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閃存NAS裝機篇

全閃存NAS裝機篇
    上一篇聊完了配置,這次來實踐裝機,這套配置到手其實有段時間了,中間有一個月時間其實是在糾結要不要買這硬盤,有一說一這個價格和容量我確實猶豫了。。。不過最後還是準備慢慢湊齊硬盤,實在不行一個月買一塊總可以~~~
    另外在這段時間之中,我也嘗試了預先裝機和安裝系統等操作,看看需要改進哪些地方,最主要就是這個機箱是針對3.5寸機械硬盤設計的NAS機箱,而我是需要以2.5寸硬盤為主的NAS機箱,按照標準裝機方法,其實是非常的浪費空間的,存儲密度就會很低,所以最終還是按照我的想法重新設計了硬盤的放置方式。
    配置部分上一期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和我的想法解析,所以這一篇以裝機和系統設置為主。
    首先就是我提到的散熱器兼容性問題需要解決,M.2散熱片和MOS上半部分散熱片相對有些衝突,顯然考慮主板的價值,我還是選擇了鋸散熱器。
    散熱器右側會和這種主板MOS散熱衝突,仔細對比了之後發現只要去除部分翅片和壓平熱管就可以安裝,多次操作修剪之後就解決了這部分的問題。
    不過另一側的M.2散熱片還是會和熱管衝突,這邊就直接拆了散熱片,改用其他散熱片來散熱,也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CPU散熱方面,因為更換的風扇很厚,所以實際上還需要打磨下螺絲才好固定,並且只能固定一顆螺絲「也夠了」,所以基本上散熱要動的地方挺多的。
    由於CPU散熱的特殊性,風扇固定螺絲需要在安裝散熱器之後再固定,需要內存那邊有足夠的空間,所以這次裝機對於這個硬件安裝順序還是有要求的,最先需要安裝的是CPU和固態硬盤。
    本質上這個機子就是屬於ITX裝機的範疇,ITX裝機本來對於安裝過程就會比較挑剔,裝習慣了其實稍加註意就好。
    對於M.2硬盤和PCH的散熱,簡單加工了一個小的塔式散熱,利用導熱膠將兩根熱管粘住,實現了90度的折角,再將熱管固定在M.2硬盤上即可,同時再利用M.2硬盤來間接傳導PCH的熱量。
    不過出於加工複雜程度考慮,最終沒有用低溫焊錫來粘連熱管和散熱器,整個散熱部分導熱效率還是偏低,不過有一說一,這個東西有可比沒有強多了。
    最後安裝上就是這樣,有效解決了M.2散熱難題,以及輔助了PCH的散熱,用過ITX的都知道這種三明治堆疊M.2和PCH的結構,溫度那是相當高。。。也算是曲線救國了
    扣上散熱器,擰緊螺絲之後在CPU一側擰上風扇固定螺絲,由於安裝角度受限,基本上這個散熱器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安裝。
    頂部通過紮帶再固定一下,兩個風扇再用紮帶固定在一起,固定的就算比較到位了,然後又因為M.2散熱有點頂到風扇,所以左邊的風扇有些歪,不過問題不大,不影響什麼。
    比較尷尬的是,痛失兩個SATA接口,實際原裝的薄暴力扇就不會擋住SATA接口,不過實在是太吵了。。。
    接著是安裝內存,當然也可以最後安裝內存,畢竟ITX空間太小,主板供電等跳線不太好操作。
    內存方面,可以看到其實內存比較遮擋CPU的散熱風扇,這樣的情況最適合的是無馬甲的窄條,或者標準的無馬甲內存。
    正常裝機應該會安裝電源,不過因為SATA接口主板只有4個,所以還需要一個M.2轉6口SATA的轉接板,使用的是ASM1166芯片,按照賣家所說基本支持目前主流的系統,包括黑群暉。
    線這麼折還不知道扛得住不。。。
    又因為轉接板的高度和電源安裝的衝突,SO又需要一個M.2的延長線將接口引出,剛好可以安裝在原有的SATA板的位置,剛好放置在電源下方位置,並且利用金屬機身還能輔助下散熱。
    固定方式可以採用雙面膠或者導熱膠進行固定,不過導熱膠還需要一天左右的時間才能乾透,臨時用一些醋酸膠帶固定下,靜待導熱膠凝固。
    到這一步就順便說一下如何利用這個機箱實現十幾盤位的操作,首先自然需要拆下無用的SATA板,以及前方礙事的14CM風扇。
    然後就很簡單了,這款機箱的3.5寸固定孔位,橫著看來就和2.5寸的固定孔位間距相近,所以只要利用好這個固定孔位就可以橫向安裝8塊SATA 2.5寸硬盤。
    甚至通過左右的錯層安裝,可以在原先5盤位的情況下實現16盤位的安裝,並且在錯層中間用簡單的墊圈或者橡膠墊可以固定上下兩個半層的間距,以便於硬盤散熱。
    當然,如果需要滿配16硬盤的安裝情況,那麼需要最先安裝硬盤,主板和電源等硬件需要最後才能安裝,硬件安裝有特定的順序,另外就是對於ITX來說,擴展這麼多SATA口就必須要佔用PCI-E接口了。
    這種安裝方式還有一定空間可以在對應主控的位置貼上一些小型的散熱片,幫助主控散熱,對於S4510這類的高發熱硬盤還是有必要的。
    穩定性方面也不用擔心,固定的非常牢固,只要不出現特別嚴重的跌落,硬盤不會出現掉落的情況,固態本身沒有運行噪音,也不會有任何共振噪音出現,固態本身抗震性也很好,所以不用擔心 固態的優勢也就在於這裡了。
