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
排寒的方子中醫有很多,有沒有食療方?
肉桂就很好,它是藥食同源之物。
肉桂是肉桂樹的乾燥樹皮,肉桂樹普遍生長在南方,南方屬火,所以肉桂是辛熱的。
肉桂的火力更多的是暖我們的下焦,也就是暖腎。因為肉桂在收割的時候通常會選擇靠近根部的地方,這樣的品質更好,藥效當然也更好。所以肉桂的火力集中在下焦,對應腎,腎也在人體的下焦。
如果不用皮,而以枝入藥,往往會選擇肉桂樹頂上的偏嫩的部分,那就是另一味中藥了——桂枝。顯然,桂枝更擅長入心,心在上焦,桂枝溫通心陽。
我們說肉桂暖腎,但又不侷限於此,因為腎陽是向上的,旺盛的火力又給“近鄰”,給脾土帶去溫暖。換句話說,如果腎陽是充足的,脾土也會感到暖融融。而且我們再看,越是靠近根部的地方,其實也越靠近土,那周圍的土壤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著肉桂醇厚的氣息。
在中醫看來,這廣袤無垠的土地啊,有著無限的包容性,種一顆種子下去,它能發出新芽,慢慢地枝繁葉茂,還能開花結果。我們的脾就像這土地一樣,吃下去的食物經過脾的作用,化成精微物質,轉送吸收。所以中醫就以土代表脾,常以“脾土”稱呼它。
我們現在有很多虛寒怕冷的朋友,往往是先傷了脾陽,然後又傷了腎陽。肉桂把脾和腎都兼顧到,令脾腎陽氣充實以驅散寒邪。對於脾腎陽虛引起的腹痛、腹瀉、尿頻尿多、畏寒怕冷、手腳不溫等等,肉桂非常合適。
肉桂的用法有很多,這裡講兩個比較簡單的:打成粉,溫水送服,一次1-3克,一天2次。或者用肉桂片泡茶、燉湯,一次3-5克。
《本草新編》:“肉桂治洩瀉、奔豚,利水道,溫筋暖髒。”
《馮氏錦囊秘錄》:“肉桂救元陽之痼冷,扶脾胃之虛寒。”
《本草求真》:“肉桂,性體純陽,有招導引誘之力。”
這後一句話說的是肉桂能引火下行,肉桂非常地善於引導,如果身體裡有一些上衝的虛火,在肉桂的諄諄教導以及引導下,虛火會自動下降,回到腎中,當然前提必須是虛寒體質。虛寒怕冷的人用些肉桂,是不容易補出火氣的。
《泗洲志》裡記載了一則醫案,醫案發生的時間在明朝,當時有個人患了口腔潰瘍,接連看了幾個大夫都沒能治好。後來聽人說泗洲有位大夫醫術高超,於是快馬加鞭,派人去請。請來的這位大夫名叫劉順,劉大夫早已備好了肉桂,叫這人含在嘴裡。雖然知道劉順乃泗洲名醫,但看見肉桂,知其性熱,這人心中還是有些顧慮的。
劉大夫緩緩解釋道:“我們大家總以為口腔潰瘍是體內有熱,既然有熱,就應該用涼藥,實際上呢非但治不好,還會使人更加虛寒,下焦越寒,虛火就越上衝,賴在上面不肯下來。這時候就要想到溫陽散寒,反觀肉桂,肉桂是熱性的,更重要的是它引火下行,能把上衝的虛火引到腎中。”
這人恍然大悟,原來這麼久以來自己都用錯了藥,難怪這潰瘍遲遲不見好。於是欣然接受了劉大夫的“肉桂療法”,過了沒多久,口腔潰瘍果然好了。
正如書中所言:“口瘡久不愈,因服清涼之藥過多也,非此肉桂不痊。”
由此來看,肉桂對於陽虛體寒導致的上熱下寒也有好處。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