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偉大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將迎來100週年慶典。作為開胃菜,今年1月迪通納24小時耐力賽如約而至,3月的賽百靈1000英里耐力賽也已落下帷幕。
來迪通納24小時耐力賽觀賽,看一輛接著一輛的賽車呼嘯著衝過急速彎道是畢生難忘的經歷。勞力士最著名的手錶也由此比賽而得名。
看臺上的座椅不斷震顫著,好像在為臀部和腿部提供按摩服務。厚重低沉的聲浪透過耳塞源源不斷地灌入耳道,帶來愉悅又刺激的感覺。61輛賽車就像被繩子拉著一樣全速駛過,車手在直道盡頭猛踩剎車,帶來排氣回壓的巨響,他們降了幾個擋位,然後在通過左側彎心後再次加速衝向另一側的賽道邊緣。24小時的你追我趕,一圈又一圈,車手們殺紅了眼。
除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和摩納哥一級方程式賽車之外,迪通納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賽事之一, 這裡也是每位賽車迷必須打卡的聖地。佛羅里達州的迪通納國際賽道於1959年開放,5.73公里的賽道上設有坡度高達31度的傾斜彎道。
勞力士與迪通納國際賽車場有著特殊的淵源:1962年,這家瑞士製表商成為該賽事的官方計時器。為了彰顯這種淵源,被命名為勞力士宇宙計型迪通拿(Rolex Daytona)的計時碼錶於1963年首次亮相,並由此成為勞力士最搶手和最昂貴的手錶之一。
在長達3小時、總共95圈的賽程中,車手們在逼仄的駕駛艙內心無旁騖,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腎上腺素像衝過油管的燃料一樣不斷向靜脈泵送,以支撐熬鷹一般的持續競速。自1966年以來,比賽的賽道一直是由一個包含3個圓心的近橢圓形賽道組成的。其中,保時捷共斬獲18場總冠軍,是迪通納耐力賽最成功的汽車製造商。迪通納賽道最與眾不同的特點是,可以從高高的看臺上俯瞰整個賽道的賽況——想要以同樣的方式在勒芒和紐博格林觀賽,絕對是奢望。然而,佛羅里達的1月氣溫依舊很低,至少在比賽的這個週六,氣溫不會超過12攝氏度。伴隨著側向重力加速度的附加作用,賽車紛紛以高達320公里/小時的速度衝過彎道,有時甚至是車門貼著車門完成漂移。迪通納五冠王和勒芒三冠王赫爾利·海伍德(Hurley Haywood)解釋道:“每一圈的情況都不一樣,但都一樣耗費心神。從起點出發的一共有61輛賽車,你永遠不知道它們會如何通過下一個彎道。在3小時的賽程內,你必須全神貫注,找到自己的節奏,不斷調整理想路線。除此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到過彎時強大的重力加速度。對很多賽車手來說,這是一種陌生的體驗。”
今年的第61屆耐力賽有點特別,它不僅標誌著經典跑車(帶頂篷的賽車)耐力賽賽季的開始,同時也是按照新的勒芒、迪通納混合動力賽車規則(LMDh)打造的新賽車亮相的時候。它們將獲准參加美國國際賽車運動協會IMSA系列賽,以及國際汽聯(FIA) 的WEC世界耐力錦標賽。本田旗下的高端汽車品牌謳歌以及凱迪拉克、寶馬和保時捷都參與比賽競爭中。蘭博基尼和阿爾派(Alpine)等則將於明年參賽。在迪通納,賽車被分為五個組別:頂級GTP(LMDh勒芒 耐力賽車)、勒芒原型車2(LMP2)、勒芒原車3(LMP3)、GTD Pro和GTD。對非賽車運動愛好者來說,這些組別純粹是一堆字母大亂燉。
答案很明確,為了控制——而且是大大地控制賽車開發和運營的成本。之前的LMP1頂級跑車賽組中的每個車隊每年都要狂燒1.65億歐元的經費,超過了目前一級方程式每年的預算,但不能在車隊認為重要的美國市場進行比賽。這從營銷的角度來看是致命的。新賽組制度的另一個吸引人的賣點是可以用一款車型同時參加WEC和IMSA錦標賽總共18場的角逐,包括6月的迪通納和勒芒兩場耐力經典賽。汽車營銷中那一句著名的口號怎麼說來著?週日贏比賽,週一能大賣(Win on Sunday, Sell on Monday)。