    接著才是電源安裝了,線材還是需要走主板下面過,以降低對於機箱的衝突,這款機箱對於線材收納其實沒有什麼特殊設計,所以還是比較容易在抽拉的時候卡線,所以也是最後用了定製線的一個原因「然後發現,24pin的線短了,重新補發新的線材」。
    在主板過線的部分用醋酸膠帶貼了下,防止多次刮擦給CPU供電外皮淦破了,導致短路。
    線材方面由於這套機子沒有獨顯或者高耗電的PCI-E擴展設備,因此無需顯卡供電線,所以電源基本上只需要24pin和CPU 8Pin供電以及SATA供電即可,對於這個電源來說其實負載非常低,後期可能也會考慮換一個電源吧,鑫谷的電源線材貌似的通用的。
    線材最初我其實要的是硅膠線,因為硅膠線很軟,裝機非常方便,不過後續考慮負載所以選擇了稍貴一些的鍍銀線,SATA的供電線也定製了特別加粗的,並且SATA接口間距也按照我設想的進行定製。
    等待導熱膠乾透,轉接板也就固定住了,多次彎折沒有影響延長線的工作,這東西折角非常吃線材長度,如果買的話儘可能多買長一些。
    最後就是連接各類電源線或者數據線了,將引出的M.2接口安置在原先SATA板下方,將引出的M.2接口安置在電源倉下方,插上轉接板,稍加固定即可。
    這種通過M.2轉接SATA接口的轉接方式,對於ITX版型來說其實比較尷尬,正面容易和CPU散熱器衝突,背面也會和電源或者機箱衝突,所以這裡我選擇引出信號,換一個位置安裝。
    多出的線材為預留的,後續增加硬盤只需要拆下14CM風扇就可以固定,還是比較方便的。
    系統安裝方面,Windows各個版本基本都相差不多,最初考慮用的是Win10 server版本,不過實際下載之後發現使用起來比較麻煩,操作邏輯習慣和常規Win10差異很大,並且很多系統默認功能都是關閉的,需要用CMD命令開啟,比如說系統默認關閉WIFI,日常使用其實很不方便。。。「有部分測試軟件也不支持這個版本的系統」
    轉而改為,Windows 10 工作站版,操作習慣和常規版本就比較接近了,由於需要雷電3網橋的功能,所以相對的會麻煩一些。「最最後,還是比較懶,懶得換系統,湊合用」
    系統安裝過程就不需要多說了,和Windows其他版本都是一樣的,安裝過程中為了避免部分系統分區出現在別的硬盤,或者說硬盤較多無法區分的情況「一般容量相差比較大不太會搞錯」,可以先斷開SATA供電再開機,那麼系統就只有一個M.2硬盤,就不可能搞錯了。
    如果有需要使用雷電網橋功能,目前已知Windows10 1903和1803對於雷電支持最佳,其餘版本均有部分功能不支持,Win10 server對雷電支持性未知「我沒對比過其他版本,所以不好說server是更好還是更差」。
    所以如果需要使用雷電,強烈建議安裝1903和1803的版本。
    進入系統後自然需要安裝一些驅動,集顯、網絡和雷電3驅動程序,SATA接口以及轉接板均為免驅設計,無需單獨安裝驅動,雷電等驅動推薦官網下載。
    NAS這邊網絡設置也比較簡單,首先確認雷電網橋已經鏈接,在設置-網絡和Internet-更改適配器選項-找到thunderbolt networking 右鍵屬性。
    首先需要取消勾選IPv6,然後雙擊IPv4打開設置,將IP改為10.10.10.1,子網掩碼改為255.0.0.0,IP可以自由設置,但是不要和目前的路由器衝突即可,最好換一個IP段。
    Mac這邊需要添加一個雷電網橋,手動設置IPv4的IP地址和子網掩碼,圖方便好記就10.10.10.2 「nas是10.10.10.1,IP不能相同」,子網掩碼是255.0.0.0,關閉IPv6「選擇本地鏈接」,在下方硬件中可以將MTU設置為9000,速率最大化。
    Mac系統集成了所需的全部驅動,所以不需要安裝任何額外的驅動。  
    接著就是設置共享目錄這些,我就簡簡單單的用SMB了,文件誰都能進不過需要讀寫操作的話,需要提供管理員權限,我也圖省事,就用了NAS登陸的默認賬戶和密碼。
    結果好傢伙,默認賬戶非常長,我到現在都還沒背下來,所以每次要新設備登陸nas,就要百度一下。。。。
    由於系統是長期掛機狀態,基本上也不需要外接顯示器或者鍵鼠,所以還需要提前安裝遠程控制軟件,這邊強烈推薦ToDesk,支持Windows、macOS、IOS和安卓,基本上全終端了,並且畫質也比較好,免費版本就可以用1080P,免費版連接基本上也是秒開,相比某某葵好使很多。
    日常除了開關機等需要直接操作NAS的行為「因為開機需要解鎖後才能輸密碼,進了系統ToDesk才能控制」,其餘都是可以通過ToDesk遠程控制,非常方便。
    目前發現的問題也做一個彙總,首先明確會出現串網的情況,跑著跑著就跑到WIFI那邊去了,明確是通過雷電網橋連接了10.10.10.1的SMB共享,但是最後會變成WIFI+雷電網橋的聚合鏈路,不過性能是降低的。。。「解決方法就是NAS或者Mac斷網,只留雷電網橋/換NAS系統不用Windows」
    不用多說,win的鍋,垃圾Windows 誰用誰知道。

