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摺疊”為啥不用最新款旗艦SoC?原因可能是這些

“小摺疊”為啥不用最新款旗艦SoC?原因可能是這些

如果你是我們三易生活的老讀者可能還記得,過去我們沒少批評過Android平板電腦在SoC選型上的“不作為”。

簡單來說,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市面上的絕大多數所謂“高端Android平板”,往往都只會選擇比同期智能手機老舊的硬件平臺。比如在2022年,當驍龍8+ Gen1“名利雙收”之時,絕大多數朋友能夠買到的Android平板,卻普遍都還在用著驍龍870、驍龍865、天璣1300,甚至是驍龍860(也就是驍龍855++)。

很顯然,這不是什麼好的現象。但我們此前也曾在相關內容中解釋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大概率與Android平板本身“缺乏專業生產力應用”、“偏重影音嚮導致屏幕和揚聲器成本不低”、“定位高不上去從而使得價格嚴重製約成本”等幾大特徵,脫不了干係。

當然,相關廠商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到了2023年後,隨著幾個品牌的新款產品普遍提升了定位,加入了更多的生產力屬性後,也都“不約而同”地大幅升級了SoC方案,至少與旗艦手機之間的差距也變得不再那麼巨大了。

但與此同時,在2022年到2023年的這段時間裡,卻出現了一批主動配備前代旗艦平臺、而非最新款Soc的“小摺疊”機型。它們都沒有選擇驍龍8 Gen2、天璣9200這類新款移動平臺,而是配備了驍龍8+ Gen1、天璣9000+這類,相對較老的“上代”方案。

  • 問題出在能效比上嗎?實測數據表明可能未必如此

是因為“小摺疊”的內部空間有限、放不下更大面積的散熱設計,所以必須要限制性能,採用更成熟的方案來追求“能效比”嗎?

這要是放在2021、2022年說,確實還有一定道理。但是眾所周知的是,如今的新款旗艦SoC驍龍8 Gen2,無論在性能、還是能效比上,都已經有著大幅的提升。

小屏直板機(驍龍8 Gen2)的重負載遊戲測試數據

“小摺疊”(驍龍8+ Gen1)的重負載遊戲測試數據

以實測數據來說話,在一款並不具備強悍散熱設計的小尺寸直板機型裡,驍龍8 Gen2在運行重負載3D遊戲時,功耗比配備驍龍8+ Gen1的“小摺疊”更低,同時平均幀率更高、波動更小,能耗也低了不少。

“小摺疊”(天璣9000+)的重負載遊戲測試數據

相比之下,天璣9000+用在“小摺疊”裡雖然平均功耗很低,但卻是以近25%的幀率犧牲換來的。也就是說它雖然“涼快”,但性能差距也有點大了點。

  • 產品定位和目標人群,決定了“小摺疊”的硬件設計

然而當考慮到“小摺疊”的市場定位,以及它本身的研發後,此事似乎就變得合理了起來。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目前通常市場定位更高的“大摺疊”,多半都代表著各品牌最頂級、最旗艦的產品線。它們的價位普遍在萬元、甚至一萬五千元上下的水準。在這樣的前提下,“大摺疊”當然就會用最頂級的SoC、配上最好的屏幕,甚至還能塞大底主攝、潛望式長焦,來組成不輸給直板旗艦的後置三攝、四攝系統。

但在這樣的定位下,也就決定了“大摺疊”必然不會有太高的出貨量,而更像是一個廠商炫耀技術、滿足部分高端消費群體的“標杆”。而且“大摺疊”由於其特殊的機身結構,導致它們在使用模式上也普遍更偏重“商務”和“生產力”。說白了,也就是目標用戶群不夠“大眾”。

相比之下,“小摺疊”從誕生起,產品定位就更偏“時尚”和“大眾化”。可以看到,目前“小摺疊”的價位普遍已經降到了6000元上下,甚至有部分機型的實際成交價低至4000元左右。很顯然,比起“高大上”的“大摺疊”,“小摺疊”目前天生就有“普及摺疊屏手機”的烙印,所以這也決定了它們的硬件配置普遍不可能那麼極致。

而且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小摺疊”就會發現,比起“大摺疊”明顯“商務”的功能設定,大量的“小摺疊”機型都將“好玩、有趣”作為了產品功能設定的核心思路。比如,這類機型普遍具備用外部攝像頭+外屏進行自拍的功能,近年來還普遍在外屏上設計了一些諸如電子寵物這樣的功能。

有趣的是,在第三方APP適配上,比起“大摺疊”將文檔編輯、炒股軟件作為首要適配對象的做法,“小摺疊”則往往普遍更注重通訊軟件、社交平臺、電商平臺等APP的優化。

從這一點來說,就算“小摺疊”的硬件配置使得它們在高畫質手遊中的表現不佳,但這類產品的真正用戶群,她們真的會在乎嗎?

  • 最後,這裡可能還有“思維慣性”和研發週期的制約

此外,一款智能手機的研發需要多長時間呢?看過我們三易生活此前相關內容的朋友可能知道,某些關鍵、自研部件的技術積累,可能要耗費兩三年的時間(比如攝像頭、比如電池、比如屏幕),但SoC的測試、定型通常也要提前一年左右。

換句話說,廠商可能早在2020、2021年,就已經開始了對2023年上市的“小摺疊”初期研發。等他們真正拿到量產版的驍龍8 Gen2,對新平臺的高能效比有所認知時,或許就已經是到了2022年年中。

於是這樣一來,一個關鍵的問題就產生了。從手機廠商開始研發“小摺疊”,到他們意識到“驍龍8 Gen2的能效比非常出色”,在這中間的一段時間裡,他們所接觸到的SoC信息是什麼?沒錯,在此前的數年裡,不能排除手機廠商已經養成了“不要急著使用最新旗艦平臺”的思維定勢。

更何況是對於本就更注重使用體驗(而非跑分、或者遊戲性能)的“小摺疊”來說,在尚未確保新款SoC能效比的情況下,廠商在2022年研發、定型產品時,決定為它採用當時已知、相對靠譜的驍龍8+ Gen1或天璣9000+,自然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手機上的快充競爭,充電寶卻成為了受害者

如今越來越快的手機快充,卻給充電寶帶來了難題。

小度要造手機,為啥還有廠商要跳這個坑?

整合小度AI技術能力的小度手機,真能成為“新物種”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