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陰陽五行的本源——五行十節曆法
梅雨 陳仁壽
I 摘要:中醫陰陽五行根源在遠古五行十節曆法。五行十節歷或在黃帝時期、夏朝、商朝都有應用,在彝族、羌族、苗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研究中可找到應用依據。中醫陰陽五行理論不應該歸到哲學之下,應還原其遠古大文曆法本源。找到中醫陰陽五行的根源,釐清中醫陰陽五行與道德、政治領域陰陽五行的同根異用,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
中醫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組成部分。在當代西方哲學、科學思想佔據制高點的語境下,中醫基礎理論以何種方式被今人解讀,是當代中醫人面臨的問題。遍撿當代中醫基礎理論書籍、辭典,幾乎無一例外將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氣、陰陽、五行歸到“哲學思想”。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迫切地將中國數千年文明積澱下來的理論體系套進“哲學”中?而西方哲學家卻清醒地注意到,用西方意義上的“哲學”討論中國或印度的思想或智慧往往不得要領。
陰陽消長、五行生勉的思想,迷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體系。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骨架,在陰陽、五行這兩個詞語之上衍生出來的學說、理念充斥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在中華文明的傳統語境之下,陰陽五行作為文化體系的基本概念而無處不在。直到晚清贏弱,文化思想界部分學者為引進西方科學和民主,將陰陽五行置於鄙視批判、踐踏拋棄的境地。以陰陽五行為基礎詞彙的中醫理論受到嚴重衝擊。中醫不科學、廢除中醫、廢醫存藥、陰陽五行是偽說等甚囂塵上。
當代學者對陰陽五行的研究從容理性、平和客觀。採用“二重證據法”(即出土文物證據結合傳世文獻)對陰陽五行進行探源、歸類、分析。本文擬從中醫陰陽五行溯源的角度,提供一個遠佔曆法切入點。
一、陰陽五行概覽
陰陽五行是一體陰陽五行還是分畛(zhěn,界限)陰陽、五行,文獻紛雜無從定論,既有陰陽五行一體的學說,也有陰陽、五行互不相關、各自獨立發揮的分珍說。
1.陰陽五行一體論
陰陽和五行一體,共存互用、相互指代,呈現在《管子》諸篇和鄒衍及其傳人的學說中,鄒衍被稱為“陰陽家”,而“陰陽家”實為 “陰陽五行家”的簡稱。《漢書·藝文志》說“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陰陽家”憑藉知曉遠古天文曆法知識的身份,以“天”的運行規律為理論基礎,向列國推廣他們的學說。學術界至今仍有陰陽和五行是在什麼情況下合為一體的討論,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之所以有這樣的討論,是因為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各自分畛,出現在中華文明的各個領域,而陰陽五行合一的思想以遠古天文曆法為基礎,闡述四時教令,應用相對單一。
2.陰陽五行分畛說
陰陽、五行各有分畛是由來已久而且討論甚多,持分珍說者,常將“陰陽”與《周易》相提並論。世上萬事萬物皆可以陰陽統論。從陰陽的對立觀念中,西方學者注意到中西兩種思想的差異:“在西方傳統中,宇宙論上的對比傾向於排他的二元論,而在中國,這種對比傾向於互補的配對”。中國的陰陽不同於西方對立的二元論,中醫的陰、陽之間是動態的,變化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其根源在中醫陰陽理論的來源——天文曆法。白天、黑夜,天氣的寒、熱,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對立的,更是會轉化的,是矛盾的,又是一體的。
與陰陽的質樸認知不同,以五行之名涵蓋的領域龐雜,令人眼花繚亂。《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中將五行分為地、天、人、物四大類,涉及佔籍數百篇,概念、含義、應用領域各異。儘管此文研究對象已十分繁雜,但其對五行的羅列仍然有掛一漏萬之虞。大致歸類,五行可歸類兩大領域:自然領域和道德領域。
自然領域的五行以天類、地類的五行為主,其中,天之五行帶有明顯的歷法性質。例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春秋繁露·五行對》《史記·曆書》,天有四時,分為五行,名為金、木、水、火、土;地之五行多為5種物質屬性,例如《尚書·洪範》《逸周書》,亦名為金、木、水、火、土,當代中醫的五行翻澤成英文 "five-element",應該是受了物質類五行思想的影響。
道德領域的五行以人之五行、物之五行應用最多,尤其以道德領域的五行在古籍上最為雜博。道德領域的五行名仁、義、禮、智、信(聖)。如此繁雜的應用,使“五行”呈現為泛化的交化符號,成為梁啟超急於破除的“陰陽五行這一兩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
二、當代中醫陰陽五行理論境遇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醫理論全盤接受五四運動思想,將陰陽、五行學說歸類為“我國古代的哲學理論,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這樣的歸類是在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中西醫之爭,其實是話語權之爭。西化知識分子以科學主義的話語霸權妖魔化中醫,而中醫也不得不採用西醫的術語來自辯,從而造成中醫的“失語”。在中醫存廢之爭中,陰陽五行被餘雲岫說成是“謊話,是絕對不和事實的,沒有憑據的”,在章太炎看來,五行不配稱為哲學,是虛玄之說。在這樣的境遇之下,將中醫思想理論的基礎概念歸順到西方哲學框架之下,將哲學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立足點,是“失語”的中醫勉強拉扯到的一塊遮羞布。
陰陽、五行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詞彙,類似西方字母在一套語言體系中的位置。然而與字母a、b、c不同的是陰陽、五行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在中醫領域是專有概念。在傳統中國文化語境下,“宇宙間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五行的不斷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離開五行,無從描述人體生理、病理以及人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係,從而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
100年以來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所處的環境令人氣短。伴隨中華民族存在數千年的醫學理論,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削足適履,指鹿為馬。中醫無可辯駁的療效失去理論基礎的立足點,嚴重阻礙了今天中醫學的發展。如果陰陽五行不是哲學的,不是虛化的,更不是玄化的,那麼中醫的陰陽五行原始本來意義究竟是什麼?
