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 | “史料實證”是什麼?

核心素養 | “史料實證”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遇到考查史料實證素養的試題,尤其是山東地區,這是必考題。面對它們,我也感到棘手。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紹“史料實證”的有關知識。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道要考什麼,怎麼考,才能知道怎麼應對。
本文內容主要有三個:
一、試題中的史料實證。結合課程標準和試題,認識史料實證和學業質量水平。
二、史料實證題解讀。瞭解試題在史料實證方面的命題依據和學業質量水平,也希望能從中獲到一些一般性方法。
三、教材中的史料實證。結合教材,從史料實證的角度看待教材。

試題中的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習歷史的必要途徑。
如今,培養核心素養成了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史料實證。但是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訓練,以至於我們在面對史料實證題的時候,難以下筆。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史料實證的培養目標是:

1. 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樑,瞭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蒐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

2. 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增強實證意識;

3. 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

4. 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
這些目標是逐漸提升難度的。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們應該進行兩個選修模塊的學習,分別是《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
《史料研讀》主要負責目標1:“瞭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蒐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我們瞭解各種史料的價值和侷限性,這正是我們經常遇上的問題。
《史料研讀》與《史學入門》第6部分“歷史的解釋與評判”負責目標2:“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增強實證意識。”難度稍大,但是硬寫也能寫點出來。
《史料研讀》與《史學入門》第5、6、7部分負責目標3:“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難度提升,很多人都在這裡敗下陣來,因為要組織語言進行歷史闡釋,不能像做選擇題那樣,人家已經做出了歷史闡釋等著你來選,現在你要把自己當成老師,根據史實向別人闡釋歷史。
目標4:“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主要出現於最後一問,在前面目標的基礎上實現昇華。對於目標4,目前見過最好的試題是今年的廣東一模。除此之外,像釣魚島問題、古代的治國思想等等,我們也可以用實證精神考證歷史,指導現實。
試題能夠體現課程標準在史料實證方面的目標要求,那它們到底難不難呢?怎樣才算難呢?
這裡就需要提到學業質量水平
課程標準將每個核心素養分成了四個水平,學業合格性考試(學考)的難度在水平2;學業等級性考試(高考)的難度在水平4。

只要結合具體案例,就可以看懂了。課標要求試題既要側重考查一兩個核心素養,更要有考查五個核心素養的綜合類試題。我真是越來越慶幸自己畢業得早

接下來結合學業質量水平,對上面提到的試題進行說明。

主要以史料實證為主,所以單獨貼出史料實證的水平劃分。同時也會看看試題還考查了哪些核心素養,分析一下這些題到底難不難。


史料實證題解讀
1
2023·山東日照二模·16
【解析】材料二的表格數據出自三則文獻史料。

《通典》是唐代杜佑(735—812年)編纂的我國第一部記載歷代經濟政治制度的典志體史書,它不僅保存了大量唐代以前的文獻資料,而且詳實記錄了唐代的典章制度。由於是當事人,因此對於唐史而言,史料價值較高。

《元和郡縣圖志》是唐代李吉甫(758—814年)編纂的我國第一部地理總志,記載了當時唐朝47個節度使鎮的疆域政區、人口地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等情況,史料價值較高。

《唐六典》是唐玄宗下令編纂的典志體史書,主要記載了當時的行政制度和人事管理,史料價值較高。

以上三部史籍均是同時代的文獻,可作為研究唐朝政治經濟的必備史料。對於問題(2),如果能夠知道數據來自文獻史料,可以達到水平1;知道這三部文獻的史料價值,可以達到水平2;能夠利用史料驗證所探究的問題,可以達到水平3。本題為水平3,對於高考的水平4而言,難度一般。

三部文獻有利於我們研究唐朝的政治經濟,但材料所舉數據不能佐證宋州在唐朝全國的經濟地位。因為涉及到全國,那就應該放到全國的範圍裡面去比較,而材料只提到了宋州與汴州的對比。此外,瞭解經濟地位不能只看歲貢這一個方面,還應展示宋州其他經濟的信息,這樣才能對宋州經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本題4分,答兩點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不能。材料信息只能證明宋州絲織業發達,無法體現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狀況;也不能與其他地區作比較。(只判斷不得分,4分)

