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父母高度近視1歲嬰兒近視600度”衝上熱搜。
新聞中,該家長表示,孩子每天室外活動6個小時以上,所有含糖類食物都沒有吃,但近視度數仍在增長。

王夢怡醫生指出,嬰幼兒時期,通常還未過度接觸到誘發近視的環境因素影響,因此很少是單純的近視,尤其是高度近視。
隨著人們對視力檢查的重視,這些年,王夢怡醫生也接診到越來越多的早髮型高度近視患兒。
他們往往可以追溯到有相關的家族史,如FEVR(家族性滲出性視網膜玻璃體病變)、PFV(永存性胚胎血管)、馬方綜合徵、視錐視杆細胞營養不良等。
從遺傳的角度,其父母可能攜帶這些疾病基因,或是家族曾經有人患過相關眼病。

建議:有相關眼病的夫妻,在備孕前進行基因檢查,排查自己是否攜帶者。若夫妻攜帶突變基因,且遺傳方式提示後代可能遺傳到致病基因,可進行遺傳諮詢及產前診斷,以預測小孩高度近視的風險。

如今,近視戴眼鏡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難免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會遺傳近視?
王夢怡醫生告訴記者:3歲以前的嬰幼兒近視,多是先天的。
“如果父母、親戚或其他家族成員中600度以上的近視成員較多,那麼其子女患高度近視的概率也會增加。父母高度近視的話,寶寶高度近視的風險會更高。”
而且,越早發生近視的孩子,發展為高度近視的可能性就越大。
據一項針對亞洲人群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近視600度,孩子患高度近視的概率約為30%~40%;
如果父母都近視達到600度,孩子患高度近視的概率則可能高達60%~70%。
日常:多到戶外、少接觸電子屏
很多家長以為,不給孩子看手機等電子產品,就已經是對視力的充分保護。
實際上,保護視力的關鍵是戶外活動。
有研究指出,每天增加40分鐘戶外活動:3年內近視發生率相對下降23%。
王夢怡醫生建議:從出生開始,就應該儘量保證每日有戶外活動時間,最好每天能有兩小時。即使不方便外出,到陽臺多曬曬太陽也是好的。
當然,避免過早接觸電子產品,以及避免過度、近距離地用眼,也是防治近視的關鍵。
建議: 3歲以前禁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3~6歲幼兒也應儘量避免接觸和使用;讀書學習時要注意用眼距離,最好每20~30分鐘就“東張西望”,讓眼睛活動、休息一下。
3歲後,可到眼科醫院建立屈光發育檔案,監測視力發育。
監測眼軸變化,就像監測身高、體重的生長發育曲線一樣,可以判斷視力發育的健康與否,也便於更好地制定近視管理方案。
6歲以後,可開始監測遠視儲備。
如果監測發現遠視儲備消耗過快,則要警惕近視,及時干預治療,防止近視或是控制近視進展。
每年進行視力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應由醫生調整檢查週期,一般為3個月或半年檢查一次。

眾所周知,近視幾乎不可逆。要想護住視力,應及早發現並干預。
王夢怡醫生介紹,目前,有不少手段在幫助孩子矯正視力的基礎上,同時控制近視的進展。
一是,佩戴有近視控制作用的角膜接觸鏡,包括角膜塑形鏡(即常說的“OK鏡”)或多焦點軟鏡“OK鏡”。
角膜塑形鏡夜間佩戴在角膜上,可通過流體力學的作用對角膜塑形,達到改變角膜彎曲度,暫時性改善日間視力的目的;同時,還會在塑形後形成一種“離焦”的光學信號,起到控制近視進展的效果。
多焦點軟鏡在日間佩戴,也同時起到矯正視力和控制近視進展的作用。
二是,佩戴控制型的框架鏡。目前較為常用的有基於光學離焦技術和擴散光學技術的鏡片設計。

此外,還可以使用低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來緩解近視進展的速度。具體的用藥方案,需要在醫生檢查診斷後制定。
以上各種手段均有不同的適用場景。必要時,醫生也會考慮聯合使用多種近視控制方法,對每個孩子提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雖然沒有特效、速效的辦法,但也不至於那麼悲觀。王夢怡醫生告訴記者:若是在近視開始早期,就開始積極地治療和干預,效果都不錯。
別低頭玩手機了
抬頭,望遠!
記者 | 張美嫻 編輯 | 李連歡 視覺 | 烏魚子
–《中國家庭醫生》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疫情前沿
點擊關注中國家庭醫生視頻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