三、中醫陰陽五行原本意義——五行曆法
1.五行曆法在少數民族中的應用
孔子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禮失求諸野”。《論彝族太陽曆》確認“在彝族地區確實存在並行用過一種太陽曆,每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合計三百六十天”,研究者從不同學術領域,不斷挖掘出彝族十月曆法存在的實證。“雲南彝族使用過十月太陽曆,這是一種在曆法史上獨具特色的陽曆。基本結構是1年有10個月,每月36天,其餘5-6天為新年的日子,1年要過兩次新年。有關人員還調查到傈僳族中也有這種曆法,近年來亦有報道說雲南哈尼族中也有使用這種曆法的村寨。可見在雲南少數民族中,十月曆使用之廣。
羌族歷史研究學者發現將一歲分成十段的十月曆法在羌族地區,直沿用到清朝康熙年間,據釋比經典和羌人的族群記憶,羌族過去有一種叫“鐵板算”的古歷,通過一種叫“壁洞”的天象儀,測佔一年為365天多,並把1年分作10個月,每月36天。餘下5天多,作為一年祭祀過節之用。苗族民俗曆法研究者認為到明朝苗族地區仍然使用一年分成十個月的十月曆法。天文學史研究者從天文曆法角度研究哈尼族、傈僳族的節日,認為這些節日的安排是按照十月曆法規則。
2.五行曆法的陰、陽與歲首的關係
首先,中醫的陰、陽與彝族十月曆的紀年、紀月順序相符;其次,當代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之——殷商曆法歲首研究結果,同樣符合中醫的陰、陽順序。
彝族十月曆的陰、陽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一歲分陰陽:夏至到冬至為陰,冬至到夏至之間為陽;
②五行分陰陽:各行分為兩“節”,土、銅、水、木、火依次排列,各自分雄雌,雄土月定為歲首,在夏至以後;雌火月定為歲末,在夏至以前。
彝族十月曆以夏至之後的陽土月為首,與現在的歷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卻與殷商的歷法歲首一致。常玉芝通過對殷墟甲骨文卜辭的研究,揭示殷商曆法是以夏至前後為歲首一月(正月),歲末歲首的交接是在夏季,以種黍和收麥之月為歲首,相當於夏曆的五月。除了歲首一致,殷商的歷法將一年分為春、秋兩季,與彝族十月曆將一歲分為陰、陽兩部分相一致。
以夏至為一歲之起始點,一歲分成先陰後陽兩部分,所以中國人稱“陰陽”,而不是周朝之後直到現在的歷法一歲以冬至(或立春)為起始點,先陽後陰。
3.五行曆法的五行構成
彝族十月曆的五行之土、銅、水、木、火,與中醫五行之木、火、土、金、水同根同源。《管子·五行》記載有干支紀日,歲首已經變成周朝以冬至所在月初一,為甲子日始,木主管72日,依次丙子日、戊子日、庚子日、壬子日為起始,木、火、土、金、水各主管72日為一歲曆法就是中醫五行的順序。彝族十月曆五行順序仍然保存著殷商時期歲首的順序,中醫五行排序已經依照周人以冬至之後立春為歲首的歷法習慣進行了修改。
4. 尋根求源溝通古今
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長期應用一歲分陰、陽,分為五行十節的歷法,將久遠文明的天文曆法概念應用在醫學領域就是中醫特色的天人合一。五行曆法在兩漢之後不再提及,陰陽五行成為政治理論和社會道德領域的詞彙,模糊了其自然科學屬性,遺忘了陰陽五行天文曆法的本源。
近年來對陰陽五行天文曆法本性的研究方興未艾。在文獻研究領域,論證《夏小正》本來面目為十月曆法的研究層出不窮;《管子》記錄的是五行十節的太陽曆法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詩經·幽風·七月》是夏人五行十節曆法到周人十二月曆法轉變過程的珍貴歷史文獻等。在考古領域陶寺祭祀遺址有天文觀象臺的結構,其11條狹縫和10個夯土柱子,組成可以觀測太陽20個位點、每個位點相隔18天的觀測平臺,研究者認為“後世的十月太陽曆應是由是發展”。學者何新認為中國最早的道家經典《太平經》有漢朝人明確記述上古十月曆的確證: “十號數之終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
所謂文明,在文化的層面上,是古代國家所共享的社會秩序和共同價值。儘管陰陽、五行在中華文明的各個領域廣泛存在,但是隻有在陰陽五行天文曆法本意的基礎上,才能展現出中醫所特有的、創造性的天體運行規律與人體運行規律同構,這樣寬廣的人體生理病理觀,遠非“哲學”能涵蓋,中醫理論的基礎術語不必蜷縮在“哲學”概念之下。同時,迴歸到天文曆法原本意義的陰陽五行概念,對解讀《黃帝內經》,理解遠古傳承下來的中醫思想、中醫理論,對中醫特有的時空觀念、天人一體治療手段的發掘整理,有通古達今的橋樑作用,可為中醫學發展做出貢獻。
-
本文摘自中華中醫藥雜誌,梅雨,陳仁壽, 2020年12月, 35(12)。編輯/大熊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