我覺得只能證明宋州絲織業的歲貢狀況,不能得出絲織業發達的結論吧。覺得答案不是很好。不過它反駁的兩點是對的。
【解析】問題(3)要求我們比較、分析不同來源的史料,屬於水平4,難度一般。
材料三中的《唐六典》和杜甫《遣懷》為文獻史料。《唐六典》是官方修纂的史書,比較有權威,史料價值較高。杜甫被譽為“詩聖”,他的詩記錄了自己所處的時代,有“詩史”之稱,但是詩屬於文學作品,會對事實進行藝術加工,其史料價值要辯證看待。
最後一個材料雖然是文字表述,但是介紹了考古成果,出土的文物和商丘段運河故道都屬於實物史料,這些都是第一手史料,史料價值最高。
參考答案:
《唐六典》是正史的記載,史料價值較高;杜甫的詩屬於文學作品,能夠從側面反映運河對宋州經濟的影響,但有虛構和誇張的成分;考古發現屬於實物史料,能夠真實反映宋州段運河的規模和商業發展的狀況。(6分。答各類史料相互佐證,能夠得出宋州"因運河而興"的結論,可得分,但不能超過本問的滿分。)
觀察參考答案,答題時,要將這些史料價值的理由寫出來,同時要結合問題進行語言潤色
【啟示】分析史料價值,首先要分析史料類型,然後結合各類史料的特點和史書知識。由於沒有選修教材,這些特點和知識只能從課外獲取,可以上網查詢,也可以閱讀課外書籍。
關於史書知識,推薦一本不錯的入門級小書:柴德庚先生的《史籍舉要》,基本涵蓋了正史、編年體、紀事本末體、政書、傳記、地理等六類重要的史書,主要從作者及著作時代、史料來源及編纂方法、史書價值及史學地位、註解及版本等四個方面進行介紹,通俗易懂,高中生也能看。
2
2023·廣東汕頭二模·19
【解析】問題(1)要求我們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屬於水平4;還要我們對史料進行辨析,屬於水平3。難度一般。
材料一是傳記文學,屬於文獻史料。傳記文學一般都會對主人公進行美化,與現實差距較大,這是這類文獻自身的侷限。材料二是當事人的書信,書信、日記這類文獻一般都具有隱私性,能夠看出書寫者的真實想法。同時,這封書信是當時的文獻,屬於第一手史料,而材料一是後人作傳。綜合下來,材料二的史料價值更高。
那麼哥倫布對待販賣奴隸的態度,應當以材料二為準,即哥倫布支持販賣奴隸。
參考答案:
從材料看,哥倫布支持奴隸販賣。(2分)
材料一是19世紀西方作家的著述,描述了哥倫布對待印第安人的和善態度。從史料鑑別看,一是作者離事件比較久遠,二是代表了西方人的視角。2分)
材料二是當時哥倫布寫給朋友的信件,建議販賣奴隸。材料二屬於第一手史料,更具史料價值。私人書信具有私密性,較能反映歷史人物的真實想法。綜合起來看,材料二可信度更高,因此認為哥倫布對販賣奴隸持支持態度。2分)
參考答案還提到了西方人的視角,這是我沒想到的。
【啟示】書信、日記這些文獻史料能夠反映作者的真實想法,對研究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解析】問題(2)要求我們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圖,屬於水平4,難度一般。
材料三是文獻史料,但不是第一手,而是後人撰寫的書籍。從敘述來看,用到了一些主觀性描述,如“熱情接待”、“看似野蠻”、“希望用這種方式”、“非常傷心”。此外,還描寫了很多細節,用小船送上岸、“送了很多禮物”、上岸就大喊。這些描述塑造了哥倫布和平友善的受害者形象,與材料二的哥倫布截然不同,因此材料三的史料價值不高。
為什麼要這麼寫呢?分析意圖首先要看作者的身份。作者是美國人,結合選必3可知,本土的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如今的美國是個以白人為主的國家,人種基本換了一撥。從敘述來看,作者應該是勝利者的後代,既然是勝利者,當然要以勝利者的姿態宣揚自己先輩們的功德,美化他們的殖民入侵,將自己塑造成被迫反擊的受害者。
那麼剔除作者的主觀意識成分,這件事應該怎麼敘述?在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史料,屬於水平4。
首先要把主觀詞和形容詞去掉,其次要把各種細節去掉,因為這些細節不具備史料支撐。這樣一來,可以敘述為:
1493年1月,哥倫布到達卡隆角,與當地的印第安人發生衝突,最終印第安人受傷逃走。
參考答案:
(2)作者立場: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場。2分)
意圖:從作者對事件過程及哥倫布心理描寫看,將印第安人塑造成失信、殘暴的形象,將哥倫布塑造成有仁愛之心的形象,故推斷作者有為西方殖民者殺戮辯護的意圖。2分)
(3)敘述事件:1493年1月,哥倫布船隊與印第安人發生流血衝突,導致印第安人傷亡(或受傷)。(經過2分,結果2分,共4分)
【啟示】分析立場和意圖,要重點關注史料作者的身份。敘述事件要去掉主觀詞和形容詞,還要去掉沒有史料支撐的各種細節,直接"經過+結果"。
3
2023·山東濰坊二模·17

