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享國276年,不同時期的疆域變化很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地圖時大時小。朱棣東征西討,明朝在永樂年間達到極盛,彼時除“兩京一十三省”之外,大明在西藏還設有烏斯藏都司,在東北設有奴兒干都司,在嘉峪關以西設有西北八衛。不過這些都是羈縻衛所,當地只需承認明朝的宗主身份即可,內部仍可自行其事,這也是他們在後來先後脫離明朝管理的原因。
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大明進入收縮期,其疆域範圍也隨之縮水,到明末有效控制範圍只剩下人們常說的“兩京一十三省”,這是中原人的傳統聚集區域,同時也是明朝始終直接統轄的地區。
“兩京一十三省”包括十五個行政區劃,“兩京”並非今天狹義所指的北南兩京,而是北直隸和南直隸,其範圍基本覆蓋了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和安徽,所以絕不僅限於明朝位於南北的兩座京城。“十三省”指的則是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和雲南,其位置大致對應今天的行政區劃,但又不完全一致。
清朝入關之後,將明朝十五個行政區的“兩京一十三省”改為“漢地十八省”,分別是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和甘肅,共計十八個省級行政區。兩相對比之下,清朝少了南直隸和湖廣,多出了甘肅、江蘇、安徽、湖北和湖南,換言之清朝將明朝原有的十五個行政區重新整合為十八個,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是南直隸,明朝因北伐成功而得以在全國建立政權,巨大的戰爭開支使明初的統治者亟需一處實力雄厚的後方供應基地,而江南地區早在張士誠時期就已經頗為富庶。定都南京之後,朱元璋將今江蘇、安徽、上海統統劃歸南直隸,導致南直隸在諸多同級省份當中一枝獨秀,即便為明廷貢獻賦稅第二多的浙江,與南直隸相比也僅佔後者的三分之一。繁榮的經濟為明朝提供巨大財力支持的同時,也培養了江南士人的鐵血和骨氣。
清軍入關之後,清朝統治者認識到分化瓦解南直隸的必要性。順治二年,朝廷首先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取消其享有的帝都特權,隨後設立江南左右布政使,分別統轄今安徽和江蘇兩地。康熙六年,江南左右布政使分別改為安徽布政使和江蘇布政使,南直隸被徹底拆分。
其次是湖廣,是湖南和湖北的統稱。湖廣的拆分其實並不意外,因為早在明朝末年,朝廷就已經有意將湖廣拆解為湖南和湖北,只是未及實施便提早滅亡。早期湖南的開發程度達不到單獨立省的標準,湖南湖北便作為統一的行政單位受湖廣巡撫節制,但隨著湖南的開發日趨成熟,兩湖繼續捆綁在一起便有些不合時宜。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由於戰亂導致大量土地荒蕪,於是在康熙初年將兩湖分別立省,分區屯田開荒也更加便於管理。
最後是甘肅,從明朝的地圖上看並沒有甘肅這個省級單位,但陝西卻大得出奇,這是因為甘肅被併入了陝西,原因就在於北方的蒙古人。元朝敗退草原之後依然從軍事上威脅著明朝的安全,而甘陝緊鄰蒙古高原,這些草原貴族時不時的南下騷擾讓明帝國頭痛不已,於是為了整合力量集中對付蒙古人,明朝便將甘肅和陝西合二為一。
清朝建立之後,蒙古的威脅已然不復存在,而陝西省過大的體量不便於管理,於是清朝在陝西設立兩個布政使,左布政使駐西安,右布政使駐蘭州,分別管理今陝西和甘肅。康熙七年,甘肅正式脫離陝西單獨立省,如此一來明朝的“兩京一十三省”便逐步演變為清朝的“漢地十八省”。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