    另外就是訪問的非常不連續的,正常的讀寫速度應該是線性的,這邊完全就是隨性所欲的發瘋,部分時候純粹是因為Win10沒有處理好數據,導致數據傳輸中斷。。。介於我用的硬盤基本都是TLC直寫,基本上不會出現因為緩存用完而掉速的情況。
    Win10非特定版本對於雷電的支持是真不咋樣。。。
    從網絡詳細信息來看,雷電3網橋的速率最高應該是20Gbps,目前實際測試最高能到達15Gbps,當然速率一直飄忽不定,所以也沒啥好說。。感覺如果是長期下載,可能走WIFI/網線共享smb會更穩定些。。。

    另外在Mac這邊,受到那邊影響,也比較抽風,上傳數據「對應nas是下載」也是從0到4.85G之間跳。。。不過感覺上這個數據非常不準。
    至於性能,反正測試的話比較魔性,雙盤R0的話就這成績,比單盤測還弱。。。
    分區方面,目前我只有兩塊3.84T,為了方便後期加硬盤,所以沒有用這兩個盤,目前使用的還是兩塊SE3010組跨區卷,也就是合併成一個3.5T的硬盤作為臨時存儲,後續會改用帶區卷。
    跨區卷、鏡像區卷、帶區卷都是Windows系統自帶的軟raid的一種,跨區卷對應兩個盤容量相加,沒有性能提升和安全性提升,鏡像區卷就是兩個盤內容一致,無性能提升有安全性提升,帶區卷就是R0,性能有提升,安全性無提升。
    另外,Windows還自帶存儲池的功能,感興趣的可以自己瞭解下,反正基於家用的環境來說,安全性基本上不用太在意,所以NAS的系統選擇就簡單很多,不需要過於複雜的用戶管理。
    最後還是對風道做了重新規劃,首先去除了機箱正面的鋁合金擋板,其次將左右的洞洞用膠帶粘起來了,將機箱形成一個完整的風道。
    然後將CPU散熱風扇和機箱風扇進行轉向,風道改為後進前出,機箱前置14CM風扇和機箱的縫隙也用海綿膠帶填充,防止風倒灌;
    電源部分對應的洞洞部分還是保持了鏤空,並且由於電源進風會和整機風道衝突,所以對於電源部分也用海綿膠帶進行密封,風道獨立於機箱。
    將風道轉變過來原因也很簡單,這樣做可以降低PCH和P44 Pro的待機溫度,如果前進風的情況,CPU的熱量不可避免的會吹到PCH/P44 Pro的散熱模塊上,在前進後出的情況下,PCH和P44 Pro溫度能夠達到60度左右,將風道調轉之後,待機溫度控制在50度左右,不過受限於間接導熱的效率較低「PCH熱量需要經過固態硬盤才能傳到到散熱器」,所以PCH的溫度會少高一些,達到57度。
    另外需要在BIOS裡設置,將水泵的散熱模式改為風扇,ITX主板一般FAN口比較少,所以需要改一下這個設置,不然默認會滿速轉,另外對於機箱風扇也做了降速處理。

買電腦到電腦吧評測室淘寶店

店鋪鏈接:

19信地好天自這得來自她地多微 https://m.tb.cn/h.UuhVBKW  CZ3457

好看的文章記得點下在看哦

    歡迎加入電腦吧購買電腦交流群:386615430

    歡迎加入電腦吧二手硬件交流群:829132489

    關注B站@電腦吧評測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