【解析】本題讓我們從史料中提取有關信息,屬於史料實證水平1;又要我們對史料進行歷史闡釋,屬於歷史解釋水平2。也就是說,這是學考的難度

先提取信息。封面上方插圖是坐在書桌前的青年,並有青年的法語詞彙,下方是“艱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內基的畫像,畫像下面是出版設。左邊是雜誌期數和一隻公雞?右邊是刊名“青年雜誌”。

目錄這邊,主要分析內容。有對青年的寄語與要求,如《敬告青年》、《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有對外國文明的介紹,如《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現代文明史》、《德意志皇帝》等;有國外大事記,培養青年的全球視野;有國內時事新聞和觀點,培養青年的家國情懷;有名人傳記《卡內基傳》,激勵青年艱苦奮鬥。

總體來看,雜誌內容以外國居多,文章受眾以青年為主。

如何闡釋?通過材料確定所學知識為文化運動,結合新文化運動的背景、目的、內容闡釋上面的信息。

比如為什麼會面向青年因為青年人潮氣蓬勃,處於人生的上升期,擁有塑造的可能培養他們就能為國家培養後備人才為什麼是法語因為新文化運動宣傳的思想是以法國為中心的啟蒙思想為什麼介紹外國文明?因為宣傳的思想文化是從外國引進的為什麼有國內外大事記引導青年關注時事,思考國家未來出路為什麼會有這本雜誌?因為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境地沒有多大改善,陳獨秀等人認為需要改造國民的思想,喚醒國民的覺悟。

參考答案:
辛亥革命的失敗引發知識分子的深刻反思,認為要想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須對民眾進行思想啟蒙。(2分)
雜誌定名為《青年雜誌》、封面正上方的青年群體、文章《敬告青年》以及《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等說明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將啟迪的主要對象放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承擔起救亡圖存的重任;法文書寫的"青年"、文章《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等說明先進知識分子宣傳法國啟蒙思想,進行思想啟蒙;把卡內基作為封面人物並加以介紹說明先進知識分子希望新一代的青年應該具有艱苦創業、積極進取的品質;雜誌對當時發生的國內外大事進行介紹,說明先進知識分子希望新一代的青年要有世界意識,關心國家大事,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封面採用花邊、藝術字體等元素進行設計,這體現出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新文化取代晦澀難懂的舊文化,更有利於新思想的傳播。(任答3個角度即可得9分)
《青年雜誌》的封面及內容反映了近代先進知識分子面對民族危機,創辦雜誌,推動思想革新,啟蒙民眾,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不懈努力。(2分)
【啟示】闡釋就是要結合所學知識對提取到的史實信息進行解讀。本題還要注意評分標準,基本上也是三段式:首段為背景(所學知識);中段為解讀,寫出3個信息解讀即可,難度不大(至少比江蘇地區簡單,江蘇地區估計想破腦袋也拿不了滿分,給6分就要你答足6點);尾段為總結,與首段呼應。
做題好比打怪升級,一開始大家都是菜鳥,但是每做完一題,就要總結經驗,漲經驗值,不總結經驗,那還玩啥?做經典題,分析典型題,分析錯題,是漲經驗的好辦法。
4
2023·廣東一模·18

