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費 85 年,哈佛大學最長研究發現:幸福快樂的秘訣只有一個……

從1938年起,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便對724名參與者展開了長達85年的追蹤研究,試圖通過科學的方法探尋幸福和快樂的秘訣。
為了讓實驗結果更準確全面,他們組建了一支涵蓋人類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精神學等多個領域優秀人才的研究團隊。
經過對著724名擁有不同家庭背景、受過不同教育的參與者的追蹤觀察,研究者們總結出如下觀點——
他們的幸福指數與身份、地位、外貌、名利並不成正比,反而與這個人是否與身邊人建立了深入持久的親密關係緊密相連。
簡單來說,當我們擁有良好的關係,面對生活日常壓力和不確定性時會更篤定,也更有勇氣去對抗。
這和我們平時看到的道理很不一樣嗎?為什麼值得關注?
曾在幸福家發生的許多故事,他們曾以自由、快樂甚至健康為代價所感悟出來的道理,現在分享給更多人。

01

良好關係之夫妻
小雨的丈夫工作忙,回家總是倒頭就睡。家務活、帶孩子、處理老人關係一干事都落在小雨身上。
每當暮色四合,孩子沉沉睡去,她終於能安安靜靜地看會電視劇,和閨蜜聊會天。可正是這樣,被丈夫扣上了懶散的帽子。
小雨委屈,心涼,但她的方式不是直接表達,而是拒絕和丈夫過夫妻生活、甚至半推半就地與網友線上戀愛。
她沒能獲得報復的快感,反而把自己拽進了更痛苦的循環。

忠告一:爭取和創建,是親密關係裡的關鍵所在
爭取,意味著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高興的、痛苦的、困惑的,需要改變的;
創建,意味著用自己的努力向自己渴望的關係靠近——不被善待、自我善待;不被關注、自我關注;不值得投入,及時止損。以殤治傷,是對自己最大的報復。
Min什麼都好,但是個急脾氣。
每次和丈夫聊天,沒幾句話就開始“高射炮”,“你的耳朵聾了嗎?”“你真是個慫包,三棍子打不出個屁。”
每次聽到這個論調,丈夫都會默不作聲地躲到一邊,直到Min自己嘀咕煩了閉上嘴。
看起來還不錯的婚姻不代表沒問題,某天Min突然被離婚。
前夫的離婚證還沒捂熱乎就又再婚了,對方是個說話和風細雨的老師。
Min氣急敗壞,根本想不到被放棄的原因。

忠告二:保持情緒穩定,是親密關係的相處重點
人是在情緒當中感受愛的,而感受愛的方式就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和親吻擁抱。
如果伴侶一樣都沒有感受到,人就不會感受到愛,也會被錯誤的表達越推越遠。

02
良好關係之父母
重男輕女家庭出來的穗禾感覺自己半輩子都逃不開這個枷鎖。
因為不曾被好好愛過,她總是想要向父母證明自己,靠半工半讀上了大學、隻身南下找到工作。
人生過半,雖然她擁有了一切,卻仍然在父母說:“姐姐現在條件好了就應該幫幫弟弟”時痛哭不已。
她很苦惱為什麼“我”從來沒有被父母看見,從前如是,未來可能也是如此。

忠告三:讓“改變”發自內心,是掙脫不良親密關係的核心
許多人一生走不出原生家庭,是因為他們在生活過程中將自己的每個行動都定義為“找藥”——找到那顆和原生家庭和解的良藥。
當我們發現眼前的“藥”不起作用,就會找其他的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聽從父母的安排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為了父母的笑容而妥協。
要清晰地意識到,治癒原生家庭中長起的內在小孩的確需要改變,但這樣的“改變”一定要是“我會變得更好”而不是“我會讓我的家更接納我”。
國英一直催促退休的老兩口到城裡和自己一起住。
新房買在了某小區一樓,小院可以種種花草,應該是老人家們喜歡的。但住過來沒多久,老人就嚷嚷要回老家了。
原因有這麼幾個,第一,家裡的電器雖然先進但看起來很貴,怕用壞,而且自己幹習慣了。但國英總是說他們不懂享受,安排妥帖的也不會享福;
第二,老人家早起,每天六點半就準備了豐盛的早餐,可國英是個夜貓子,每每六點半睡眠正酣。一邊是“吃早飯養身體”,一邊是“睡眠好也是養身體”,吵架了很多次。
後來,國英把老家重新翻修得更加適老,父母回家了。只是她往回打的視頻電話更多了。

