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慘狀曝光:前半生愁教育,後半生愁婚姻,餘生在哄孫

中國父母慘狀曝光:前半生愁教育,後半生愁婚姻,餘生在哄孫
來源:成長樹
ID:chengzhangshu9

看到一個有趣的問題:當媽的,究竟要為孩子操心到什麼時候?

下面的回答是:

孩子沒長大,你要晚上帶娃白天掙錢,深夜批改作業;

孩子長大了,你要催婚催育、給孩子攢彩禮嫁妝錢;

孩子的孩子出生了,你要全天帶娃,讓小兩口安心掙錢;

即便你死了,也要在墳頭保佑他全家。

調侃歸調侃,但也確實是那麼回事兒。

那些所謂的“出了月子就好了”、“上幼兒園就好了”、“上小學就好了”、“考上初中就好了”、“考上大學就好了”……其實都是騙局。

有孩子之後,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操心法。

前半生做牛做馬,就為了孩子教育

以前很多人覺得生下娃就萬事大吉了,只要餓不死、四肢健全,隨便往哪兒一丟,孩子自己都能長大。

如今可不一樣了。一位網友開玩笑說:

輔導作業時給孩子提意見,就像“忠臣進諫”,必須察言觀色審時度勢,因為家裡的小昏君隨時一副“不聽,拖出去斬了”的態度。

我們小時候哪有人天天盯著寫作業?現在的父母都把輔導孩子學習當成日常。

一邊操心孩子的錯題,一邊還得學會怎麼控制調整情緒。

怕吼得太兇,孩子自卑抑鬱;完全不吼,自己心堵憋屈,每天晚上都要周旋於這兩者之間。

一方面,不知道以什麼方式輔導孩子寫作業最好,說的話、做的決定都得經歷摸索試錯,很是疲憊內耗;

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輔導,因為其他人都在“雞娃”,不做孩子成績就會下滑。

就像《小捨得》裡那句金句:每個人都站起來鼓掌,你夾在中間根本坐不下來。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捨得》

不光是學習,養個孩子,衣食住行樣樣都要操心。

就拿最基本的視力來說,咱們小時候近視了最多配副眼鏡。

現在可不一樣了,護眼燈、護眼學習機、學習桌、坐姿矯正器……反正預防近視的設備就是一大筆開支。

我家倆娃剛近視的時候,我各種查資料、諮詢醫生朋友,最後給她倆配了離焦鏡,一副價格就要將近1萬。

現在還有很多父母給孩子配OK鏡。這玩意兒一副眼鏡小2萬,有可能每年一換,換到孩子18歲,發財樹聽了都得愁得脫髮變禿頭。

操心完視力還得操心牙齒,但凡是注重健康的父母,都不能看著好端端的孩子,一口七扭八歪的牙吧?

窩溝封閉、塗氟這都是最最基礎的,牙套才是大頭。

基礎鋼絲牙套要2萬打底,但據說有副作用:容易長法令紋。而且可能還會磨嘴,影響美觀。娃正是青春期,要面子要形象。

這時候隱形牙套就登場了,舒服、隱形,但牙套價格得小6萬。

孩子學習緊張,睡眠就容易不足,身高也是個操心的地方。

身邊有好幾個媽媽因為娃太矮而焦慮得不行,帶著娃去打生長激素。打一針小一千,醫生說需要每週打。

這哪裡是孩子,簡直是行走的碎鈔機,哪裡花錢去哪裡。

除了錢,還有父母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一天24小時都得圍著孩子轉。

就像《西遊記》裡金角大王的葫蘆,孩子喊一聲“媽”“爸”,就把父母雙雙收進葫蘆裡,啥都幹不成。

其實,父母操心孩子,是希望孩子能好,也給自己吃一顆定心丸。

然而,越操心越焦慮,越雞娃越無奈。

再有信心的父母,一旦投入到孩子教育中,整個人就得焉一大圈。

後半生累死累活,就為了孩子婚姻

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可以獨立了,父母的焦慮告一段落。

但很快又捲土重來:孩子的下半生幸福還沒著落呢!