【解析】問題(1)的要求為歷史解釋水平3。

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重視修史、追求信史和經世致用。本題體現的就是重視修史的傳統。修史對文明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周開始,歷代王朝都設置史官;從唐開始,正式設置史館,修纂前代史、積累本朝史料成為定製。

中華民國成立後,修清史提上日程,是符合慣例的。但是修史作為一項文化活動,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編纂人員的影響。修清史的編纂人員大都為清朝遺老,他們還停留在封建時代,對清王朝抱有感情。袁世凱任用這些人修清史,就是想從文化上為帝制辯護,否定共和,最終服務於自己的稱帝。

國民政府禁止銷售《清史稿》,就是因為這部《清史稿》不符合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否定了民國政權的合法性。

參考答案:

北洋政府:主持編纂並提供資金支持。(1分)

民國政府:查禁。(1分)

原因:《清史稿》存在否定清末革命和民國的價值傾向;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和同盟會領導、參加清末革命運動,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通過北伐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統治。(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

參考答案更全面,因為它還從國民黨的角度出發,而我被“國民政府”給限制住了,因此答不全面。

【啟示】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重視修史、追求信史和經世致用。修史作為一項文化活動,多少都會受到編纂人員的影響。分析態度,要從主體出發,代入他們的身份,思考動機和目的。

【解析】問題(2)對不同觀點進行解釋,屬於歷史解釋水平3;從特定時空對歷史問題進行說明,屬於時空觀念水平3。總體難度一般。
首先要指出孟森與容庚的觀點。孟森從“建州衛”附屬於明朝這一角度出發,認為東北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批評《清史稿》缺乏“建州衛”的記述。容庚認為《清史稿》雖然存在錯誤,但不應該禁售,顯得民國政府比封建王朝還要專制。
本次要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從人物的立場去分析。分析時代背景,關鍵在於時空。
孟森是1931年力圖證明東三省的歸屬,聯繫所學可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瀋陽,不到半年佔領東三省。只要東三省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日本的行為就是入侵,是非法的,就可以從道義上譴責日本,甚至發起自衛戰爭。
容庚是1934年批評民國政府禁售《清史稿》堪比封建專制。能夠體現這一時代背景的事件,就是蔣介石於1934年年初在江西南昌發起的“新生活運動”,用封建倫理道德束縛人們思想,對抗蘇區的革命意識,達到維護國民黨統治的目的。因此容庚批評國民政府比封建王朝還要專制。
參考答案: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妄圖將東北從中國割裂出去,孟森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為維護國家主權辯護;(2分)容庚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抨擊國民政府的文化統制政策。(2分)
我認為參考答案有亮點也有缺點。亮點在於使用了相關的歷史術語,比如“民族主義”、“國家主權”、“自由主義”;缺點是容庚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那個時候是自由主義思想盛行的時候嗎?感覺與時代聯繫不大。可以改一下:
1934年國民政府發起新生活運動,藉助封建道德束縛人們的思想,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容庚抨擊國民政府的文化統制政策。

【啟示】分析時代背景,有時候要看階段特徵,有時候也要關注歷史大事件。兩者結合,互相補充。有些歷史事件是教材沒有的,比如新生活運動,在這之前不知道,但是做完題後,就要積累。

【解析】問題(3)體現了史料實證的目標4: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屬於史料實證水平4;同時讓我們反思歷史,思考現實問題,體現了家國情懷水平3和水平4。但是難度一般。

題幹首先提到了20世紀外國學者對中國史的研究視角,該視角不利於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也不符合民族交融交流交往的歷史潮流。同時,在國家疆域方面,將清朝割裂出去,實際上就否認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的合法性,因為中國的疆域是在清朝奠定的。因此在中國史學界引發軒然大波。

作為回擊,國家開啟《清史》的編纂,就是在國家層面承認清朝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宣稱了中國版圖繼承的合法性。由此可見,史書編纂也能體現話語權的爭奪。

此外,還要結合之前的材料。

材料一提到重視修史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文明不斷傳承的重要原因。國家重視《清史》,也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同時,材料一中的《清史稿》由清朝遺老編纂,無法反映時代精神,本次《清史》修纂,將克服這一缺點。