忠告四:接受“不想改變”的父母,是親密關係和諧的開端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課題。
我們的課題不是把父母安排成我們想讓他成為的樣子,而是接納他們的侷限、習慣,像他們不干涉我們一樣,尊重他們的選擇。

03
良好關係之子女
剛上中班的孩子最近天天回家大喘氣,敏慧帶去檢查,醫生說沒有器質性原因。換句話說,孩子沒病,因為察覺到家裡壓力的氣氛,自己給自己加壓。
一開始,敏慧聽到孩子喘氣就不耐煩:“你有什麼不滿你就說啊?你再這麼喘氣我直接把你送醫院打針好不好?”
這句話很有用,孩子很快噤聲;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症狀,他開始頭疼、腿疼,眼淚汪汪地看著敏慧。
那個瞬間,敏慧開始回想自己對孩子的陪伴,是不是孩子寫不好一個數字時,就用不耐煩的聲音打斷他?是不是總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回家?她是不是在這些時刻喘著粗氣釋放壓力呢?
與其說是孩子生病,不如說她的負面情緒影響了行為,而行為讓孩子“生病”。
她努力地調試自己的狀態,孩子的病好像也慢慢痊癒了…

忠告五:以身作則,是養護親密關係的土壤
孩子身上出現的大部分行為,我們都能從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比如愛打人的孩子,總有用暴力說話的父母;凡事不上心的孩子,可能在生活中有過多次被糊弄的瞬間。
放棄說教吧,與其用威脅、怒斥的方式給孩子長記性,不如以身作則,讓孩子從我們身上汲取正向力量。
前幾天小熊的孩子突然不見了,一家人為此心急如焚,害怕孩子出意外。
還好孩子被及時發現,在小區滑梯下面被找到了。
“走丟”的原因很簡單,孩子和玩伴發生爭執,被撕破了衣服,他怕回到家被說膽小、不懂得反抗,乾脆自己躲起來。
找到他時,他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我下次看到他一定打他,我當時就是害怕他傷害我,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似乎那一次,媽媽就理解了孩子,孩子的恐懼來源於“我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他不信任這樣的自己還會被愛。

忠告六:保持合理期待,是建造親密關係的唯一渠道
最可怕的親子關係,是對孩子抱有過高期待。
這樣的期待會推著孩子把自己和“分數”“表現好”等顯性的評價標準畫等號。他們會誤以為,自己達不到要求,就不會被愛被關注了。
守護他們的最好方式,是根據他們的性格給予鼓勵和支持,放下心中的焦慮,迴歸孩子成長“見證者”的身份。
04
良好關係之“陌生人”
也許你發現,很多從前要好的朋友,因為換了工作或生了孩子,漸漸失去聯繫;
很多相處不錯的同事,在你尋求幫助時,委婉拒絕。
太多太多的突如其來,會讓我們陷入困惑:為什麼我對TA來說如此不重要?為什麼TA和我不再要好,為什麼TA不能站在我的立場上想一想?

忠告七:人生是一場單獨的旅程,有的人進入你的生活,陪伴你一段,也許帶來喜悅,也許帶來悲傷,也許帶來遺憾;有的人離開,也許帶走夢想,帶走希望,帶走信任,帶走溫暖和渴望

有人曾山盟海誓要與你相伴一生,實際上不過是匆匆過客;有人不曾承諾,卻相守一生。但不管來去都是命定的緣分,妝點了生活,留下了風采。
所有相遇,不管長短,都是一面自己修為的測試鏡,正著看別人,反著看自己。
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讓我們更懂自己,也更懂他人。最終,我們會慢慢懂得,冷暖自知,最後走向自如的旅程。
海藍老師曾在《不完美,才美》中寫道:
她問過很多人,如何學習轉化自己的情緒,如何與愛人、孩子、上級、同事、公婆相處,普遍的回答是:沒有時間,沒有精力。

可是如果哪一天,你身體不舒服去醫院看病,醫生說,發現你身體某個部位長了個東西,需要馬上住院,還要交幾萬元押金,這個時候,突然不但有時間,有精力,還有錢。
85年研究,浩渺如煙的數據,最終給出的幸福定義不過是——
在來得及的時候,從源頭把握自己的命運,從現在開始,點滴建立與周圍人的關係,點滴修正自己的位置,點滴積累自己的人生。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在看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點開公眾號名片,點擊右上角,再點擊“設為星標”即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