其實,很多父母已經預感到:未來孩子的擇偶模式、婚姻模式,跟自己過去的認識完全不一樣。

有的才上小學就看透情場。

在qq空間裡寫:喜歡過10個,路過了8個,招惹過5個,真愛過兩個。好累,這輩子不會再愛了。

有的上大學了還沒開竅。

同齡人都在花前月下,他高舉“母胎單身”大旗,在人家情侶吵架時圍觀,愉快地吃瓜。

當爹當媽的,既要操心孩子早戀,又要操心他不戀。

現在90後、00後、10後們,已經開始流行各種不婚不育的口號: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生兒孫我享福;躺平即是正義;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

再看看這數據:

2013-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從1347萬對,持續下滑至813萬對。

孩子是瀟灑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當爹媽的,只要想到孩子老了沒人陪伴孤零零一人,就止不住地發愁。

為了給孩子謀個好點的未來,年過半百,還得為兒女的婚姻大事到處奔波。

全國“相親角”,擠滿了幫孩子找伴侶的父母。

他們不跳廣場舞、不打太極拳,每天就戴著老花眼鏡,在相親角研究八字和戶口。

好好的夕陽紅,變成了紅娘的紅。

浙江一位父親在網上發帖說:

女兒剛讀書,我給她準備了兩套房子做嫁妝,現在每天累死累活,就想在她結婚之前把房貸還清。

真就應了那句老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然而,按照現在的結婚率走向,等他還清了房貸,女兒會不會結婚、在不在本地生活都不一定。

父母辛辛苦苦,攢錢給娃買車買房,希望他的後代有更好的平臺和環境。

娃甩甩手,搖搖頭,跟你說:“我就是最後一代。”

父母苦口婆心勸完孩子,還得苦口婆心勸自己:

會不會結婚、生子,能活出怎樣的人生,這份心就要讓孩子自己去操吧!

餘生鞠躬盡瘁,都在為孫子操勞

父母跟頭把式的,把孩子勸結婚了,以為這輩子要操的心都已經操完了?可以開啟“全球漫遊”模式,到處旅行了嗎?

並不會,結果可能是想去的地方還沒去到一半,兒媳婦懷孕了,孫子出生,二胎出生,三胎出生……又重新開啟帶娃循環。

《社會科學》曾展開過一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1991-2011年,45%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0-6歲的孫輩生活在一起;到了2014年,這個數據飆升到73.29%。

父母就像蠟燭一樣,照亮了自己的家庭後,再挪個地方,繼續為孩子的小家庭貢獻價值。

持續燃燒,一直到耗不動為止。

《帶孫子幸福嗎?基於全國五個城市問卷調查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帶娃的老人,幸福度低於不帶娃的老人,並且捲入照料孫輩的程度越深,老人的幸福度越低。

為什麼?一個字:累!

一把年紀天天給孫子把屎把尿,運氣不好還要被孩子嫌棄排擠。

而且根據最新退休年齡來看,孫子出生後,婆婆爺爺除了要照顧孩子,還要打卡上班。

想象一下你我的老年生活:

早上起來照顧孫子、給全家做早飯,帶著保溫杯去上班,下班回來繼續哄娃,兩口子翹著腳在沙發上打遊戲;

或者提前退休,整天在家帶娃。好不容易熬到孫子上幼兒園,想著保養一下日漸疼痛的腰椎,二胎來了……

哪怕不願全身心投入帶娃,年輕人沒經驗,不懂得怎麼照顧孩子,自己作為過來人多少還是會幫一下忙。

忙完孩子忙孫子,說不定還被嫌棄。說來說去,中國父母就是累。

據說當父母有三個階段:

第一年,書架上是《孩子,你慢慢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正面管教》。

之後,父母看的書籍會變成《論持久戰》、《心臟病的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降壓寶典》。

最後父母只需要一本《活著》。

我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引導,孩子能自己搞定人生三大事:

學得出名堂,追得到幸福,處得好親子關係。

也許到那一天,就真應了那句老話:莫為兒孫做牛馬,兒孫自有兒孫福。

只是那一天到來之前,還是操心、操心、無盡的操心。

多少父母抱著那本《活著》,卷瘋了、累蒙了、心態要崩了。

還是那句話,只要養娃你沒瘋,幹啥都能成功!共勉。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 作者簡介: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成長樹,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信號:chengzhangshu9。

Scroll to Top