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癌症體質風險最大,快自查!50年治癌經驗名醫:做好4點換體質,遠離癌症!

3種癌症體質風險最大,快自查!50年治癌經驗名醫:做好4點換體質,遠離癌症!

體質跟癌症真的相關嗎?

在說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兩個非常典型、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故事。

故事一:

一位27歲的男性,年紀輕輕被確診為原發性肝癌。因拒絕手術治療,經人介紹來到北京找到陶廣正教授進行調治。其時患者才新婚一年,妻子無比難過。

該患者化驗甲胎蛋白AFP強陽性,AFP定量180ug/L,SHCSP陽性,CT報告:肝右葉有3.5×5.1cm大小腫塊,因此確診為原發性肝癌。面診患者面色略暗,精神尚可。自訴右脅內不適,時有痛感,但不重,能自行緩解。四肢疲憊,頭暈不痛,失眠食少,二便調,脈弦緊,左略細。舌暗紫,苔白根黃略厚膩。

經過辨證,患者屬氣血淤滯,聚結成症證,屬於血瘀體質。

故事二:

一位66歲的女士,全身的皮下長了過百顆的硬結節,小者如蠶豆,大者如核桃,而以中等如板栗者為多數,遍佈周身,而以頸、腋、鼠蹊、脅及股肱內側為多發,硬而能動。伴低熱乏力頭疼失眠。在其他醫院針藥並施也不見效果,被診斷為癌症。後機緣之下找到陶教授調治。

初診時,患者面浮而滯,色黃略黑,語言雖清晰但常伴有長吁短嘆,狀態充滿疑懼。脈沉而弦,舌紅邊甚,苔白膩。

經過辨證,陶教授認為該患者屬於肝氣鬱結導致水到水道失疏,聚為痰核而流注周身。從體質來看,屬於氣鬱體質

上述兩個病案很嚴重,但可幸的是,他們最終都在陶廣正教授的治療下,病情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延緩了生命。

那麼,真的存在“癌症體質”嗎?

癌症與體質的關係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發佈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中醫的體質分九種基本的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從中醫的角度,體質與癌症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單向形成的。因為人的體質有部分源自先天,而決定是否導致癌症的,最重要的誘因在於後天的生活,比如飲食的不當、作息不良、長期受不良情緒影響以及輻射汙染等。

人體的體質是可以改變的,可以變得更好,也能變得更壞。變得更壞的結果,就是導致一些疑難疾病乃至癌症的發生。而那些已經觸發了癌症形成的體質,本身就具有明顯的偏頗性。

臨床中常見的“癌症體質”

所謂的“偏頗”就是體質上偏氣虛、陰虛、陽虛等為主,在陶廣正教授的臨床中治療過的許多腫瘤/癌症類的患者中,則最多見的有如下三種:

1
氣鬱質

主要表現:情緒低沉、精神緊張、多愁善感、易感到害怕或受到驚嚇、脅肋部或乳房脹痛、無緣無故嘆氣、咽喉部有異物感。

常見疾病類型:乳腺類疾病(乳腺結節、乳腺增生、乳腺癌)、甲狀腺疾病(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等。

2
血瘀質

主要表現:皮膚出現青紫瘀斑、兩顴部有細微紅絲、身體有疼痛、面色晦黯或易現褐斑、易有黑眼圈、健忘、口唇顏色偏黯。

常見疾病類型:肺癌、食管癌、肝癌、卵巢癌等。

3
氣虛質

主要表現:容易疲乏、氣短、心慌、頭暈、易患感冒、懶得說話、聲音低弱、容易出虛汗。

常見疾病類型:胃腸癌、鼻咽癌、肺癌等。

上述體質類型,只是臨床中多見,但不代表這些體質就一定會患癌,也不等於其他體質患癌的風險就少。陶教授認為腫瘤發病源於正氣受傷,邪毒淤積體內而成。

明代典籍《醫宗必讀》在論述體內腫塊時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清代典籍《外證醫案》更明確地指“正氣虛則成巖”,說明了正氣虛損是形成癌症發生的內在依據。因此,正氣受損才是腫瘤的根本原因

