼴鼠咖啡館、山海四合創意書店,東四這一塊可以算是北京的“安福路”了。
街道是上海最早實踐城市更新的區域,新空間、新場景不斷引發打卡熱潮,帶火“城市漫遊”,成為撬動流量的新入口。作為全國城市更新開展水平領先的城市,上海持續湧現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城市更新案例,以愚園路、武康路、安福路等為代表的小馬路和小馬路覆蓋的街區成為漸進式更新的“上海樣本”。小馬路貯存、流傳的上海城市品格與都市氣質,以及圍繞街道時空發生的人文故事和時尚生活,構成了上海都市型旅遊的重要吸引力,也成為新型文旅消費體驗業態的試驗場。
賦能城市有機更新
帶動產業提質升級
近年來,中央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如《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等,在新業態新產品新消費上重點部署。
北京、上海、西安、長沙、成都、廣州等地率先探索實踐,構建城市文旅多產業、多領域融合互通的休閒消費體系,建設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推動重點城市加快文化休閒街區、藝術街區、特色書店、劇場群、文化娛樂場所群等建設,發展集合多種業態的消費集聚區;鼓勵博物館遊、科技旅遊等文化體驗遊;大力發展城市夜間文旅經濟;豐富城市夜間文化演出市場,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市場探索均可圈可點。一系列舉措在城市更新中水到渠成,培育了城市的文化氛圍,助推了旅遊新業態的形成。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認為,多元文旅業態的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具有現代化文旅產業體系的功能,這樣的產業體系不是一業獨大,也不是單體產業,整體規模效應比較好。二是特色旅遊產業的重點是特色,發揮本地資源比較優勢,同時與其他區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在總體上有助於提供豐富的文旅消費產品,把文旅市場做大。
多元文旅業態能夠賦能城市更新、促進城市文旅提質升級,背後原因是什麼?在劉士林看來,根本原因在於多元特色業態契合城市的特性和城市消費的需要。“首先,與鄉村相比,人口的多樣性是城市的基本特徵,城市越大,人口的異質性特徵就越突出,這必然導致需求的多樣化,需要多元化、特色化文旅產業才能滿足,使更新後的文化空間保持持久繁榮。其次,是順應消費的時尚化和易變性。不少人都喜歡用‘潮’這個字眼,除了說明某種消費‘走在前頭’,也說明了它的不穩定性,容易被其他的‘潮’取代或淹沒。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文旅產業不僅具有抗風險性能高的特點,同時也會鼓勵創新,‘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有助於在競爭中提升文旅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劉士林說。
“多元文旅業態能夠賦能城市更新、促進城市文旅提質升級,其根本原因在於人們旅遊消費和文化訴求的顯著增長,多元特色業態可以有效滿足人們多樣化消費和品質化體驗的需求,尤其是其中產生了很多獨具創意的創新業態,顯著提升了這些新增業態的吸引力,形成了需求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均衡,文旅業態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厲新建指出,這其中最大的動力有兩個方面,一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促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發展,二是各地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文化藝術賦能城市更新問題,積極搭建了良好的營商環境,給這些業態發展和創新創造了條件。
沉浸式業態
跑出文旅消費加速度
近年來,沉浸式成為科技支撐文旅發展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全國文化和旅遊市場加速回暖,沉浸式業態更是跑出了加速度,成為培育新型業態、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深化融合發展,拓展沉浸式業態在城市空間、夜晚空間的應用,推動沉浸式業態與城市更新相結合,構建更多生動活潑、具有“煙火氣”和“文化味”的沉浸式新場景,塑造城市新形態,成為文化和旅遊部門的重要著力點。
“五一”期間,國風遊成為一大亮點。以沉浸式體驗、多元業態融合為代表的西安文旅新場景,帶動了文旅消費新熱潮。遊客在穿漢服、吃美食、欣賞50多場大型表演之餘,還可以沉浸式參與活動中,藉助創意再現,讓遊客更好地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孔融讓梨發生在什麼季節”“‘大風起兮雲飛揚’的作者是誰”……西安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表演互動產品探索歷史、文化與遊戲、互動的結合,“房玄齡”“杜如晦”扮相的演員走進遊客中,“古人”說起傳統文化脫口秀,讓遊客成為文化傳播的“主人公”,成功引爆市場。
在這裡,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這種文旅融合、以沉浸式歷史場景為特色的消費場景,將優質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有趣、好玩的體驗業態和體驗場景,既給遊客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拉動了消費,又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大眾生活。
下一步,如何充分發揮沉浸式業態的帶動作用,提振、引領消費需求?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秘書長曾博偉認為,要抓好故事化、特色化、互動化、深入化。成功的沉浸式項目不能一味地依賴技術帶來的刺激,講好故事很重要。現在很多投資方看到某個沉浸式項目好,就一窩蜂地去模仿,很難有生命力,一定要立足於現實去創新,要通過特色化的東西實現差異化的競爭。同時,沉浸式項目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而應該是一個更加主客共享的互動,要儘可能實現和體驗者的交互,這樣才能夠更大限度提高遊客體驗感。
除了沉浸式技術,音樂節、咖啡館、市集、夜遊、數字化展示等成為近年來多元業態賦能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自然也容易讓人產生是否會導致盲從的擔憂。實際上,判斷是否盲從跟風還是要看市場需求,只要市場需求有保障,這些重複業態嵌入城市更新空間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厲新建認為,對於“萬物皆可沉浸”的傾向還是要引起足夠關注。從沉浸而言,還需要考慮到除了聲光電之外還需要讓產品有“精氣神”,除了技術營造的沉浸氛圍之外,更需要通過靜心創作的內容所帶來的沉浸。劉士林也認為,音樂節、文化市集、沉浸式展覽存在千篇一律的危險跡象,必須引起各方的關注和警惕。
“只有技術加持的‘氣氛組’是缺乏持續性的,只有插上技術和文化這兩個有力的翅膀,‘氣氛組’才有持續的生命力,才能更持續地帶動多元文旅消費業態的高質量發展。”厲新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