材料二則提到《清史稿》遺漏了“建州衛”,不利於維護國家版圖。本次修《清史》,也要克服這個問題。

參考答案:
彌補《清史稿》的缺陷;回應西方史學界的挑戰,構建中國清史研究話語體系;提升文化軟實力;傳承中國歷史文化,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
【啟示】史書編纂能夠體現話語權的爭奪,也對文化傳承、民族認同具有重大意義。當我們反駁的時候,往往會從史書中尋找事實依據,這不僅要感謝古代史學家們留給我們眾多的史料遺產,也要繼承、發揚他們的精神和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教材中的史料實證
這裡主要看看教材上的史料,分析一下這些史料的優缺點。
我們的選修課程《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絕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大學教材《史學概論》整合而來的。

《史學概論》認為,迄今為止,我們所認識並可以利用的史料主要有四大類:實物、行為、口碑和文獻。
1
實物史料
實物史料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史料價值是最高的。這樣的史料在教材中隨處可見:
但是實物史料只能研究個別問題,無法展示時代的全貌。比如何尊,可以根據銘文見證目前“中國”一詞的最初年代,也可以瞭解那個年代的青銅工藝水平,但無法瞭解西周早期的其他信息。
教材第1頁有云南元謀人的牙齒化石,也就是說,從我們進入高中學習歷史開始,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就已經開始了。(確切地說,從初中就開始了)
2
行為史料
行為史料是指個人或集體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也會承載某一時期的時代信息,然後流傳下來,被稱為活的歷史。有時候我們研究人類社會某些行為、風俗、語言、宗教的發展演變,都會用到行為史料。
行為史料的缺點有兩個,一是它在不斷傳承的過程中,可能會加入新的時代信息;二是難以判斷這一行為形成的確切年代。在教材中,我只從《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5課找到了墨西哥的浮動園地,用來證明阿茲特克人發明了“浮動園地”。
3
口碑或口述史料
口碑或口述史料往往是親身經歷者的口述,比較具體、生動。比如我們可以問自己的長輩,讓他們講述自己年輕時代對大事件的經歷。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很多口述史料可以通過錄音、錄像等方式保留下來。
這樣的史料不好在靜態中呈現,因此教材、試卷極少會用到口述史料。當然也可以將口述史料整理成文字來呈現。
口碑或口述史料的缺點是容易受口述者的主觀影響。可能是記憶偏差,也可能是主觀好惡,多多少少會有偏差,因此需要用其他史料來證實。
4
文獻史料
文獻史料是用得最多的史料,它比口述史料和行為史料更加固定,保持原狀的時間更長;比實物史料的內容更多,也更具體,更能反映時代風貌。
教材中,這類史料用得最多。比如《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3課的“學習拓讓我們瞭解雲夢睡虎地簡的史料價值。
又如第1課的“學思之窗”,提到了《史記》與《戰國策》關於啟的繼位的不同表述,讓我們分析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記錄。
我們重新去看看教材的材料,用核心素養的角度去看待他們,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編者會用這些材料,為什麼他們要設置這樣的問題。慢慢的,你也就明白了出題人的意圖。
文獻史料類別眾多,不同的文獻有著不同的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唐六典》,官方修纂的,這對於我們研究唐朝的典章制度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是對於研究唐朝的文化史則不太適合了。
文獻史料的不足,還在於存在“偽”文獻,而且也會受到史料作者的主觀影響。因此,出題人經常會讓我們分析、辨別文獻史料,瞭解作者的意圖和立場。難度大一點,還會讓我們指出這些文獻史料的不足,給出彌補意見。
碎碎念
由於我對史料實證素養的瞭解和應用還不夠,因此文中肯定有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最近期中考試反映出學生很多問題,其中很多學生面對不會寫的題,就空著,我是既開心又氣憤。改得快,開心;學生擺爛,氣死!
我的建議是:不要怕,大膽寫。你空著不寫,就啥沒有。
很多人不會寫,是受制於答題模板,擔心這麼寫不行,那麼寫不對。模板只是模板,你只要膽寫,反而能在寫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潛能,這個時候,靈感來了,你反而會掙脫模板,誰也阻止不了你的發揮,洋洋灑灑寫下來,事後你都會驚歎:這是自己寫的?
感覺對了,分數一般不會差。
平時面對不會寫、畏懼的題,儘可能把答案寫出來,不要停留在嘴上、心裡。寫出來的答案,最能體現你的答題水平。
一句話,不要怕,就是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