中醫治療癌症的優勢

陶教授曾總結自己50餘年臨床防治癌症的經驗,認為中醫在防治癌症方面要注重三個方面:
1.改善症狀;
2.提高免疫力;
3.減少放化療的副作用。
在這三個方面,中醫中藥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西醫治療癌症的手段離不開手術及化療,而中醫治療癌症則多法合治,但注重扶正及驅邪並用。至於扶正為主、祛邪為輔,還是祛邪為主、扶正為輔,還是扶正祛邪並重,要看病情、病程、病人正氣狀況進行辨證,區別對待。

比如上述的兩個案例,故事一中,陶教授經過辨證,診斷患者屬於氣血淤滯,聚結成症證,於是施以疏肝解毒,化淤除症的治法,患者經過4次當面診療後,病情得到好轉,遂回家所在的城市居住,同時繼續服藥治療。在距離確診的1年後,患者攜妻來京致謝陶廣正教授,說:“兩次複查癌腫已消失,血液化驗亦正常。這個病人很費陶老心血,他此後隨訪堅持了十五年,病人仍健康生活。

故事二中的案例,非常特殊,陶教授表示,他所遇到過的類似情況的患者也就一二十人,但均不如她嚴重。陶教授認為該患者屬於肝氣鬱結,水道失疏,聚為痰核,流注周身,致使全身皮下都長了腫塊,於是給與疏肝解鬱、利水消痰的治法,患者服藥10劑後,皮下結節明顯縮小、數量減少,後又連服50劑(約2個月),全身“痰核”已經消失不見,只需要再調理一段時間即可。患者痊癒後,其兒子也有每年看望陶教授,以表謝意。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陶教授表示,癌症至今仍屬世界性疑難病之首。《黃帝內經·靈樞》有言:“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對於癌症的治療方法,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一直在努力探索,尋求最有療效的方法。此外,中醫“未病先防”的理念對於癌症的發生,更有意義

為此,陶教授提醒,遠離癌症,應注意以下4點:

1
飲食得當

中醫飲食與現代營養學有許多共通之處,多吃新鮮果蔬、粗雜糧、適當的蛋白質、低鹽低脂肪飲食;切忌偏食、忌黴變、忌醃燻,並儘量少食辛辣、煎炒、油膩食物。

2
辨體質施食

中醫認為,食物的性質有寒熱溫涼等特性,飲食要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辨體質施食有助體質糾偏,避免正氣的耗損。

氣虛質:多吃具有益氣健脾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香菇、大棗、桂圓、蜂蜜等。以柔緩運動,散步、打太極拳等為主,平時可按揉足三里穴

血瘀質:可多食黑豆、海帶、紫菜、蘿蔔、胡蘿蔔、山楂、醋、綠茶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鬱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豬肉等,並保持足夠的睡眠。

氣鬱質:多吃小麥、蔥蒜、海帶、海藻、蘿蔔、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氣、解鬱、消食、醒神的食物;平時可按揉合谷、太沖、內關、三陰交等穴位。

3
起居有常,心情愉快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情緒壓抑難以舒解,長期緊張、焦慮等壓抑的情緒下,很容易導致各類疾病的出現,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休息,尤其是注意情緒的釋放和壓力的排解,保持心情舒暢也很重要。

4
常做2個動作,身體更健康

【叩齒】:每天早上起床後堅持叩齒,即上下牙做扣觸的動作,力度以舒適為宜,從左側大牙、到門牙、到右側門牙逐一相扣,約5~10分鐘即可,可以自行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陶教授從年輕開始,一直保持這種習慣,現在古稀之年牙齒仍然很健康。


【提肛】:現代人久坐、缺少運動,導致便秘、痔瘡等頻發,所以每天堅持做做提肛運動,對於緩解肛周的靜脈損傷有很好的作用。提肛運動,一天2次,一次100下左右即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