保時捷花了2年時間進行研發,並最終為車隊帶來了4輛賽車。根據規則,標準底盤必須選用4大指定製造商的產品,50kW的混合動力系統則來自博世,而發動機和空氣動力學設計由汽車製造商自行開發。比賽規則對空氣動力學有著明確的要求,每個製造商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設計實現。這樣的結果就是,每輛賽車的外觀各不相同。
保時捷賽車運動負責人托馬斯·勞登巴赫(Thomas Laudenbach)說:“作為一名工程師,我希望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但作為一名賽車運動愛好者和預算管理者,這些規則和限制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它控制了預算並推廣了賽車運動。”目前,他的團隊正在為提升速度對車輛進行微調。托馬斯·勞登巴赫還說:“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可適用於所有賽道的總體性能表現,而不僅僅侷限於是否擁有一臺所謂的強大發動機。”保時捷與寶馬和凱迪拉克一樣,採用了自然吸氣或渦輪增壓的V8發動機,而謳歌則選用了V6渦輪增壓發動機。
有些人認為這款680馬力的新賽車比之前LMP1組別車型(約 1000馬力)的表現明顯更弱且車重更大。在他們眼裡,僅僅50kW的電動機只是一片“綠色的遮羞布”。勞登巴赫反駁說,這樣的配置大大降低了賽車的成本,因此更多的汽車品牌得以入場。他說:“賽車運動因競爭而興盛。”例如,保時捷的這款賽車就因為沒有選用昂貴的超輕量化車身快拆緊固件,重量達到了1080公斤,比LMP1賽車增重了200公斤。
如果有自主配置的自由,保時捷會使用更強大的混合動力系統。但勞登巴赫表示,目前的進展是一個好的開始,下一步可能會考慮採用更強大的系統。他說:“我們正在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樣適用於量產車,尤其是軟件系統、控制系統、材料和剎車。”勞登巴赫還表示,最大的挑戰是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賽車。目前Penske Motorsports車隊正使用保時捷的新賽車參加全球的各種比賽。
GTP級別的9輛賽車中, 寶馬和保時捷的賽車不得不提前進站,因為採用電池的混合動力系統和電傳線控剎車系統出現了問題,但這只是故障中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保時捷也遺憾地指出,963的傳動系統存在著缺陷。
比賽進行至大約50分鐘後,賽車一輛接著一輛駛入維修站加油和更換輪胎,大約20組輪胎已準備就緒。衝擊扳手嘎嘎作響,機械師像風一樣在賽車周圍跑動並迅速完成各自的任務,製造出了一級方程式賽事的既視感。隨後,賽車重返賽道,極速競賽繼續。
凱迪拉克明顯穩居領先位置,繞著賽道一圈又一圈地飛馳,其他LMDh賽車緊隨其後。整整5小時後,一輛保時捷963減速進站檢修。複雜的高電壓系統出現了故障,車隊不得不拆下電池。夜幕逐漸降下,強勁的夜風增加了直道和急彎的挑戰。賽車手全神貫注地掌控方向盤,一次又一次地反轉方向盤,嘗試找到理想路線。在過彎前,透過輪輞都能看到因為溫度過高而變紅的剎車盤。金屬和橡膠灼燒的氣味籠罩在賽道上空久久不散。天亮了,比賽很快就要結束。經過再次檢修的賽車重新上路角逐最佳名次。
賽道旁邊有一幫鐵桿車迷徹夜不眠地觀戰。他們不斷向在巨大金屬桶中燃燒的火焰中添加木柴,並烤上幾塊牛排,有滋有味地幹掉幾升啤酒。滾滾濃煙在廣闊的內場翻騰,在巨大的露營車之間穿梭,與發動機的聲浪和興奮的氣氛交織在一起。距離比賽結束還有最後20分鐘,車手們開足馬力,把車開到幾乎要飛了起來。對美國賽車運動愛好者來說,這20分鐘能為五感六識帶來最棒的體驗。
經過24小時783圈的角逐,60號謳歌ARX-06首先衝過終點線,緊隨其後的是另一輛謳歌ARX-06,比冠軍僅僅晚了4.1秒,而第三位的凱迪拉克V-LMDh則比冠軍慢了9.1秒。經過24小時的鏖戰後還有這樣令人興奮和緊張的戰局是很少見的。最終,在總排名榜上,寶馬名列第6,保時捷排名第14。首發的61輛賽車中只有48輛最終獲得了積分。
