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書之一。
本書選取最能體現《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100個問題進行闡釋,每一個問題基本上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對該問題的闡釋,二是闡釋所依據的相關經典。內容上分為概念正名、陰陽之道、氣血陰陽、法於陰陽、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溼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百病生於氣10個部分。實為學習中醫、學習《黃帝內經》不可或缺的案頭書籍。
風的本義是指空氣的流動,是自然界中的萬千氣象之一,《廣雅•釋言》:“風,氣也。”戴侗《六書故》:“天地八方之氣吹噓鼓動者命之曰風。”天地之氣流動不停,其流動的速度有急速有和緩,有暴風有疾風等;空氣流動的方向有東、西、南、北的不同,如東風、北風等;一年四時流動不休的空氣對人的感覺有溫涼寒熱的不同,因而有溫風或者說暖風,熱風,涼風、寒風等不同。四時之氣都可以叫風,而作為六氣中初春的“風”則是風溫的簡稱,《素問•至真要大論》:“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四時陽熱之氣始於春溫,盛於暑熱;陰寒之氣始於秋天的清涼,盛於冬天的寒氣。由於習慣上把風溫簡稱為風,我們這裡依然沿用。
四時六氣按照時序而至,萬物因此而生長,則為常氣,常氣不能對萬物造成災病。非其時、非其位,即“不從其向來,而從所勝來者,為賊邪”。所謂“不從其向”,就是非其時非其位而來,比如春天當暖風從東方來反而而涼風大行,燥涼是秋金西方之氣,金勝木,故為賊邪;“未至而至”,即節令還沒有到,而其氣提前到來,所以從前來者為實邪,比如春天當為溫氣不當為熱,熱氣提前到為實邪;“至而不至”,節令已經到了,但是相應的氣候遲遲不來,所以從後來的為虛邪,比如當為溫暖的春風拂面,不當還是冬天的寒風料峭,寒氣不退為虛邪。“從所勝來”:火氣勝寒氣,冬天當寒氣而熱氣大行,是從所勝來,從所勝來則非其時,是為賊邪,賊風、虛邪之氣大行再遇到體虛之人就會造成疾病。
六氣皆可以稱為風,是因為流動的空氣或是寒,或是熱,或是燥,或是溼,或寒溫雜合,非其時,非其位,則能產生各種疾病,所以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即六氣傷人,有的形成寒熱之病,有的是熱中,有的是寒中,有的形成癘風,有的造成偏枯,或者形成其他風病。病狀不同,病名不同,有的侵入五臟六腑。那麼,風動攜六氣造成各種疾病,其機制是怎樣的呢?風寒侵襲肌膚,藏於皮腠之間,使腠理開闔失常,玄府閉合封,內不得通於經脈,外不得洩於毫毛。風的特性是流動不停居,或快或慢,或寒或溼,善行多變,如果人的衛氣虛衰不能固護肌膚,腠理玄府張開則陽氣外洩,灑淅惡寒;若腠理玄府閉塞陽氣內鬱,熱氣不能散越於外則身熱煩悶。寒邪入內,陽氣虛微不能化水谷津液則飲食減少;邪熱藏於肌膚而不能散瀉會使肌肉消瘦;寒熱交作,振寒而不能飲食,這種病稱為寒熱病。風邪客於陽明經內入於胃,胃居中焦,其脈上行連於目系,人肥胖則腠理致密,邪氣不能向外發洩,稽留在內鬱而為熱中,故目黃。如果人瘦則肌肉疏淺,風寒侵犯人體,陽氣易洩,陽氣外洩則惡寒,形成寒中病而眼淚易出。足太陽在表,其腧穴風府上應合寒氣,賊風邪氣犯三陽先犯太陽。風邪自太陽經侵入,遍行於經脈腧穴,佈散於分肉腠理之間,與行於肌膚腠理的衛氣相搏結,使衛氣的運行滯塞不利,從而使肌肉腫起甚至產生瘡瘍。如果衛氣凝澀而不能運行,就會出現肌肉麻木不仁。癘風是因為邪氣客於經脈,營氣因熱而腐壞,血氣汙濁不清上衝於鼻,使鼻柱蝕壞而皮色衰敗,皮膚潰爛,這是因為邪風寒氣留而不去,造成的疾病叫癘風。
四時之氣陽始於春,厥陰風氣生木,木合肝,以十天干記的話,膽為甲木,肝為乙木,六邪犯人以所犯之處命名,風邪淫勝犯肝木叫肝風;夏合南方火,其日丙丁,夏心傷風為心風;長夏溼土合於脾,其日戊己,長夏傷於風邪叫脾風;秋合西方金,其日庚辛,秋肺傷於風邪為肺風;冬合北方水,其日壬癸,冬腎傷於風邪為腎風。風邪侵犯五臟六腑的腧穴沿著經絡內傳,形成五臟六腑風。腧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之處,也是與外面氣機交換的門戶,如果風邪入侵,或左或右,中於一側為偏風。風邪沿著風府上行入腦為腦風;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係為風眼寒;飲酒之後感受風邪叫漏風;行房時大汗感受風邪叫內風;剛洗過頭受風邪為頭風;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叫腸風飧洩;風邪停於肌膚腠理為洩風。所以,風邪是引起各種疾病的首要因素,至於風引起的各種變化,形成的其他疾病,沒有一定的常規,然而不外是風邪引起的疾病。
特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