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的保健價值

烏雞的保健價值

雞和雞蛋都是營養豐富的食品。雞肉是含有極高優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和脂肪及較低膽固醇的白肉。

家雞中有一種藥雞

雞有家雞和野雞之分。家雞中有一種藥雞,藥用價值極高,有必要詳細介紹。

藥雞又名烏雞、烏骨雞、絲毛雞,是我國特有的藥用珍禽。藥雞是家雞種族的一員,原產於江西泰和縣武山下,故又名“泰和雞”“武山雞”,《動物學大辭典》將其稱為藥雞。此雞既可入藥,又有觀賞價值。據記載,“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俱烏者,肉白骨烏者。但觀雞舌黑者,則肉骨俱烏,入藥更良”。因為這種雞的皮、肉、骨全為烏黑色,所以又叫烏骨雞。

烏雞的形狀與鑑別

雞個不大,至成年約1.5千克左右,雌雞半年後便可產蛋,年產蛋200個左右。蛋殼為淺褐色,重量不超過50克。烏雞體軀短矮,頭小頸短;眼黑色,頭有黑冠;耳葉綠色,稍呈紫藍;毛有白色、黑色和雜色3種(純種烏雞全身披雪白羽毛,其他顏色則為變種)。除兩翅外,其全身羽毛像絲絨,頭上有一撮細毛突起,下頜上連兩頰生有較多的細毛,頭上細毛突起似“羽纓”,下頜細毛酷似老翁“鬍子”,故又有“風頭雞”“鬍子雞”之稱。兩翅短,飛羽分裂,飛翔力較弱;毛腳,五爪;皮、肉、骨為黑色,若稍稍用手掰開雞喙(即嘴殼),便可見雞舌也是黑色的。

傳統鑑別烏骨雞,需要看:紫冠、纓頭、綠耳、鬍子、五爪、毛腳、絲毛、烏頭、烏肉和烏骨,稱為“十全”。以純白、絲毛、健壯無病、個大而肥、舌烏、母雞1 000克以上、公雞1 250克以上者最佳。烏骨雞餵養時可用粥拌糠,每日1~2次,給水飲,不可喂生米和稻穀。

烏雞的保健與藥用價值

有資料記載,遠在唐朝時期,就有人將烏雞入藥用於治療風溼等症。烏雞屬滋補佳品,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維生素A、尼克酸、生素C及鈣、磷、鐵等成分。其性味甘、平,能滋補肝腎、益氣養血、退虛熱、調經止帶。《本草綱目》謂其能“補虛勞羸弱,治消渴、中惡,益產婦……”臨床多用於五勞虛損、婦女崩中帶下、腰痠腿痛、遺精、尿頻、不孕症、骨蒸盜汗、頭暈耳鳴、口乾舌燥等症。

烏雞進補可單用,也可與其他藥物、補益食品一起製成丸劑、菜餚及藥粥等,是藥膳的重要原料之一。婦科名貴中藥烏雞白鳳丸就是以烏骨雞為主藥,另與18種中藥一起製成。適用於氣血兩虧所致的身體瘦弱、腰膝痠軟、陰虛盜汗、月經不調、子宮虛寒、行經腹痛、崩中帶下、產後失血過多、頭暈耳鳴等症。近代研究發現,烏雞白鳳丸還有良好的降酶作用,對慢性肝病療效顯著。

在民間,對年高體弱、病後失調及產後虛虧、乳汁缺乏等症,都喜用烏雞加黃芪、當歸、人參、黨參、枸杞子、大棗等燉服。此外,烏雞的雞心、雞肝、雞腎和雞血均有補益和治療作用。

烏雞的藥膳食療方

1.烏雞一隻,去毛與腸雜,然後取黨參20克、黃芪20克、當歸20克、枸杞子20克、大棗30克,同放砂鍋中,加水、蔥、姜適量,清燉,快熟軟時加鹽等調味品,再燉至熟爛,吃肉喝湯。適用於虛勞消瘦,四肢倦怠,頭暈眼花、月經不調、食慾不振等症。

2.烏雞1只,去毛與腸雜,然後取白果30克、蓮子30克、山藥50克、白胡椒3克,共研細末,納入雞腹,蒸熟,可加鹽等調味,空腹食之。功能健脾益腎、澀精止帶,可治療赤白帶下、遺精、遺尿等。

3.烏雞1只,去毛與腸雜,腹中放當歸10克、生地黃15克、白芍15克、知母10克、地骨皮10克,用線縫合,煮熟後去藥渣,喝湯吃肉。適用於月經不調、潮熱盜汗等症。

4.將生山楂肉15克、當歸15克、益母草30克、紅花6克用紗布共包,與烏雞肉150克,蔥、姜適量,加水共燉,肉熟爛時加鹽等調味,再煮一定時間去藥渣,喝湯吃肉。適用於婦女血虛、血瘀所致的經閉及痛經等症。

5.烏雞肉120克,切成碎塊,燒熱鐵鍋,加油適量,將雞肉與蔥、姜稍炒,入料酒一湯匙,加雞湯適量,然後與粳米100克共煮粥,至粥熟軟時加鹽、味精等調味後食粥。適用於虛勞羸弱、胃虛納少、脾虛洩瀉、消渴、水腫、小便頻數,以及婦女崩漏帶下、產後乳少等症。

6.烏雞肝2具,洗淨切塊,與粳米或小米適量共煮粥,粥熟可加鹽等調味。適用於老年人肝虛導致的目暗眼花等症。

烏雞雖為補益佳品,但多食易生痰助火,生熱動風,故肝陽上亢、邪毒未清和有皮膚疾患者宜少食或忌食。若有外感發熱等疾患時,也不宜進食太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廉潔

本文編輯:朝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