保時捷賽車運動負責人托馬斯·勞登巴赫無疑對獲得GTP組別第7名和一輛車退賽的結果不太滿意,但他承認自己的團隊表現不佳,並自嘲道:“毫無疑問,比賽結果讓我們失望。但至少這次的佛羅里達之行很愉快,我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3月剛剛結束的賽百靈1000英里耐力賽或許能更多吸引中國人的關注,畢竟代表Hertz Team JOTA車隊出戰的中國籍車手葉一飛,與同伴一起駕駛48號保時捷963 LMDh賽車,拿下了今年揭幕站LMP2組的冠軍。並且,他將代表保時捷車隊出戰7月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而他也將成為勒芒大獎賽的第一位中國車手。
“這對我的職業生涯具有戰略意義,以及里程碑式的跨越。能和全球頂級跑車品牌合作也讓我感到非常榮幸。通過這一年來的努力,我參加了多個系列賽事,也讓我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進軍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並駕駛最新款的保時捷963 LMDh賽車,可以說讓我夢想成真。”葉一飛在接受《時尚先生》 採訪的時候說道。
在被問及關於車手們是怎樣備戰勒芒的、需要吃什麼、保持怎樣的運動的問題時,葉一飛說道:“備戰勒芒賽事並不是臨時抱佛腳的一件事,作為職業車手要讓身體的機能在一整個賽季內都處於非常良好,甚至‘亢奮’的狀態上。因為勒芒比賽的時間強度很高,通常需要連續高強度駕駛2至3小時。如果被分配到夜間駕駛,那麼睡眠時間會更少。那麼在比賽前,要保證一週、兩週的充足睡眠,同時要保持有氧訓練,讓心肺功能處於巔峰狀態。在吃的方面,最重要的是衛生,避免因為食物出現問題而導致影響比賽。另外,車手也要幫助車隊做好準備,一般勒芒大賽開始之前會是比較溫暖的賽道,天氣比較好的賽道,一般是在西班牙等地方進行長距離的測試,這個測試會幫助車隊更好地準備賽車。因為賽車也是取得好成績非常重要的一環,不光是車手需要做充足的準備,車隊也要把賽車在勒芒大賽前調試到最佳的狀態。”
作為一名賽車手,努力和天賦是不是同等重要?如果給運氣、努力、天賦排個序,葉一飛的答案是什麼呢?“首先,排序這件事情比較有爭議,我和有些朋友談過這件事,他們跟我有不同的意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其次是運氣,然後是努力。”葉一飛的答案很誠實,他繼續說道,“我覺得對於父母來說,要勇於讓孩子去嘗試、去實踐,不要限制他們的想象力。能夠在同樣的條件下掌控多種開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未來駕駛不同的賽車,它們都有不同的性格,要讓他們知道如何改變、如何適應是非常重要的。而為了追求圈速只用一種開法,這是不對的。或者只堅持一種理念,這也是不對的。這需要嘗試,然後不斷地自我提高。這是亞洲車手的優勢,以我的經驗來講,我很喜歡在比賽之後,以視頻形式回顧整個駕駛的環節,看哪個地方能提高,哪個地方可以改變開法,可以更加精進。有的車手看了10分鐘、20分鐘就結束了,我有時候會花一兩小時,當然我也是受我父親的影響,他會帶我研究這些事情,注意每個細節是我的優勢。我的性格比較細膩,不管是賽車還是做其他事情。最後,還是回到最初的一點,就是要讓他們勇於嘗試、敢於堅持。”
葉一飛從小就接受了專業的賽車培訓,之後又去法國進行了更專業的訓練,他對於目前國內和國外的賽車文化、培訓有著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看法:“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現在國內建立了太多能夠舉辦非常頂級的GT比賽的賽道,我出國這幾年全國各地陸續有很多很好的賽車場,現在全國範圍內的比賽也有很多小孩在參加。我相信我和周冠宇目前取得的成績,能給他們帶來鼓勵和動力。以我的角度來講,我們的發展越來越向西方、日本追進,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同齡小朋友嘗試、競爭,我們會創造出非常好的賽車環境,與歐美媲美。”
撰文:劉亭廷
編輯:高天
設計:孫毅
圖片:Fabian Hoberg
新媒體編輯:Sissi Hua
執行、排版: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