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3.3龍巖質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政府要求各地定期測繪地圖,並形成“三年一報”的地圖造送制度,測繪了大量區域性地圖。朱元璋為掌握邊防重鎮的軍事部署和防務情況,測繪過不少軍事防務地圖。鄭和下西洋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海圖測繪,發展了海上定位技術,繪製了舉世聞名的《鄭和航海圖》。明代中期也繪製了不少海防圖、江防圖,地圖學家們繪製了數量眾多、水平較高的地圖集。清康熙皇帝在西方傳教士的幫助下,用西方的測量技術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地圖測繪,繪成了《皇輿全覽圖》。
——摘編自馬晨燕等《對中國古代地圖測繪政治依附性的評價》
材料二 近代中國繪製地圖概況(部分)
|
地圖 |
出版、編著者 |
時間 |
備註 |
|
海國圖志 |
魏源 |
1842年 |
既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圖志體例,又樹立了 “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觀 |
|
欽定大清會典圖 |
清政府 |
1886-1899年 |
採用傳統“計裡畫方”法,繪製了省、 府兩級地圖,並繪製了應用切圓錐投影技術的全國總圖 |
|
中外輿地全圖 |
鄒代鈞主編 |
1903年 |
第一次民間公開出版的地圖 |
|
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 |
清政府 |
1903年 |
繪製了送遞快信的郵路,以及電報局的分佈等,各類要素的表示均已符號化 |
|
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 |
周世棠、孫海環 |
1906年 |
民間刊行的四大全國地圖集之一 |
|
東三省鐵路圖 |
商務印書館 |
1905年 |
時務專題地圖 |
|
民國重要礦產分佈圖 |
申報 |
1912年 |
——摘編自陳潮《中國近現代地圖出版概況》等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地圖繪製的特點。
(2)比較材料一、二,指出中國近代地圖繪製新發展表現,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3)綜合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地圖繪製發展的意義。
【參考答案】
(1)特點:政府重視;類型多樣,數量眾多;成果顯著;技術先進,且注重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完成了全國範圍的地圖測繪。(任答其中4點即可)
(2)表現:地圖繪製的主體日益多元化;功能的不斷拓展(由側重於政治統治需要到服務於政治和經濟等的需要);形成了新的世界史地觀;採用了最新的技術;各類要素均採用符號化表示。(任答其中3點即可)
原因: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工業的發展;西方文化的傳入;有識之士的推動。(任答其中3點即可)
(3)意義: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有利於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開闊了國人的視野;增強了國家認同意識。(任答其中2點即可。)
【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一“明朝政府要求各地定期測繪地圖,並形成‘三年一報’的地圖造送制度”可得出政府重視;根據材料一“測繪了大量區域性地圖”“測繪過不少軍事防務地圖”“進行了大量的海圖測繪”“明代中期也繪製了不少海防圖、江防圖,地圖學家們繪製了數量眾多、水平較高的地圖集”可得出類型多樣,數量眾多;根據材料一“繪製了舉世聞名的《鄭和航海圖》”“繪成了《皇輿全覽圖》”可得出成果顯著;根據材料一“發展了海上定位技術”“地圖學家們繪製了數量眾多、水平較高的地圖集”“用西方的測量技術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地圖測繪”可得出技術先進,且注重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根據材料一“用西方的測量技術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地圖測繪”可得出完成了全國範圍的地圖測繪。
(2)表現:根據材料一“明朝政府要求各地定期測繪地圖”“清康熙皇帝在西方傳教士的幫助下”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地圖主要由政府主持繪製,根據材料二表格“出版、編著者”一列可以看出,近代地圖繪製的組織者既有政府,也有個人、出版社、報社等,由此可分析得出地圖繪製的主體日益多元化;根據材料一“朱元璋為掌握邊防重鎮的軍事部署和防務情況”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的地圖繪製主要為專制政治服務,根據材料二中地圖的名稱及其“備註”信息可以看出,近代地圖繪製不僅為政治服務,還服務於郵政、鐵路修建、礦產開採、民眾求知等,由此可分析得出功能的不斷拓展,即由側重於政治統治需要到服務於政治和經濟等的需要;根據材料二“又樹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觀”可得出形成了新的世界史地觀;根據材料二“並繪製了應用切圓錐投影技術的全國總圖”可得出採用了最新的技術;根據材料二“各類要素的表示均已符號化”可得出各類要素均採用符號化表示。
原因:結合所學晚清至民國初年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可從民族危機加深、民族工業發展、西方文化傳入、有識之士推動等方面分析作答。
(3)意義:材料二中《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東三省鐵路圖》《民國重要礦產分佈圖》的繪製分別有助於郵政、鐵路、採礦事業的發展,由此可分析得出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材料一中明清海防圖、江防圖等軍事防務地圖的繪製有助於防禦外敵侵略,清康熙時《皇輿全覽圖》的繪製明確了當時的領土範圍,材料二中《欽定大清會典圖》的繪製更是彰顯了疆域與領土,是對當時列強侵略的抗爭,由此可分析得出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材料中明清和近代區域性地圖、專題地圖的繪製,有助於明確各地的地形、物產等信息,對地方治理有較大的幫助,由此可分析得出有利於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材料二中《海國圖志》樹立了新的世界史地觀,民間出版的《中外輿地全圖》《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有助於民眾瞭解世界地理知識,由此可分析得出開闊了國人的視野;材料二中民間出版的全國地圖、地圖集以及專題地圖等,有助於增進民眾對祖國的瞭解,樹立領土、主權意識,進而促進國家認同的構建,由此可分析得出增強了國家認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